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家长聚在一起读经
10月21日上午,南京阅城国际花园的小区内正在举行一场读经会,内容为《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经典国学。“小书院”以四五岁的孩子为主,当天最小的才2岁半。读经会的组织者吴小兰告诉记者,他们有一个读经清单,共约有50本,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带领孩子们读完3轮。
不过,一个3岁的孩子如何读懂《黄帝内经》?反对的家长表示,孩子不理解就是“小和尚念经”,毫无意义。在各种儿童读本丰富的今天,他们为何要选择佶屈聱牙的经书让孩子们学习呢?记者采访了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
周末读经会
小朋友领读《道德经》,不作讲解有孩子不耐烦室内“遛弯”。
一周前,记者在南京“华侨路茶坊”看到,网友“南京安妈”发帖称“迎来小书院的第十期读经活动。”在其上传的18张照片和图片说明中,记者发现这个小书院主要教小孩读古代《蒙学》、《易经》、《道德经》等经书。此外,孩子们还用黑白子摆出河图、洛书等陌生的八卦图形。
记者与发帖人“南京安妈”取得联系,她叫吴小兰,从事生物药品方面的工作,但每到周末就成了小区读经会的组织者。上周日上午,记者来到吴女士所在的小区,社区图书馆正在进行这个周末的读经活动。签到记录上显示第一期只有5个家庭,之后徘徊在6个或7个家庭,而这一期是最多的,达11个。记者推门进去的时候,5岁的小姑娘清清正在领读《道德经》。
当天的学习流程是,先有一个小朋友领读《易经》,其次清清领读《道德经》,然后所有的人一起朗诵《弟子规》,从早上9点半开始到11点结束。每种经书诵读20分钟左右,每个环节没有任何形式的讲解,也没有强制背诵。现场,无论大小的孩子都使用统一拼音标注的儿童读经教材。
读经会中,不乏有孩子失去耐心在室内随意走动,家长并不加约束,自己仍然会专注于诵读。当天读经活动中最小的孩子是2岁半的皮皮,他的爸妈花很多时间在给他喂水、安抚情绪上了。吴女士觉得,孩子最初有枯燥感是正常的,走动的时候,耳朵也在接收信息,而且家长与孩子同时学习就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榜样。
提问读经家长
1. 为何选择古代经书?
国学的内涵和精髓更丰富。
现场有一对龙凤胎冬冬和雪儿,他们今年还不到5岁,他们从3岁半至今已经坚持读经1年了。双胞胎的妈妈王女士说,与现代儿歌、故事相比,国学的内涵和精髓更丰富。“小朋友的记忆力非常强,给他什么就接收什么,为什么不给他更优秀的东西呢?”
2. 如何教孩子学经书?
不要求背诵,生活中引导。
最初孩子们跟着电脑里的音频教材读,不过并不顺利,他们拒绝跟读,或者消极怠工,王女士说这时候需要“威逼利诱”。比如设小红花,集满5个便满足孩子一个愿望。从每天读3分钟到10分钟,现在是每天20分钟。在此过程中,王女士都和孩子一起认真读书,帮他们指读,纠正发音。不过并不要求背诵,“不刻意、顺其自然”。王女士说家长要做的就是用一些方法让孩子爱上经典,然后在生活中适时地引导。比如吃饭时说,“父母呼,应勿缓”,小便后提醒“便溺回,则净手”。这样加强孩子的记忆,也让孩子感受古老话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不作解释能理解吗?
坚持素读,日后自会“发酵”。
即便能读顺溜,孩子如何理解得了呢?王女士说在读经的过程中不给任何解释。“从古时候到现在关于经典的注释也太多了,谁能说得清对错好坏呢?不如不解释,”王女士称之为“素读”。孩子小,不理解是正常的,王女士也不急于让他们理解,“让他们从小喜欢上经典,以后随着他们自己知识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会形成自己的理解”。
专家说法
读经可取,但非唯一6岁前宜游戏中学习。
但走出“小书院”,记者也听到很多不理解或反对的声音。薛女士的孩子今年6岁了。“(经书)也太高深了,听说幼儿期理解力很弱的,孩子一直读,不是机械重复吗?与小和尚念经有什么区别呢?”
就不同的看法,记者致电文化部下设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王蕾博士。首先她肯定了家长带领幼儿学国学的做法,“他们不是功利地希望孩子进入好小学之类的目的”。她说经典一般都有很强的韵律,孩子朗读对于增强语感或者汉语领悟能力都是有好处的。另外从增加人生智慧方面说,也是有帮助的,“童年的记忆往往对后来有重要的影响,往往长大以后突然被唤醒,而经典往往又沉淀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但同时她也提醒经典不是唯一,不能只读经典,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它也只是某一种营养,很多外国的、当代的优秀儿童文学也需要摄入,要不孩子得到的就是单一的”。
关于应不应该坚持“素读”,王蕾觉得不一定都要解释,但当孩子感兴趣想知道更多,家长就应该给出解释。王蕾介绍,无论选择什么读本,都不应该脱离亲子和游戏的模式,并不建议专业老师指导,“那属于学校教育,是另一条线了,而6岁以前的小孩都应该在游戏中学习”。
相关链接:让孩子学习国学有什么好处?
“国学热”盛行,私塾式幼儿园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