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晓通天文数理,对玄学占卜之术深有研究。他曾在《救劫碑文》中留下过这样一段话:“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
这句话在《救劫碑文》的第一部分中出现,紧接着就是第二部分的“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冬十月间”和“有路无人走,难过寅卯辰巳年”。
当解读第一句话时可能让人感到云里雾里,但若是将前后内容衔接起来进行释义就是:冬季是瘟疫的高发期,经过瘟疫肆虐之后,一万个贫寒的人里能存活一千人,而一万个富庶之家里只能存活两三个人。
在寅、卯、辰、巳这几个年份里常常会发生意外的难关。这其中的寅即寅虎年。
在古代科技文明发展水平受限的情况下。玄学占卜之术可以说是被大部分人奉为圭臬的预言来源,刘伯温留下的《救劫碑文》也被后世多有注解。
那么留下这样一部奇书的刘伯温是什么人呢?他所预言的内容可信度又有多少?这些都要从刘伯温的生平说起。
年少敏学,初仕赋闲
刘伯温年少时便天赋异禀,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据传,他曾在一家书铺里看到过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在翻阅过后竟将其都背诵下来。书铺主人见刘伯温聪慧就提出将书送给他。刘伯温却说,书已然在我胸中,不必带走。天资卓越,可见一斑。
宗族父老都对刘伯温寄予厚望,他的老师也夸赞他是个奇才,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果然,不负众望的刘伯温12岁考中了秀才。14岁习得春秋,23岁考中进士。这在古代平均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进士里可以说是少有的英才。
不料,元末世道不安,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刘伯温刚刚考中进士就不得不赋闲在家,韬光养晦整整三年。
为官清正,横遭责难
至元二年,刘伯温上任江西,只被授予了一个从八品的县丞,辅佐县令处理高安县的政务。但刘伯温没有因为不得朝廷重用而心灰意冷,他办案公正严明,体恤百姓,上任不久就严惩了几个欺男霸女的乡绅地主。
刘伯温的执法严明很快让高安县的风气焕然一新,百姓纷纷称颂。只是这样一来就得罪了当地勾结的豪绅乡党。在被使了几次绊子后,刘伯温决定辞官返乡。
隐退几年。朝廷又征召他出任江浙提举和考士官,上任不久又被朝臣弹劾。因不愿与当地官僚和朝堂佞臣同流合污,刘伯温一气之下再次辞官,隐居乡野不再出仕。
筹谋全局,助明立国
1360年,辞官闲赋在家的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至应天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刘伯温看到了终结乱世的希望,欣然应允。
起初,刘伯温为朱元璋筹划了两条路:一是脱离当时所属的韩林儿势力,另立门户。二是对于陈友谅、张士诚等敌对势力,要集中兵力,分而灭之,对于自负骄横的对手施行诱敌深入的计谋,使其放下戒备,防好伏击。
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多年,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功无数。朱元忠曾称其为“吾之子房”,嘉奖他的劳苦功高,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不徇私情,任人唯贤
朱元璋即位后,刘伯温与左相李善长一同辅弼太祖。刘伯温提议整肃纲纪,依法治理朝政要务,而李善长一向偏袒自己的部下,用人唯亲。
一次李善长的下属因贿赂被治罪,李善长想要出面保他,请求刘伯温网开一面,从轻发落。刘伯温刚正不阿,立刻派人禀报了在外巡视的太祖,将获罪的李善长下属斩杀,于是李善长怀恨在心,拉拢朝臣在太祖面前进言诋毁刘伯温。
之后李善长因事被朱元璋责罚,刘伯温还劝阻皇帝说:李善长劳苦功高,在朝堂之中威望颇高,如果因为小事就惩罚他会让朝臣寒心。
太祖为刘伯温不计前嫌的雅量折服,想要任其为相,却被刘伯温婉拒。不仅如此,几个丞相的备选人都被刘伯温针砭利弊,不循私情地否决了。果不其然,几年后这些人纷纷获罪,证明了当年刘伯温说的难当大任。
预言瘟疫,后世解惑
按照古人纪年的天干地支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两相对,每60年为一甲子,一甲子后便进入了新一轮的轮回周期。而刘伯温在《救劫碑文》里提到的“难过寅卯辰巳年”是指其中的地支,寅虎年,也就是刚刚到来的虎年。
话到此处,有人认为,刘伯温所预言的与瘟疫相关的“九冬十月间”恰好应照了近几年的疫情,那么第一部分的“贫者一万留一千,富者一万留二三”又是否会成真?碑文里的难关指的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按照很多人对《救劫碑文》的注解,这段话的大意应该是在说寅、卯、辰、巳这些年份里会爆发瘟疫,穷人和富人都会遭受灭顶之灾,富人尤甚。
那么按照当前发生过的事情来一一对照,首先,疫情并没有在预言里的年份爆发。再者,关于贫富所遭受的损害差距并没有证据来证明。种种迹象表明碑文里的表述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刘伯温当时所处时代的记录。
元末明初,百姓颠沛流离。贫者尚能依靠山林土地将息一时。而平日里娇养着的富户,被各地的起义军和叛匪洗劫一空,失去了活下去的倚仗,这也就是为什么贫富者伤亡不一。
而当时的医疗条件与现代相比无疑是天壤之别,一场风寒都能引发流行传染病的传播,瘟疫频发也就与碑文中的记载不谋而合了。
以史为鉴,后车之戒
言归正传,《救劫碑文》中的“预言”是否能成真我们不敢妄下言论,是封建迷信还是未解之谜要由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但对于我们而言,与其将精力放在钻研解读古人卜算之言上,不如从元末的惨痛教训中汲取经验,科学辩证地看待疾病和兴衰,提高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为今日乃至后世的难题思索出一条解决之道。
研读历史,借鉴历史,延续历史。相信随着未来更多历史遗珠被发掘,对《救劫碑文》的解读一定会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