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开始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时代落幕。”
这些年来,已经习惯于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看其它行业在互联网冲击下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一直以为卫星导航为产业之贵族,尤其是高精度卫星导航。技术门槛高,只有少数企业能玩;用户体验酷,只有少数用户能用。且不说盈利如何,能够成为卫星导航的玩家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我国的北斗建设更是给卫星导航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虽然几十年之前便有人预测卫星导航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也无论这些年来北斗应用被描绘得如何天花乱坠,但其实卫星导航的内涵和外延一直都未曾被真正改变。
直到有一天,“漫天飞舞”的无人机开始使用RTK,激战正酣的共享单车也开始寻求精准位置来提高用户体验和管理水平。有人将这理解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不管怎么理解,明眼人都知道:在万物互联的当口,北斗产业变局正在发生!
激荡三十年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至今,已差不多三十年。回顾发展历史,却发现居然与我国后来对待国外技术的思路不谋而合,即“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经历了从纯粹的国外进口,到以进口为主国产为辅,再到国产为主进口为辅的发展历程,在诸多方面均成绩显著,为我国的北斗建设奠定了基础。
GPS自上世纪90年代便已引入国内,测绘是其最先应用的行业。关于高精度卫星导航的研究也是捷报频频,GNSS后处理算法、GNSS RTK算法、GNSS CORS技术、高精度PPP技术等一一被国内企业所掌握。在我国北斗开始提供区域服务后,基于北斗的多模多频导航定位算法、基于全国北斗一张网的分布式NRTK技术等更是将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5年,我国第一台测量型静态GPS接收机样机的亮相,开启了我国自主研制GNSS终端的历史。多家国内厂商涉足高精度GNSS接收机终端及相关主板、电台、天线等核心元器件市场。现如今,国产GNSS设备跟Trimble等进口设备性能已几无差别。
我国卫星导航设备的国产化之路沿着从外观、软件、硬件、系统、平台一路走来,目前相关技术、元器件、软件、行业应用方案等几乎都实现了国产化。比如,十年前,我国GNSS高精度设备主要由国外Trimble、Leica和Topcon三家厂商提供。而如今,我国GNSS高精度设备市场国外品牌占有率已不足20%。与此同时,本土企业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了我国卫星导航设备从进口到出口的根本转变。
随着基于CORS的NRTK、基于广域差分PPP等技术的成熟,国内卫星导航设备厂商已逐渐由单一的硬件销售扩展至综合提供硬件设备、配套软件、解决方案和系统平台等一系列产品。应用范围也由单一的工程测量逐渐拓展到安全监测、气象、地震、水利、电力、农业、无人机、手机、汽车等领域。
变革正在上演
不管你愿不愿意,北斗卫星导航领域的变革已不期而至。其实卫星导航不管是技术,还是产业特征,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只不过这次它不再局限于量变,而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质变。
改变从“端”开始
2月24日,联发科推出汽车及工业级应用的高精度定位GNSS解决方案MT3303,可支持包括北斗在内的四系统定位,可实现亚米级定位;
2月28日,汽车联网产品认证联盟正式推出自主研制的“米级快速定位北斗芯片”,导航精度从原来的10米提升到1-2米;
3月14日,OriginGPS发布全球最小GNSS模块ORG 4500,尺寸仅为4.1mm*4.1mm,而一块钱硬币的直径为24.9mm;
… …
不难发现,GNSS模块/终端已在悄悄地向物联网靠近,“高精度”“低成本”“小型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或许有一天你已不再习惯于将它们称之为“终端”,而是叫它们“传感器”,因为它们已经变得足够小且廉价。
产业界频繁发生的兼并和联合也正在加速这一趋势。如果有一天你一觉醒来,突然看到Trimble联手Qualcomm发布RTK芯片的新闻,一定不要觉得诧异,那只是这种趋势下的一个插曲。
地图,下一个海量用户流量入口
为什么要说地图?甚至有些人根本就不觉得地图跟卫星导航有什么关系。但别忘了,导航定位本身就是“确定对象坐标并在地图中展现”的过程。缺少了“地图”的参与,故事又岂能完整。
其实地图早已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智能手机出现以前,一谈到地图,你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新华书店里的地图册,或者是悬挂在办公室主墙上面积巨大的挂图,而现在你可能最先想到的是手机App。
而改变远远还没有结束。在PC时代,搜索引擎是大量用户的入口,Google和百度在这场角逐中占得了先机,很多人打开网页都习惯于打开百度或者Google;在移动终端时代,杀手级的App则显得至关重要,所以支付宝和微信笑到了最后,支付和社交已然成为手机应用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甚至已经淹没了通话功能本身。那下一个海量用户流量的入口会在哪里?地图可能是答案之一!因为在物联的世界里,你的所有活动可能都是基于一张三维的高精地图展开的。到那个时候,你觉得地图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图吗?
“运营” 成为产业的核心驱动
“端”和“图”都有了,但它们之间似乎还缺少某种内在联系?是的,那就是“运营”。这里所说的运营涉及到基础信息提供、数据统计分析、方案策略拟定、目标跟踪管理等等。各大预测机构不约而同地看好北斗产业链中“运营”环节的前景。觉得到2020年以后运营环节的产值比重将会超过70%。
随着我国北斗相关设备研制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北斗发展的重点正从“硬件制造”转移到“服务运营”。北斗的未来不在于设备、装备,而在于服务和运营,后者的市场前景比前者要大得多。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变过程中,北斗卫星导航的服务运营越来越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
路在何方?
面对这样的变革,满载昨日辉煌、寄托民族情感的北斗卫星导航又该何去何从?
二十年以前,测绘几乎是卫星导航唯一的成熟应用领域。从专业划分上,GPS也只是测绘科学与技术的二级学科。跨世纪后,卫星导航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华丽转身:先是从苦逼的测绘领域破茧而出,开始应用于车辆导航等大众熟知的领域,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然后是由GPS向北斗的转变,从此卫星导航被赋予了国防安全甚至民族崛起的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科研机构,还是产业企业,都从中享受到了巨大的政策红利。充足的科研经费、强有力的政策引导、甚至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资本市场也对北斗卫星导航青睐有加。
然而,卫星导航企业的利润增长却变得举步维艰,高精度卫星导航终端设备的高毛利时代已一去不返,BAT公司的强势介入又让原本热闹的北斗卫星导航又平添几分诡异。昨天的辉煌也成为历史,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新的产品形态、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变革已不可避免,谁不想在新的利益格局中拔得头筹?这里不得不再提及在卫星导航产业中耕耘多年的传统企业。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前,他们勇于投身前途未知的卫星导航,在当时来看,这本身便已站在了时代的潮头浪尖。经过多年的磨砺洗礼,他们对行业已有深刻的认识;经过反复的探索尝试,他们形成了成熟的营销网络;经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它们积累了一定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支持着他们多年来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些优势也许将不再是优势。首先,互联网不喜欢传统行业的故有逻辑,对传统行业逻辑理解越深,可能越不容易理性看待卫星导航与互联网的融合;另外,互联网追求的是产品与用户的直接 “交流”,而基于代理商的营销网络本身跟互联网精神就是冲突的;最后,在互联网看来,在某项技术上的领先不应当是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数据才是。
传统的卫星导航企业也许并不惧怕来自产业内的竞争,他们已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应对行业内的纷争,但对来自互联网的冲击却可能忧心忡忡。这样的不自信源自对互联网的不了解,但又缺乏去学习和拥抱互联网的勇气。目前,已有多家卫星导航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手上资金充裕,完全有实力利用手上既有的北斗卫星导航资源,为未来的物联网谋篇布局,但如果只是想着对以往的盈利模式进行简单复制,这样的策略看似稳妥,实则危机重重。
在万物互联的当口,你以为你能置身事外,实则也身在其中。在物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作为万物互联时代位置信息提供最有效的手段,北斗卫星导航注定与这场盛宴脱不了干系,其产品形态、盈利模式、利益格局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是变化的,唯有拥抱变化,方有一线生机”,对传统的北斗卫星导航企业是这样,对新进入北斗卫星导航领域的BAT等互联网公司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