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衍和阴阳五行学说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生于齐威王晚年,齐宣王时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后来看到国君淫侈不尚德,于是对原始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创立新阴阳五行学说,作《终始》、《大圣》,洋洋洒洒十余万言。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他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便有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五德终始说把阴阳五行与政治相联系,为战国时期的“帝制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学说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普遍重视,邹衍则在齐宣王晚年和齐湣王时期做了稷下先生和齐国的上大夫,影响日益扩大。但是后来齐湣王的性情变得十分暴戾,稷下先生纷纷离开齐国,邹衍也在此时离开齐国去了梁国。梁惠王以宾主之礼在郊外亲自迎接邹衍。到燕国,燕昭王为他修建碣石宫,以师礼待之,请他为燕代齐的战争出谋划策,并为燕称“北帝”制造舆论。但是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燕齐战争的形势逆转,邹衍被谗下狱,出狱后回到齐国,又为稷下先生。后来出使赵国,在平原君面前批评公孙龙,使之被罢黜。六年后见燕王喜,次年燕伐赵的战争失败,邹衍也在此后不久去世。
邹衍的著作很多,《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但均已散佚,我们只能从残存的零星资料中了解他的思想学说。
他的治学方法是“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从时间上来看,先从人所共知的黄帝谈起,推而远之,直到天地未生之时,甚至更加久远,至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从空间上来看,先列中国的名山大川、珍禽异兽、水土植被,再推至海外人所未见之物。所以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特别是他的天人学说更是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从现存的有关资料看,邹衍的学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学说,论宇宙生成发展的历史。成书于汉代的《尸子》记录了战国中期尸佼的言论,其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的曰宙。”从邹衍的治学方法来说,他已经有了时空观念,形成了宇宙观。由于他善谈天人之说,所以也被称为“谈天衍”。
二是地理学说,即大九州说。他说中国是“赤县神州”它附近还有八个这样的州,合起来共九州,周围又有大海环绕,与天相连,人民禽兽不能相通,而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小州天下共有八十一个,儒者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地理学说是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没有任何根据,但是他突破了当时人们狭隘的地理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对域外探索的热情,有的学者因此称邹衍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
三是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又可分为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以及在五行相胜说基础上附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终始五德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间的事物用演绎法进行分类,以阴阳五行为公式来解释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他用阴阳来解释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和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用五行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
五行相生说是在继承齐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基础上加以系统化而形成的。这种学说为田齐政权服务的政治性很强,突出地表现在邹衍继承了《管子》的《五行》、《四时》、《幼官》等篇的五行相生说,从而使明堂制度更加完善,为齐宣王、齐湣王将为天子制定四时教令。传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性温,钻灼而火出,故木生火;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之而从润,故金生水。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邹衍依五行相生的顺序按五行的转移而有春、夏、季夏、秋、冬五季(为合五行之数在夏秋之间加入季夏),天子则应在相应的方位(即东、南、中、西、北)穿相应颜色(即青、赤、黄、白、黑)的衣服,这就是“随方面而服”的内容,这也是明堂制度的内容之一。邹衍认为:天子应当住在一所特别的屋子里,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正厅和两个厢房,这些屋子总称为“明堂”。天子每个月应换一个地方住,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所听的音乐、所祭的神、所办的事等等都按这个月特有的规定去做,十二个月轮完一圈。大院子中间又有一厅,是天子在季夏之月住的。另有一说是每一季里抽出十八天住在这里。这把方向的“东南中西北”和时令的 “春、夏、季夏、秋、冬”相配,使天子按 “木、火、土、金、水”的运行顺序去做“天人相应”的工作,这就叫做明堂制度。例如邹衍认为天子居明堂按四季不同采用的取火之木也不相同。春属木,故用青色的榆柳之木;夏属火,故用赤色的枣杏之木;季夏属土,故用黄色的桑柘之木;秋属金,故用白色的柞樽之木;冬属水,故用黑色的槐檀之木。这一顺序即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相生顺序排列的,其中以土居中,而《吕氏春秋·应同》篇中保存了邹衍关于“黄帝时其色尚黄其事则土”的论述,说明黄帝应居中央为天子的奥妙,这对于制造田氏政权以黄帝的后代自居,而要统一天下为天子的舆论是很有用处的。用五行相生说论证田氏政权的合理性并设计天子四时教令的明堂制度正是邹衍的“功绩”。
五行相胜说则认为:众胜寡,所以水胜火;精胜坚,所以火胜金;刚胜柔,所以金胜木;专胜散,所以木胜土;实胜虚,所以土胜水。邹衍根据五行相胜说创立了五德终始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以迎合燕昭王称北帝的需要,推衍出燕为水德,以取代火德为帝。所谓五德是指土、木、金、火、水五种神力,按照五行相胜与朝代的盛衰更替相附会,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种与之相配合,由这种德支配着这个朝代的命运。历史的发展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循环往复的。帝王将兴之时,上天必先有所征兆叫符瑞。黄帝时天现大蚓大蝼,黄帝说:“土气胜。”所以黄帝属土,色尚黄。禹之时,天现草木秋冬之时仍不枯萎,禹说:“木气胜。”所以禹属木,色尚青。商汤时,天现金刃生于水,汤说: “金气胜。”
所以商属金,色尚白。周文王时,天现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说:“火气胜。”所以周属火,色尚赤。同时邹衍推测,代火者必将水,天先现水气胜,水气胜,所以色尚黑。邹衍依据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的自然规律,比附禹代黄帝,汤代禹,周代商的历史必然性。所以五德终始说是关于“五行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行由于各自不同的德性,彼此之间存在相胜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封闭的循环过程,由此造成了王朝的更替和历史的周期性变化。
邹衍根据五德相胜推出周为火德,那么代周而兴的必然是以水德王的王朝,燕在北方,当属水德,若立为“北帝”正合乎了水德的符应,将代周而统一天下。邹衍在齐鼓吹五行相生说,以完善四时教令的明堂制度;而在燕则宣传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说,这正是他在齐能位居上大夫,在燕则受师礼相待的原因。系统地论述五德终始说可以说是邹衍的发明,而将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统一起来根据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择善而从,更是邹衍的高明之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邹衍在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前途未卜的情况下确立了自己政治预言家的地位,自然受到礼遇,这与孔孟游学时受困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邹衍本人并没有到过秦国,但他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广为流传,所以在吕不韦当权时撰写《吕氏春秋》,其中就收入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应同》、《荡兵》、《十二纪》都体现了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特别是《十二纪》,以四季配五行、五方位、五色、五声、五味、五虫、五祀、五谷、五畜、五脏、五帝、五神等,每个季节分别对应五行系统五的单相系列,把阴阳五行与天象、祭祀、节令、农事等相结合,内容无所不包,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也对以后的秦始皇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秦为水德,以论证其代周的合理性。
下一篇
命理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