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最世界”的文化,是多元文化宝库,是东亚文化之都,是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的“东方第一大港”。这里有“最中国”的风俗,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唯一涵盖所有城市区域的世界遗产地。这里是福建泉州。
泉州究竟有什么魅力?又有哪些宝藏值得我们去发现呢?今天(7月30日)23时,《跟着声音去远方》邀请您与中国之声主持人杨昶、泉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张馨一起相约泉州,探寻这座滨海古城的不同魅力。
最世界的文化: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
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曾是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它展现了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一年前,2021年7月25日,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样以城市命名的世界遗产并不多见,而泉州是唯一涵盖所有城市区域的世界遗产地。
向海而生,海纳百川
“向海而生海为田,向海而立船做马”。这座滨海之城,与海有着难舍难分的情谊与寄托。发源于山区的晋江与洛阳江,就像两条丝带,将泉州环绕其中,最终流入大海。著名的洛阳桥就在洛阳江的入海口,横亘江海。
作为中国的四大古桥之一,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它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
“水阔五里,深不可址”。应对海湾的狂潮急水,泉州人在兴建洛阳桥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天堑化为通途。洛阳桥的建设也代表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
洛阳桥晨曲 杨福安摄
与洛阳桥类似的遗产点,还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海国之冲衢,江城之险要”的顺济桥……数以百计的跨海、跨江大桥,星罗棋布的码头、航标塔,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共同构建出多维便捷的运输网络,联通内地与沿海的贸易,使得宋元泉州这个世界级的海洋商贸中心得以持续繁荣。
今天的泉州,进一步升级“环湾面海”的格局,环湾快速交通体系持续提升。而一座座千年古桥依然横于碧波,诉说着古城泉州的千年历史文脉。
顺济桥遗址 陈起拓摄
千年古窑,生生不息
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不只是普通的商品集散地,更拥有产运销一体的强大机能。10世纪至14世纪,陶瓷窑场遍布泉州城内外。如今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有150多处,分布之广泛居中国第一。
历史上著名的德化窑以白瓷享誉世界。作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唯一一个“世界陶瓷之都”的称号。德化白瓷白如雪、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称为“中国白”,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的声誉。
德化窑址 邱联锋摄
宋元时期,以德化窑、磁灶窑为代表的瓷器窑址,批量生产带有“泉州制造”标签的外销瓷,远销世界各地。
斗转星移,今天的德化依然是中国重要的外贸瓷生产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全国半数以上的茶具都是从德化生产,千家万户都可以在自己的桌上感受德化瓷的精美。
涨海声中万国商,文化互鉴共繁荣
千年前的宋元时期,来自波斯、印度、锡兰乃至非洲一些国家的人们云集于泉州,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海洋贸易的繁盛,使得外来宗教与本土信仰在泉州交流互鉴、对话融合。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印度教、摩尼教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寻到历史痕迹。
邦克,也称宣礼,是呼唤穆斯林到清真寺叩拜真主。说到清真寺,就一定要介绍位于泉州涂门街的清净寺,这是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清真寺。
在涂门街这条繁华的商业街上,除了清净寺,还有关帝庙、文庙、基督教堂、佛寺、道观等。短短几百米的街区,犹如一个宗教建筑博物馆。不同海域、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不同族群,它们穿越时空阻隔,多元共存、和谐共处一城,在这里共同书写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中国故事。
最中国的风俗:半城烟火半城仙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之称。
不仅仅是南音,在泉州,还有许多世界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梨园戏、北管、高甲戏、提线木偶等,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让市民乐享文化大餐,让非遗融入老百姓的生活。
泉州有着“最世界”的文化,同样也是一座“最中国”的城市。骑楼、红砖古厝、烟火气浓郁的菜市场,300多条小巷,古迹遗址市舶司、德济门和天后宫都隐于老居民楼之间。既不隐于山野,也不远离人群,而是在闹市之中沿街而立,与烟火气相伴,可谓是“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今天(7月30日)23时,《跟着声音去远方》来到福建泉州,中国之声主持人杨昶、泉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张馨,与您一起打卡宝藏城市泉州,看“最世界”的文化与“最中国”的风俗。
监制 | 郭静
主持 | 杨昶 张馨
记者 | 邹莉 陈庚 万存灵 林露
编辑 | 陈敬瑜 陈铭
上一篇
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