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客家文化——客家第一姓(赖氏)源流衍播篇

客家文化——客家第一姓(赖氏)源流衍播篇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对客家的研究,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历史与现实意义都很大。本专著讲述的是客家民系中最早的客家姓氏究竟为何姓?要弄清这一问题,先要了解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迁徙源流轨迹,全面探究客家民系大本营中主要纯客县的各姓迁居的年代。我们广泛收集了赣闽粤一些纯客县有关姓氏的专著、论文、谱牒等,进行研究,展开分析,深人稽考,全面比较,实事求是,防止杜撰和主观臆断,以翔实史料为依据,使人们确信客家第一姓非宁都赖氏莫属。

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客家?这是学术界几代人共同努力,试图获得共识和以期解决的问题。也是自客家人崛起于世之后,世人共同瞩目和关心的问题。

长期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对客家的界定众说纷纭,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创见,在学术界卓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对客家研究推出了有理有据,层次较高的成果。在此,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我国最早系统研究客家历史源流,并且取得瞩目成绩的一代宗师罗香林教授。他是广东兴宁客家人(1906—1978年),字兀一,号乙堂。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广东文理学院院长、香港东方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终身教授。他潜心研究客家,出版了一系列客家问题理论专著。1931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国父家史源流考》、《客家源流考》等一批论著,尤其是前者,被学术界公认为了解和研究客家问题必读的经典性著作。该书共九章,计25万字,集中系统地论述了客家源流、客家分布及其自然环境等问题。他对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不仅集前人的研究之大成,而且作出了开创性的建树,提出了关于客家源流“五次大迁徙”的结论。作为客家人,要了解客家源流历史,罗香林的论述是有必要仔细阅读的。

现择要介绍如下:

古中原地区(包括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地xL)的汉民,第一次以受西晋末五胡乱华所引起,主要起于战乱。永嘉以后,中原避难的汉族人,向南播迁,远者已达江西的中部、南部。故自东晋至隋唐,可说是客家先民自北南迁的第一时期。此间客家先民从中原渐次南迁进人赣中赣南地域。

第二次是上一次逃难后的客家先民居地,乃是黄巢起义时期的要冲,为着求安,于是他们只好再向别的地方奔避而去。当时全国云扰,民无宁居,惟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部、北部,侥幸未受巢乱,比较堪称乐土,这就是赣闽粤三省边区,是以赣南为中原南迁汉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唐末五代及两宋之交有许多南迁汉人多由赣南迁入闽西及粤东、粤北地区。

第三次是不久又遇元人的入侵,宋高宗南渡,客民迫于外患,不得不再次迁移,或者辗转逃人广东、福建两省边区,或者奋起勤王,随从帝驾,战死于广东南部的冈州或珠江三角洲的崖门,而其结果,前面的客家人疲于奔波,背井离乡,择居深山老林;或隐姓埋名,徙居异地。则成为客家第三次的迁移运动。

第四次明末清初,受满州人南下影响,客家人再迁粤中及滨海地区及台、桂、湘、川、云等地,也有部分返迁赣南。

第五次是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之后,导致客民再次迁移,一部分已向海外南洋各国各地迁徙,使客家走向世界。

罗香林的以上大迁徙论点,是客家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南迁背景和轨迹。然而,各个朝代因种种原因(如战乱灾荒、经商作艺、逃避徭役、官职迁调、移民屯田等)零散、小规模迁徙却从未间断。不仅限于这五次大规模迁徙。学术界对客家概念有不同表述,在此恕不一一介绍。现仅介绍一些权威辞典工具书对“客家”词目的诠释,因为这些释文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集体论证研究的成果,且多年沿续推介给读者,可谓是集体研究的结晶。

《辞源》(商务印书馆,2002年修订本):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间,中原战乱频繁,居民南徙,北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粤、湘、赣、闽等省交界地区,尤以粤省为多,本地居民称之为客家。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是汉族的支系。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到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大批过江南下到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混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通称。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指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l 3世纪初(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

《辞源》、《辞海》对“客家”词目的释文较具概括性和权威性。结合资深专家学者的论述,可以归纳为: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就客家先民开始南迁(不是成批迁徙)应在汉末晋初,历六朝、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到北宋末南宋中十二世纪中叶完颜亮南侵结束而最后完成。其间经过的孕育、成熟、发展三个阶段分别为六朝至唐末、五代十国至北宋、北宋末至宋元之交、元末至明清,大体空间均在当代客家人的聚居区,即今之赣州地区、龙岩地区及三明市的部分县,梅州市及韶关市、惠州市的部分县或日赣闽粤三三角地带。但每一时期在各地的发展又呈不平衡状态,大体言之可概括为孕育于赣南,成熟于闽西,发展于粤东。按照《辞源》、《辞海》的界定,客家民系的先民必须是汉末至晋代以后南迁并定居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者。然而,在三省纯客县中有的认为广东龙川县的赵佗应属客家民系最早的客家先民;又有的认为江西兴国县的“木客”,是赣南最早的客家先民。此一说法是否符合客家民系发展历史的时间界定和史实呢?

赵佗是秦始皇使尉屠睢率兵平越,被越人打败,尉屠睢被越人所杀,之后,命赵佗挂郡尉官衔率戍卒驻守五岭,平定南越,论功行赏,委任赵佗为龙川县令。现广东龙川县有赵佗衍传后裔。赵姓和一批戍卒在秦时足以征服、拓荒者身份到龙川一带,是以统治者的身份被官方安排定居下来,他们无法自由选择居处,只能听命于他人的安置,不能集中居住于一地,保持村寨的白成系统。加之人少,分散于土著村落,甚至家族。这样,他们难以同化土著,而是被土著同化。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早已指出:“秦汉戍卒与客家无直接关系"。赣南师院谢万陆教授说:“我们遂认为秦汉时南迁的汉人,定居于赣闽粤边三角地区,但不能称为‘客家’,只不过由于他们本就为汉族,受土著同化后其族性仍与客家相近,因此最先受到客家的影口向,乃至再同化。”其时间界限与权威工具书所界定的年代也不相符。中央党校叶杨教授在论文《秦戍卒守五岭与客家渊源的剖析》(刊载于《客从何来》论文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明确指出:秦戍卒与客家无缘,不能算客家民系的最早客家先民。

再就是所谓的“木客“。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初,曾将六国的降卒编为役徒,用以修筑阿房宫等苦差,其中一部分派往南方伐木,有一些进人江西雩山山脉复地。上洛山(今兴国县境内)就是其中的一个点。由于代远年湮,木客是否确实,既无确凿的史料可证,也无传衍的后裔可寻。究竟木客留在上洛山或雩山山脉何地?现是什么姓氏人?居住在哪个村庄?均缈若烟云。不少专家学者在报刊发表论文,对木客是否真有其事,千里迢迢来到偏僻荒凉的土著区,斫树运往黄河流域建阿房宫,表示怀疑。可是传说却真有木客一说,且北宋《太平寰宇记》曾有此记载,苏轼的诗《虔州八境台》之“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亦提及木客。我们对木客且不作子虚乌有的论断。就算秦代真有木客在兴国上洛山伐木,也只能是斯时有北来汉人人赣。之后找不到这部分人的后裔,说明早已被当地土著人同化,或迁徙他方,现在连影子都找不到,木客便不能说成是客家民系中最早的客家先民或最早的客家人。对于秦代南迁的汉民,资深专家学者(如罗香林、黄火兴、黄钰钊、丘菊贤、许怀林、李逢蕊、谢万陆、叶杨等),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这部分人不是客家先民。

那么,究竟哪个姓是最早的客家姓氏呢?

我们从各种渠道查阅_r赣闽粤等省纯客县到目前为止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姓氏专著和部分方志、族谱,将现有分布在这个大本营地域的姓氏之迁入年代(未包括曾徙居,后又迁往他处)梳理摘录如下。这是现有文字记载的资料。

江西省赣南地区:

《客家学概论》(谢万陆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 995年8月出版):该书第三章第三节载,早期来兴国并成望姓的以刘、钟、谢为最。据吴任臣《十国春秋·黄载传》:黄载“就学于庐山,师事虔人刘元亨,精究经史,能文章。”刘元亨为兴国人,也就是说,五代十国时兴国有刘姓。钟姓,于南朝侯景之乱时迁人;谢姓,于唐僖宗时迁入。兴国最早的客家是南朝的钟姓。《瑞金客家风情录》(钟蔚伦著,内部出版,1 997年赣内出赣地字第02 1号):瑞金目前的9个著姓、较著姓迁瑞的年代:刘姓有44族,在北宋、南宋和明代迁入,现有人口64958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姓;钟姓,现有57626人,是全县第二大姓,最早一支于南宋中期,从兴国迁入;杨姓,现有4 1 3 1 9人,全县第三大姓,有1 8支,最早的于南宋迁入;陈姓,有4 1支,最早迁人的是万公于南宋景定间迁入;谢姓,南宋绍定间迁入;赖姓,唐天佑二年(905年)迁人;李姓,南宋孝宗年间迁入;朱姓,南宋时期迁人;邹姓,北宋仁宋庆历问迁入。另据瑞金县家谱资料,较早迁入的有周姓,《周老居士邦道纪念册》载,龙颈周氏于北宋天禧间迁入;曾姓,《瑞金曾氏首届联修族谱载》,叶坪曾氏南宋淳十二年(:1242年)迁入,现有12000多人。瑞金最早的客家是唐天佑迁入的赖姓。

《于都县地名志》(于都县地名委员会1 985年内部出版):曾氏唐初迁入,已传60代;谢氏于唐初迁入,已传56代;陈氏于唐初迁入,已传54代。唐末迁入的还有刘姓、蔡姓、谭姓、庄姓。其他各姓大都于宋至明代迁人。于都最早的客家是唐初迁入的曾姓。

《石城客家姓氏》(朱祖振著,石城县志办1995年内部出版):该书对石城现有83个姓氏的源流作了翔实考证,得出石城最早迁居的是东晋义熙八年(41 2年)郑姓,还有同时迁入的吴姓。又据谢万陆《客家学概论》中“客家民系孕育于赣南”记载,至隋,有余、傅二姓迁入建村;至五代时期,先后人境的计有赖、胡、温、许、杜、廖、花、杨、邬、洪、汤、金、联、雷、蓝、罗、朱、王、毕、龚、熊、高等20余姓。宋代迁入的有20多姓。石城最早的客家是东晋义熙迁入的郑姓。(该县南唐保大十二年建县,此前是宁都县的一个场)

《宁都姓氏人口综观》(邱常松著,江西科技出版衬1994年出版):该书记载了宁都(含石城场)450多个姓氏的迁居年代和人口分布(到村委会)。其中含120多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南朝之前的4个(赖、郑、钟、吴)、唐代30个、后唐至宋代7个、元明清代70余个。宁都最早的客家是晋初迁入的赖姓。

福建省闽西地区:

《宁化客家姓氏源流》(余兆迁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该书记载了宁化:121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隋代1个、唐代8个、后唐l8个、北宋29个、南宋35个、元代1 8个、明代11个。宁化最早的客家是隋代迁人的巫姓。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上杭客家联谊会内部出版,2000年岩新出内书第203号):该书记载了上杭30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25个、元代5个。上杭最早的客家是北宋迁入的郭姓。

《长汀客家风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93年出版):该书记载了长汀110多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唐代1个、北宋3 1个、南宋38个、元代25个、明清代20个。长汀最早的客家是唐代迁入的刘姓。

《武平客家来自何时》(林富保文,载《客从何来》论文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出版):该文记载了武平86个姓氏的迁入年代,计后唐1个、宋代l 7个、元代22个、明代40个、清代6个。武平最早的客家是后唐迁入的何姓。

广东省粤东地区:

《客家姓氏渊源》(梅州市地方志办、客联会编,1989年内部出版第一集,1993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集):二集共记载了梅州地区68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后唐2个、北宋2个、南宋19个、元代28个、明代l5个、清代2个。梅州最早的客家是后唐迁入的杨姓。

《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王淦文撰,载《客从何来》论文集):该文El:“客家人是兴宁人的主体,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五代十国,大多数是在南宋和元明时期迁入,其中以明朝为最多。”兴宁最早的客家是五代十国时迁入的杨姓。

《蕉岭姓氏源流》(蕉岭地方志办,1994年内部出版):该书记载了蕉岭33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5个、元代19个、明代9个。蕉岭最早的客家是北宋时迁入的钟姓。

《五华客家源流及其居民族属演变》(廖炳贤、黄振耀文,载《客从何来》论文集):该文日:“从迁入五华的时间来说,据各姓族谱记载:于宋代迁入的有古、陈、邹、周、黄等姓。其余姓氏多于元末明初或明中期先后入粤,多处试居后移至五华定居的。"五华最早的客家是南宋初迁入的古姓。

《大埔-R--~氏录》(黄志环编,大埔县地方志丛书,2001年8月内部出版,埔新字第063号):该书记载了大埔县100个姓氏的迁徙源流历史,计宋代1O个、元代29个、明代50个、清代11个。大埔最早的客家是北宋淳化间迁入的古姓。

下面是客家大本营主要纯客县的建县时间:

《客家风华》(广东省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附录六:闽粤赣边区各县建置时间表”所载,赣南地区:于都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建;赣县,汉朝(前206-220)建;兴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南康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宁都县,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闽西地区:宁化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建;长汀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建;上杭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建;武平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建。粤东地区:兴宁县,东晋咸和六年(33 1)建;大埔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建;梅县,南齐(4,79--一502)建;五华县,北宋熙宁四年(1071)建”。

以上所收录赣闽粤14个纯客县的姓氏专著或方志、论文等资料,虽不是所有纯客县,但基本囊括了三省较早建置的县份。从建县的年代来看,赣南有5个县在三国前建县,有3个县在南北朝和唐代建县。闽西仅有2个县在唐代建县。粤东有2个县在东晋建县,1个县在南齐建县。赣南于三国前建县有5个,这是闽西和粤东无法相比的。而从客家姓氏迁入的年代来看,赣南也远远早于粤东和闽西。这充分说明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进程先赣南,再闽西,后粤东的观点是正确的。愈来愈多的中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认为,赣南是客家先民最早的聚居地区,宁都则是赣南地区乃至赣闽粤客家大本营中最早、最多客家人迁居的县份,粗略统计全县有30多个姓氏于唐代末之前在此扎根定居,全县1 30多个客家姓氏中,唐宋时期的“老客"就有40多个,而且一直世居至今,代代相传。这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所属纯客县中绝无仅有的。国际著名的客家研究资深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博士生导师劳格文先生,于最近几年连续数次到宁都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在2001年7月11日,由衷赞叹并亲笔题词:“宁都早期客家摇篮名不虚传"。就单个姓氏来看,赖忠诚迁入宁都的年代是晋代初,不仅居宁都、赣南之先,而且闽西、粤东亦没有比该姓先迁入之客家姓。

前面已述,各县的客家姓氏迁入的年代是以现有的文字资料为依据的,这些姓氏徙居各县,且一直定居于斯,传代世系彰彰可考,并不是像有的姓氏早年迁入,过一段时间又匆匆迁往别地,在原居地没有留下后裔可寻。有的则被当地土著同化。这就是为何在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各县找不到始建县时的姓氏邑人。比如于都县是赣南地区建县最早的县份(汉高祖六年置县),而迄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姓氏只有唐初迁入的曾氏。宁都赖氏自晋初为躲避战乱,寻求安定,选择赣南最北部,也是宁都最北边的桴源村(今属肖田乡美佳山村委会)。这里林木浓郁,山青水秀,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可耕地比比皆是。赖氏在此边陲村落聚居、蕃衍达1 700多年的历史,虽时有后裔外迁,但一直没有断居过,其裔孙衍传海内外何止百万人,可谓星罗棋布,瓜瓞绵绵,凡是翻开赣闽粤纯客县乃至海外客家赖氏聚居地的赖氏家谱,莫不与宁都赖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如今,桴源赖氏在当地和县内已传世60代左右。经过1700余年的历史沧桑,始祖忠诚公古墓现仍保存完好,座落于桴源村西侧热水村温泉对面约200米处的梅江源头。历代多次修葺,清代的一次大修是道光乙酉年(1 825年),近期于1 996年又重修了一次。

桴源赖氏祠堂虽比不上那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但它却是古朴壮观、令人神往的赖氏族人的圣殿,2000年经宁都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桴源赖氏一修族谱》肇修于武则天时代——唐长安二年(即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是沐浴桴源的阳光雨露,历经了赖氏圣殿洗礼,留给子孙后代的“传家之宝"。这些不仅是客家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客家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的见证。

为了弘扬客家文化,探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客家早期摇篮地最早姓氏的源流历史,宁都县客家联谊会组成写作班子,撰写出版本书。全球客家崇正联合总会执行长黄石华博士、国际客家学会会长郑赤琰教授、法国劳格文博士、北京大学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郭华榕教授、赣南客家联谊会刘劲峰研究员阅看了本书初稿之后,分别题词作序,表达了海内外客家研究专家学者对本书的肯定和赞许。

(编撰人:邱常松)投稿人:河源 赖玮文

来源:赖氏总会秘书处赖氏风采APP(古赖国文化研究院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