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周
逛庙会,俗称赶会,是乡村的人们进行物资交易,娱乐及亲朋好友间相互走动,联络感情的传统日期。一般大的村镇,如乡镇或行政村(大队)所在地都会有庙会。
说到赶会,有些人把赶集视为赶会,其实,集和会是有区别的。赶集,在南方许多省份又称赶场或赶圩。一般来说,集的日期较多,有天天集、隔日集、更多的是逢某日集,有逢3、逢5的,也有逢6、7、8、9的,如此一来,十里八里内的村庄,差不多天天都有集可赶。集市虽多,但一般只在上午开集,一到中午,便偃旗息鼓、散集罢市。而庙会则不然,一处庙会,少则一天,多则两天、三天的都有。多数村庄是一年一会,但一年两会、三会的村子也不在少数,大凡一年内多次举办庙会的,必是在当地有些名望的大村。
庙会的由来
庙会最初的起源,是人们求神拜祖,祈求平安的一种祭祀行为,后来参加的人多了,产生了聚集,由此带来了食宿、购物及串亲访友等诸多的连锁活动,有精明的生意人看到了商机,在寺庙的周边,支起锅灶,提供饭食,摆放各种农具及日用杂品,供人们选用。于是,本是求神祭祀的行为逐步演变成物资交易的活动,再后来,为了规范交易会的地点和日期,各地还制定了“会谱”。在会谱上,各村庄的会期以农历为准,赫然在目,其实,时间久了,农人们都会把周边十里八村的会期记得滚瓜烂熟,特别是那些做买卖的生意人。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时期,郑州乡村的庙会是很热闹的,有些村庄还会请来几出大戏助兴。卖吃食的摊贩会早来一两天,以占据好的地盘并盘火砌灶。有会这天,平时冷清的村庄顿时变得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各种乡村小吃摆在桌上,热气腾腾地飘逸出诱人的香味儿,大到犁耧锄耙各式农具,小到针头线脑日杂用品,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各种玩具,各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所以,乡村的庙会,就如同农人们的盛大节日,热闹而隆重。
讨价还价的独特方式
在庙会上,除了不会动的商品外,张嘴儿吃饲料的家禽家畜及大型牲畜交易也是重头戏。不过,这些活口商品的交易场所会有粪便垃圾产生,一般都设在村头的空地上。小家禽家畜的价值不大,讨价还价后银货两讫,各取所需。有意思的是大牲畜的交易场面,如今的年轻人恐再无缘看到。在这里,买方一旦看上某头牲畜,并不问价,而是将手伸进卖方的袖筒里,双方用手指在里面触摸比划,虽然人们看不见手指的动作,但双方的表情却分明透露出交易的成败。之所以要在袖筒里讨价还价,其实是买卖双方怕交易价格过早暴露,引发同行的嫉妒或强买强卖。因为,大牲畜是农人们种地、拉车的帮手,价值较高,动辄数百元,在当时还真是不小的数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牲畜的交易场上,还活跃着许多“行户”,就是如今的经纪人,他们对市场行情及牲畜的健康状况门清儿,往往一搭眼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察言观色,巧舌如簧,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在买卖之间穿针引线,极力促成交易,好从中讨得一份佣金。闲暇时,有些行户还会不辞辛苦,到数百里外的漯河或周口的骡马会上牵牲口,那时没有汽车或很少,他们要牵着买来的牲口,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好几天,想想也真不容易,就图在会上卖个好价钱。
少有的公历庙会
儿时,曾多次跟着家人到乡村赶会,说是赶会,其实还有一项重要的议题是串亲戚。在乡村,只要有会,那么十里八村,还有城里的亲戚都要来赶会,出嫁的闺女要回来看爹娘,当娘的也会到女儿家看看外甥,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也要过来,联络一下情感。乡村人是很看重这个的,一旦亲戚间有了隔阂,几年不走动,这门亲戚也就算断了。所以,一旦有会,不仅村里热闹,村里的家家户户也都会高朋满座,热闹非凡。
按照农人的习俗,各村的会期从来都是以农历为准的,但在近些年,也出现了少数以公历起会的村庄,比如荥阳中原路上的石柱岗村,就别出心裁的来了个“五一”会。即每年的五一节这天有会。至于村民们为何打破常规,以公历的五一节起会,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村民们看到在城里的亲友五一节时要放假,而且夏收夏种的大忙时节也即将到来,此时赶会,即方便了城里的公职人员回乡串亲戚,也便于人们添置农具、种子等农事必需品,可谓一举两得。所以,该村与时俱进,破天荒的起了一个时尚的“五一”会。
郑州乡村庙会的未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目前郑州市城区内或近郊的村庄已大部改造或拆迁,众多的村民华丽转身,成为市民,住上了高楼大厦,宽阔的大街取代了昔日的小巷,但人们骨子里的传统习俗却难以完全改变,许多大的村民安置区还有庙会存在,但如今的庙会已是变化多多,大牲畜的交易早已绝迹,传统的的商品也少了许多,倒是开着面包车卖服装的商贩成为主流,但随着各种电商的普及,受其影响,生意也不如以往。再者,在建成区的道路上起会,人车混杂,阻碍交通,路人难免有怨言,交警、保安也常过来干预并疏导。所以,如今郑州城区内的庙会,其辉煌期已过,离人们的生活也渐行渐远,日渐式微。未来郑州的乡村庙会将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