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复古开笔礼是否有意义

穿汉服、写大字、读经典、点朱砂……在传统文化日益复兴的今天,各种传统仪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学期开学至今,不断有各地小学举行“开笔礼”的消息。

不过,对于“开笔礼”,也一直有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开笔礼”并非古礼,为传统所无,乃现代新造,以此恢复传统,并无意义。那么,在“开笔礼”日渐流行的今天,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开笔礼”究竟又能开出什么样的学习生涯?

●正方

传统文化导入教育体系

秋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我赞同学校为学生举行“开笔礼”,这是一件有益无害的好事,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育,都有诸多的好处。

对学生来说,上学无疑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倘能在学习之初,就接触到传统文化,在内心中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把传统文化和人生中如此重要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对于他未来的成长、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这等于是种下了一颗文化种子,未来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或许有人认为,孩子年龄还小,未必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小,建立印象才格外深刻。同时,“开笔礼”也不仅是孩子的事情,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同样意义匪浅。它让人反思,我们教育孩子,究竟是教给他们道,还是教给他们术,是把孩子教育成可以担当起文化责任的社会人,还是教育成一个谋生的机器?

一件好事,为什么不断产生争议?我想,批评“开笔礼”的人,或许存在一种鄙视中国文化的本能,认为传统的都是落伍的,不合时宜的。事实如此吗?不是的。所谓传统的教育不适合现代社会,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教育本没有现代古代之分,教育的内容可以调整,教育的方法可以变化,但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目的就是养成君子的人格,如果还有第二个宗旨的话,我想就是传承我们的文化。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偏离了道的教育,过分重视术的教育,那种技术性的、知识积累的教育,就是现代教育吗?显然不是。而要改变这样的状态,我想应该从传统中去寻找,找回道的教育。

有人觉得“开笔礼”只是仿古,并非复古,而且也于现代无用,其实是对礼的误解,也是对传统教育理解不足的表现。礼者,时也,礼以时为大,它总是在随时变化。从古至今,中国方方面面的礼仪本身就在不断地变化,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可能把古代礼仪完全搬到现代,吸取古代礼仪的优点,重新设计适应当代的礼仪,本就无可厚非。

传统教育究竟教什么呢?它教给人们的是基本的道理,怎样安身立命,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和这个世界相处,这些道理是不变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在传统时代,它通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文本表现出现,在今天,又有新的方式、新的文本,新的体裁。所以,我想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也是符合传统教育的,至于说批评数百上千年前的教育,毫无意义。

所以,我非常赞同“开笔礼”,更觉得,那些尝试把传统文化导入教育体系之中的做法,值得尊重,而且也是一种创新。不用说现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复古、学习传统的时代,中国的古文运动,西方的文艺复兴,每一次都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大时代。

不要以为复古就不是创新,也不要以为学习西方才是创新,恰恰相反,在今天信息时代,很容易就得到西方教育的方式、内容等,但是学习西方是否适合我们,又该怎样安放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即便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得到了更多人认可,但总体而言,还远远不足,因此,学习传统才是最难的创新。

●反方

第一课内容大于形式

礼账本开头的姓_迅雷开礼包赢壕礼_开笔礼

熊丙奇(教育学者)

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中,要经历很多的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颁奖礼等,在今天,还有很多传统的仪式也开始复苏,比如成人礼、青春礼,开笔礼也在其中。

在学生的成长中,这些仪式的意义,无非就是强化某种意识。以“开笔礼”而言,可能举办者想要加强学生对学习的神圣感,让学生能够在入学之后更加认真学习,更加严肃地对待学习。

这直接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开笔礼”往往在小学入学时举办,这是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正式进入到学习生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实中,大部分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早就开始学习、写字了,最早的一两岁就开始接受教育了,上小学前会写一两百字很普遍,有的甚至外语都很好了,这时候举行“开笔礼”,为时已晚,难道每个家长都要在孩子认识第一个字之前,在家里举行一个“开笔礼”吗?

其二,“开笔礼”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学习是神圣的?还是快乐的?有人认为是神圣的,要严肃对待,但同样也有人认为学习应该是快乐、轻松的,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迅雷开礼包赢壕礼_开笔礼_礼账本开头的姓

“开笔礼”和“成人礼”不同,“成人礼”是告诉一个人,他长大成人了,需要担负起对家庭、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的责任,需要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但对刚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他的责任是什么?是好好学习?考高分?多认字?

所谓“开笔礼”,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开学第一课”,这第一课教什么,我觉得比仪式要重要。我想,第一课教给孩子的,应该是基本的规则,比如保护自己,不妨碍他人等,这才是最重要的。那些复杂的意识,是复古也好,是仿古也好,都不重要,把它当作重心,恰恰是没有体会到现代教育精髓的结果。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培养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现代公民,不去关注这个,反而认为举行那些复古的仪式,在教育内容中加入传统的教育内容,就能够建立一个礼仪之邦,那就错了。一个连基本的规则意识、法治意识都没有的人,怎么能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人呢?

所以我认为,首先,仿古的仪式没什么意义,而且许多“开笔礼”花费不菲,要置办传统服装、笔墨纸砚等,这个钱不论是学校掏,还是家长掏,负担都不轻,何必为了一个形式而如此靡费呢?其次,“开笔礼”往往强化学习的神圣感、庄重感,和古代“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不无关系,现代社会,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权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是至高无上的,不用那么庄严肃穆。

其实,今天有“开笔礼”,过去有“开学仪式”,意思都差不多,我想,不论哪种形式,都可以采用,真正重要的是,仪式该教给孩子什么东西?比如有些仪式还要跪拜,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上下尊卑的观念,如果使用的多了,更可能使孩子形成依附性人格,不利于独立的人格培养。

礼账本开头的姓_迅雷开礼包赢壕礼_开笔礼

孩子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对于孩子的培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未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公民,还是一个恭顺温良,却没有自主性的人?这不难选择。仪式有它的必要性,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仪式教育,就尤其重要,绝不能轻忽。

●记者手记

冠者还是童子

《论语》中,孔子令弟子各言其志,唯曾点得孔子赞赏,所以孔子喟叹,“吾与点也”。曾点说了什么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朱熹解释曾点的理想说,“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万物莫不遂其性”。

“万物莫不遂其性”,在孔子的时代,成人戴冠,儿童则否,理所当然,所以,“正衣冠”这种事情,其实是大人的事,和孩子没关系。古人“十岁束发,二十加冠”,十岁以下,既不束发,也不戴冠,头发自然垂下来,就叫“垂髫”。

“垂髫”的孩子,当然不只有天真烂漫就够了,还得读书启蒙,读《千字文》《百家姓》之类,鲁迅写他的启蒙,只是要背《鉴略》,“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传统文化里,当然不只有循规蹈矩的君子,也还有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狂人”,比如郑板桥,郑板桥的词说“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他的蒙童,究竟如何启蒙,不得而知,不过想来,未必就读圣贤书吧。

本版撰文北京晨报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