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道教的起源 佛道共生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老子与庄子 太平经与周易参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老子与庄子,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为道教的主要理论源头。

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

祭礼告诉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血脉延续的重要途径。对此,西方哲学喜用逻辑推演,而中国文化则擅长践行体悟。若识得中国传统祭礼,这三个问题自然引刃而解。

祭礼不仅是人与天地、祖先沟通的桥梁,而且是跨越时空的活态媒介。在祭祖活动中,祭拜者、祭拜对象、祭拜仪式的规定与指向恰恰应对了“哲学三问”,或许正是因为解答了人生的终极问题,所以“祭祖”礼仪一直长存不衰。可以说,祭礼告诉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作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形态,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血脉延续的重要途径。

---------------------------------------------------------------------

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竭力主张整顿和禁绝淫祀。

禁绝淫祀是为了确保朝廷对祭祀权力的垄断,不仅可以增强官方权威,促使民间依赖鬼神向依赖官府转变,而且清理了鬼神信众群体,防止“长乱积惑”,以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秩序。

传统祭礼内容繁复,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天地神灵之祭与祖先人鬼之祭。天地神灵之祭就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等自然神灵。按传统礼制,普通人不具备祭祀神灵的资格,只有一定品级的贵族官员才可以祭祀神灵。

道教神仙体系是谁创立_太平道教谁创立_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

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神地祇,祭四方五岳四渎之神,祭山川之神,祭户神、灶神、中霤神、门神、行神。诸侯、大夫的祭祀权利逐步缩小,士人则只能祭其祖先。僭越身份,对不该祭祀的神灵进行祭祀,被称作“淫祀”。

为了垄断与上帝及其自然神灵的沟通,祭祀神灵的权利就被特权阶层所掌控,这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在这个时期,绝大多数人被剥夺了与神灵交通的权力,庶民祭拜神灵就是“淫祀”,不仅无福,还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虽然如此,因生活的苦难以及原始鬼神信仰心理的潜伏,百姓祀神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远离王权的区域。“未有君长,俱事鬼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即是关于“巴人”尚巫敬神的记载。

两汉民间巫者充斥,巫鬼淫祀盛行。

--------------------------------------------

淫祀是民间根据避祸禳灾、求福求财的需要而设立的祭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些民间祭祀还有利于朝廷的统治。

佛、道教的兴起与发展为民间祭祀提供了合法性保护,许多祀典外神灵被纳入佛、道教的神灵系统。儒、释、道三教合流也使各种神灵祭祀具有了官方认可的祀典意义。当然,由于民间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新的神灵总是不断地产生以适应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这也正是传统民间信仰与民间祭祀长期存在的必然规律。

----------------------------------------

由于人神隔离,特别是对神灵祭祀的限制,人神关系与人祖关系相比自然疏远了很多。自上而下的祖先人鬼之祭成为真正影响国人的核心文化。祖先崇拜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化

--------------------------------------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道教神仙体系是谁创立_太平道教谁创立_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

--------------------------------------

中国道教史道的内容极其复杂,上自老庄的高尚思想,下至房中术,都可以用这个名词来包括它们,可分为思想方面和道与宗教方面的道。

现在名思想方面的道为道家,宗教方面的道为道教。

宗教方面的道教包括方术符谶在里面,思想方面的道家,就饮食易阴阳五行的玄理。

道家的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这思想自与佛教打交涉以后,结果做成方术及宗教方面的道教。

-----------------------------------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

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_道教神仙体系是谁创立_太平道教谁创立

-------------------------------------------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

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

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

-------------------------------------

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

-----------------------------------

道教外丹教法在南北朝随唐盛行不衰,即得力於上层贵族特权阶层的信奉和支持。炼丹要耗资财,费人力,穷人不敢问津,中产人家也办不到,只有特权皆大贵族对此有兴趣。

--------------------------------

太平道教谁创立_道教神仙体系是谁创立_太平道教是谁创立的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

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

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

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

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

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

中国道教文化提出来,人的肉体生命与天地一样,是可以永远存在的。道家提出来,可以利用自己肉体的生命功能返老还童,长生不死。中国文化,只有道家的思想具有这一种特点。可是千古以来,究竟有没有不死的神仙?《参同契》提出来的,是老庄的思想观念、《易经》的变易法则、丹道的修炼方法。三样的原理相同,只要懂了某一面的道理,对于生命真谛就把握住了,这是《参同契》书名大致的来源。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是东汉魏伯阳所著。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

魏伯阳 (151年~221年),东汉时期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奠基人,尚书魏朗之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汉桓帝时,传术于同郡淳于斟。

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

汉灵帝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被迫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

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自幼受过正统的儒学教育,他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蒙受着谶纬神学思想的儒家经典;

魏伯阳及弟子也接受了流传民间的黄老道的黄老宗教观点,更接受了民间流传的神仙丹术思想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

----------------------------------------

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以《道经》为后,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 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陵(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东汉顺帝年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老子想尔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

《老子想尔注》作者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围绕著对“道”的信仰,它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将“积善”与 “积精”相结合,以达“仙寿天福”的境界。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