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资料 > 正文

从高中课本到干支纪日法「干货篇」

本来以为自己今天发现人教版教材的错误(顺便提一嘴,人教版语文教材有很多注释都是不准确的,不多赘述),结果发现是我自作聪明了【悲】

文末有「干货」,不想看故事就直接翻到后面吧……

登泰山记【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最新的部编版高中语文课本,《登泰山记》和《赤壁赋》被编在了同一课,太气愤了,这两篇文章完全不是同一个level的,我仔细品读《登泰山记》,寻找它与《赤壁赋》相提并论的原因。

结果文章内容没分析多少,却关注到了一些奇葩的点子(即文中多次出现的纪日法)

所谓“是月丁未”、“戊申晦”,都是一种纪日的方法,注释曰“丁未”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这里的日期显然为农历纪年。

后来看“戊申晦”的注释是“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读来便觉得有些别扭,为何说“日”又说“月”呢?

稍稍思考,便知道是并列关系,戊申晦是两种纪日法兼用,先是干支纪日,然后是月相纪日,“戊申日”和“月底”都是形容“这一天”的,没什么问题。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显然“丁未”和“戊申”两天是连在一起的,那么“戊申”应为二十九日,为什么是月底这天呢?

学弟提醒我说农历也有大小月,有可能是刚好是这个月只有二十九天。

但是在公历里12月是大月,农历是不是应该也一样呢?况且在现代,大家都说大年三十,没怎么听说过大年二十九的,是不是教材真的搞错了呢?

老师发的补充资料给出,《殽之战》中“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的“辛巳”是农历十三日;《石钟山记》中“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是农历九日。

“丁丑”和“辛巳”差了四天,十三日和九日恰好也是四天,按照这个规律稍微数了一下,推出来(当时只数了天干)二十九日应该是用“丁”,当时以为理应是“丁未”是二十九日,教科书搞错了。(其实把地支也数上,应该是丁酉的)

最后查了一下,发现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竟然是只有二十九天的,看来是我们搞错了。

抱着考证的心理,我又查了一下农历大小月到底是怎么计算的。于是查到了: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其设置很难象公历一样找到规律,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最后我查了一下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历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与干支纪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纪日是“地道”五行!(以上来自度娘)

其实并不是简单地规定每个月第一天是甲子或是规定每个月第一天对应相应的干支,而是古代汉族人民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 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这不是很麻烦吗?还好干支纪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下面是真正的干货:如何快速用干支纪日法命名某一天(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只是有需要时可以装一下13)

日柱公式

r=\left[s\div4 \right]\times6+5(\left[s\div4 \right]\times3+u)+m+d+x

[ ] 是高斯函数,大家应该都看得懂吧

r:日柱的母数

s:公元年数后两位数减1

u:s 除以4的余数

m:月基数

月份

1

2

3

4

5

6

月基数m

0

31

-1

30

0

31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基数m

1

32

3

33

4

34

d:日期数

x:世纪常数

世纪数N

17

18

19

20

21

年限

1601-1700

1701-1800

1801-1900

1901-2000

2001-2100

世纪常数x

3

47

31

15

0

(注:目前我只找到了17世纪及以后的世纪常数,21世纪之后的大家应该不会用到)

最后r 除以60的余数即是日柱的干支序列数

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为例(1775年1月30日)

r=\left[ 74\div4 \right]\times6+5\times(\left[ 74\div4 \right]\times3+2)+0+30+47=465

干支序列书:465\equiv45(mod60)

45对应第45个干支,也就是戊申,所以“戊申晦”的说法和高中课本的注释都是没有问题的。

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