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尧山圣母庙会

郭钊

在蒲城县城以北20公里处,有座海拔1032米的石灰岩山脉,名为尧山。山上古柏森森,泉水淙淙。此山与华山遥遥相对,在当地颇为有名。

庙会的由来和历史_庙会是什么意思_庙会

位于尧山峪松柏掩映的深处,有一座庙宇,俗称尧山庙,又名灵应夫人祠,虽历经千年之久,几经修复,至今仍保存完整。

尧山历来被古人所朝奉。自唐代以来,州府和县衙的官员都于每年清明节来到尧山祭祀。民间的社火也如火如荼,成为每年祭祀的一大亮点,尧山庙会成为当地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被流传了下来。

庙会的由来和历史_庙会_庙会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人们把环绕尧山祠庙周围的村庄分成的十二个神社,每年清明轮流从山上迎接圣母到自己的社中,供奉一年,直到第二年清明节前才送神归山,再由下一社接去,如此周而复始。每年清明节前一两天送神的社唱着大戏,将接神时的社火重新操演,随尧山圣母神炉一起周游本社的各个村落,村民们自觉夹道跪拜。送神之日排列好神炉前所有仪仗,鼓乐喧天,抬着神炉前行,社火随后,启动送神仪式。现在的神社只有延兴社、池阳社、陶池社、山阳社、泰睦村社、罕井社、庙台社、南坡社、桥西社、东党社等十一个。

接送神像期间,也就是清明前后的三天里,举办有盛大的尧山庙会和社火表演,包括有鼓乐、舞狮、舞龙、竹马、秧歌、撑船、花杆、八仙、花鼓、尧山大鼓等等。这种神社送神像的活动至少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之久,至今兴盛不衰。届时庙中与周围山谷,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做生意的、演杂耍的、卖特色小吃的都不约而同地云集于此。尧山庙会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庙会_庙会的由来和历史_庙会是什么意思

清明前两天庙会就开始了。主持庙会的社家在人们到来之前就搭好戏台,先演三出安神大戏。戏目不定,但内容须以福、禄、寿为主。三出安神戏演完后,其余社家和周边群众争相继续请戏班演出。这时,戏的内容比较随便。有时同唱几台戏,锣鼓喧天,十分热闹。晚上,除继续唱戏外,还施放各种烟花、杆花火,一时间,夜空万紫千红、火树银花。

清明这一天庙会达到高潮,主要内容是送神和迎神。每社在自家地盘都有座小庙,称作“圣母行宫”,主持社事的社家要在这天把去年迎回到行宫的尧山圣母像抬着送回尧山,由新的社家从山上迎回自己的行宫。仪式极为隆重,前面三人举着巨大的斗子旗开路,后面紧跟着高跷、芯子、八仙板、尧山大鼓、马号、唢呐;神像被高高擎起,两旁有青年小伙子神棍、三眼枪护卫。

庙会_庙会的由来和历史_庙会是什么意思

迎神的队伍来到圣母殿前,会长代表本社放鞭炮、磕头、烧香,其他人则在广场上尽情吹打,比赛敲尧山大鼓吹唢呐。

社火是庙会期间自娱自演的杂戏杂耍,它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及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角抵等活动。

社火里独有的韵律节奏连同它的说唱艺术,随着岁月的长河,渐渐演变成人们劳动间隙、饭后茶余一种独有的文化,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从人们高亢的喉咙吼出来,以一种粗犷豪放的形式,蔓延于渭北大地。

上世纪七十年代,尧山庙一度遭到损毁,尧山庙会也被迫停办。近年来,人们的文物意识不断增强,蒲城县吸纳社会资金,按照尧山庙原来的格局,重新修葺了尧山庙,尧山庙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人们的面前,对当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尧山圣母庙会是渭北文化的起源,由尧山大鼓、秧歌等形式的文艺表演活动,派生出了秦腔戏曲,上世纪初期,蒲城辛亥革命老人李桐轩正是在蒲城这种十分普及的秦腔活动的基础上,组建西安易俗社,使新秦腔改革硕果累累,并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