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周易》学习—咸卦(三十一)

咸卦是《序卦传》六十四卦第三十一卦,也是下篇的第一卦。《序卦传》上篇以乾坤两卦开始,主要讲解的是阴阳交合生万物的天地之道;而下篇则以咸恒两卦开始,主要讲解的是男女夫妻的人道。

咸卦的卦象是上卦为兑卦,为泽为少女,下卦为艮卦,为山为少男,少男和少女在一起,便有了互相感应,故咸即为感,为感应之意。春秋之前“感”字就是用“咸”。而另外一种说法也是,少男少女则为本能的相互感应,更多的是荷尔蒙的冲动,更有现代西方科学的证明,爱情之初,就是互相之间气味的吸引,激情过后便是清淡,需要用心去经营。于是咸卦后面,有了长男长女的恒卦,恒的竖心旁,就是用心持续经营。

当然,咸卦也同样可以以天地人的关系去理解咸卦。山上有泽,必然是山能虚怀如谷,水能感应便成了咸这一卦象。所以君子应当敞开胸怀去感召众人,方能行动,创无悔事业。人与天地的感应先是从脚开始的,小孩子精气神足,所以一直跑也不累,也是这个道理。感召也应该从脚,再到小腿,大腿,直到背部,条件充分才可行无悔之事。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学习一下咸卦。

艮下兑上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依据《序卦传》的看法,上经三十卦至离卦结束,从咸卦开始共三十四卦为下经。下经第一卦咸卦不是接着离卦而来的,它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样一来,《周易》全部六十四卦似乎有两个开始,第一个开始是乾坤二卦;乾坤二卦被看作《易》之缊、《易》之门。全部六十四卦都是由乾坤二卦产生的。咸、恒二卦是又一个开始,这个开始比起第一个开始来,是低层次的,它应该包括在由第一个开始展开的全部过程之中。《序卦传》用“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比喻第一个开始。天地比喻乾坤,万物比喻六十四卦。用“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然后礼义有所错”比喻第二个开始。用男女、夫妇比喻咸卦与恒卦,用男女、夫妇之后产生的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等比喻咸、恒之后诸卦。孔子这样比喻的本始目的无疑是要说明乾坤居全《易》之首,咸恒居下经之首,是有根据的,天经地义的。但是他却无意中明确地表述了他的朴素而实质上正确的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

咸音义同感。古代的感当写作咸,心字是后世加上去的。咸卦的感字取交相感应的意义。交相感应的问题,最直观、最常见、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表现是男女、夫妇之间的关系,而且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是文明社会一切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最初契机,所以把咸卦咸字的感应意义用夫妇关系加以说明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卦体看,咸卦兑上艮下。兑为少女,艮为少男。男女相感深,少男少女相感尤深。从卦德看,艮是止,艮笃实,止诚悫;兑是说。男子以诚实的态度与女子交往,女子说而应之,男女交亲,于是结成夫妇。

六十四卦以乾坤为首,乾坤象天地,乾象天,坤象地,天地被看作二物。下经以咸恒为首,咸恒象夫妇。但是,咸象一夫妇,恒也象一夫妇,夫妇被看作一事,不是咸象夫,恒象妇。咸恒在这一点上与乾坤情况不同。

咸,亨利贞,取女吉。

咸是感,不只是男女相感,世间万物,社会人群,都有相感与不相感的问题。例如君臣相感,上下相感,父子相感,亲友相感,等等,只要是相感了,那么,相感双方的关系必然和顺而亨通,什么问题都好解决。然而相感有个条件,必须“利贞”,即利在于正。相感而不以正,便不能亨了。“取女吉”,是说取女如是方能得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感也”。这句话解说的十分明白,孔子的意思是说,咸就是感。在《周易》成书的时代只有咸字尚无感字,至孔子时则已从咸字中分化出了感字。

“柔上而刚下”。“柔上”指上六,柔爻在上体。“刚下”指九三,刚爻在下体。柔上刚下有阴阳交感的意义。咸卦之所以名咸,就是因为它有“柔上而刚下”的特点。咸卦上体是兑,两刚爻一柔爻,为什么不顾两个刚爻而单说一个柔爻?下体是艮,两柔爻一刚爻,为什么不顾两个柔爻而单说一个刚爻?依据清初胡煦《周易函书》关于体卦主爻的理论,上体兑本来是乾,由于外来一个柔爻,取代了它的居上位的那个刚爻,于是而成兑。下体艮本来是坤,由于外来一个刚爻,取代了它的居上位的那个柔爻,于是而成艮。就是说,此卦之所以为泽山咸,关键在于上体那个柔爻和下体的那个刚爻。上下体都由一个阴卦和一个阳卦组成。

“二气感应以相与”,咸卦艮下兑上,艮为山,兑为泽,山泽通气。又咸卦内外六爻无不相应。二气山泽也,山泽通气,内外相应总起来说叫做二气感应。唯其感而应,故能“相与”。谓山泽通气也。

“止而说,男下女”。止是艮止,说是兑说。“止而说”是指咸的上下二体有笃诚相感之义,其情专也。“男下女”,指艮少男在下,兑少女在上,其礼恭也。故得亨而利而贞,而取女吉也。总之是从上下二体的角度进一步讲二气相感应的问题。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彖传》的这一段话和坎卦的情况一样,是孔子在解释卦辞之后附带谈了自己的体会。孔子把感的意义推广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上来讲,而着眼点,则是在人类社会。《周易》是政治性很强的书,它讲天之道,讲民之故,最后总是落到民之故上。天地以交感而化生,则天地之情可见。圣人以感人心而致和平,则天下之情可见。天下者,圣人之万物也。天在地中,阳在阴中,乃感人心之象也。坎言心,此亦言心,大象坎也。这里讲的圣人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是指统治阶级的王侯而言。因为圣人感天下人之心,所以天下人之心才和平安宁,老老实实接受统治。这是孔子当时的政治观点,这个观点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古代统治阶级能否感被统治阶级的心,这个问题要分析地看。至少孔子认为统治阶级应该如此,能够如此。天地万物之情是什么本来是不知道,孔子认为通过观其所感,就知道了。

复卦《彖传》讲“天地之心”,此卦以及恒卦、萃卦《彖传》讲“天地万物之情”。心唯言天地,而情则言天地万物。心只见于复一卦,情则所见之卦多。看来,所谓“天地之心”,讲的是阴阳消长,生生不已的自然规律。所谓“天地万物之情”,讲的是阴阳消长这个自然规律的几种外部表现。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兑为泽,兑是阴卦。泽在山上,艮为山,艮是阳卦。山上有泽,是说阴卦在外,阳卦在内,虚之能受可知。又论形,则惟能受者为虚耳。坤位六虚,正是此义。故曰君子以虚受人。

初六,咸其拇。

拇,足之大指。“咸其拇”,是说初六在下卦之下,有其所感未深之象。有感必有应,人人皆有拇,咸其拇,拇也感人。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初六与九四正应,初六“咸其拇”,感于九四,九四在外卦,所以叫“志在外”。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腓之位上系股下从足。由“咸其拇”到“咸其腓”,咸已渐进于止。腓若从股,则静,若从足则动。若妄动则必致凶。若居,则不妄动。故或吉或凶在两可之间。此卦互巽,巽为进退。

上体兑悦,易致妄动。而六二是阴爻而居中,居则为艮止。妄动凶,艮止则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六二是阴爻,此卦又互巽,故言顺。虽凶居吉,并不影响它的感。它处于咸的时候,容易先动以求九五。先动以求应则凶。若居则吉。居,不是绝对不动,只是不先动,不妄动。不先动不妄动也就是顺,就是顺理而动。顺理而动吉,不顺理而动凶。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股,在身之下,在足之上,不能自由,乃随下而动。足动它也动,足止它也止。九三处下体之上,处境与股相类。九三以阳刚之才处在止体之极,本来宜静不宜动,但是九三“执其随”,看初、二两爻躁动,它也要随之而动。执,固执不变,一定要跟着初、二动。往必致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不处,动。初、二两阴爻皆有感而躁动。九三自身虽是阳爻,看人家动,自己“亦不处”,即也随着动。阳刚之才,行为不能自主,反而志在随人,这种作法是很卑下的。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周易》爻辞言“贞吉悔亡”者计四卦,皆占在先而象在后。巽卦在九五,大壮、未济和本卦都在九四。九以阳刚居四,本来是不正的,不正则当有悔。“贞吉悔亡”,是说如果能正的话,则得吉而无悔。正与不正,悔与无悔,全就感上说。感而不以正则有悔;感而以正,则吉而无悔。四是人的心,四又处在上下之间,有往来之象。“憧憧往来”,“往来”应如孔子说是自然界“日往月来,寒往暑来”的往来。是自然界里此感彼应,彼感此应的现象。人对外界的人与物的往来感应亦如此,即顺应自然之理去感去应,不掺杂自己的私心。“往来”之前加上“憧憧”二字,就变成有私心的不好的往来,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往来了。憧憧,为一己之私心私利而忙迫不安地去感应,去往来。今天给甲一点好处,以求感恩,明天又给乙一点恩惠,以求回报,把往来放在心上,切切不肯放下。“朋从尔思”,以私心去感,只感了少数人。这少数人成了你的朋友。这种朋友,其实就是朋党。

《系辞传》对咸九四这条爻辞曾作了说明,它说:“《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孔子这段话是从正面批评了“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的人。认为自然界的感应是无私的,有规律的。人的感应也应同自然界的感应一样,顺应规律,无有私虑,当感自然感,当应自然应。

《象》曰: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

“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是说感而出自私心则有害,感而未有私心则未为害。无系私心于感,也就是守正,正则吉,则无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是以私心相感。以私心相感其所感的面必窄,只有少数私朋而已,故云“未光大”。光,广。“未光大”,影响未能扩大,未能普及于天下人。

九五,咸其脢,无悔。

脢,后背上的里脊肉,正当心的背面,与心相背而不见。九五居尊位,应当以至诚感天下人之心,但是它下应于六二,又比于上,如果系二悦上,那就把所感的面缩得太小了,不是天子诸侯应当做的。“咸其脢”,九五应当像背上里脊肉那样,与其私心相背,感它见不到的更多的人。这才是人君感天下之正道。这样做了,可得无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末,指上六言。爻辞讲“咸其脢”,告诫九五要背其私心,以至诚感天下人之心,所以这样告诫,是因为九五确实有问题。它“志末”,与上六近比,便总想感于上六而已。

上六,咸其辅颊舌。

辅,牙车,在口中。颊,腮。舌动则牙车也动。腮也随着动。三者配合着动,人就说出话来。本来用一个口字即可,却用了辅颊舌三个字,有厌恶的意思在内,犹如今日谓善巧辩的人讲话为摇唇鼓舌一样。上六阴柔居兑之上,为兑之主,而且处在咸之极,故不能以诚感人。光是用口舌感人,言而无其实,其结果是感而无应,其为凶咎不言而知。

《象》曰: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滕、腾通用。腾口说,发挥、腾扬口舌言说的作用。咸道已到了末端,别的办法没有了,只剩下口舌言语了。

〔总论〕

孔子《序卦传》在这一卦讲的话较多,全面表述了他的宇宙观和社会历史观。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就是自然界,自然界是怎样产生的,自然界之前还有什么,孔子没有讲。就是说,孔子不认为自然界是由无变为有的,不认为自然界是被创造出来的。

孔子讲“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道出了人类早期历史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人类曾经有个群婚阶段。一夫一妻制是在群婚制衰落之后产生的。孔子还发现了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在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中具有关键性意义。他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把国家的产生一直追溯到“有夫妇”,显然已经看到了个体婚制的确立最终导致文明时代的来临。甚至揭开了礼的秘密:礼与阶级社会同步产生,礼在它的华丽外衣里面包含着严酷的等级制度。孔子在《中庸》里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更进一步认定礼从阶级关系和血缘关系两个方面反映等级制度,孔子当然不知什么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他的关于古代历史的认识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在他那个时代是无与伦比的,即便用今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看,孔子的理论仍有相当大的意义。

《周易》中卦辞与爻辞讲的内容往往不一致,咸卦尤其明显。卦辞讲“取女吉”,以男女婚姻取象,从天地万物与人类社会宏观的角度讲感应的问题。六爻爻辞则根本不讲“取女吉”,更不讲男女婚姻之事。各爻都从人体取象,从微观的角度讲感应问题。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其辅颊舌”,感的都是人身的一个部位。用一个部位去感外界事物。四比较特殊,四居上下体之间,在咸卦里它是代表心的。它不讲咸其心。“心之官则思”,古人认为心是主思虑的,所以代表心的九四,主要讲人在处理与外界感应的过程中如何端正思想的问题。

咸卦以人身取象,情况与艮卦极相似。所不同者,咸卦讲咸,艮卦讲止。感者动,止者静。咸卦诸爻不如艮卦吉多凶少。尤其上爻二卦大不同。咸卦上六咸其辅颊舌,不好。艮卦上九敦艮吉,很好。

卦辞与爻辞所说的往往不同,甚乃多少有一点矛盾,这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它告诉我们,卦辞和爻辞很可能不出于一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