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读史】韩信的取死之道(五)

韩信是如何死的_韩信死是刘邦的意思吗_韩信死是哪一集

灭赵平燕之后,韩信部队基本上以休整为主。

汉高祖三年六月,刘邦强收韩信兵马,命张耳镇守赵国,同时拜韩信为相国,命韩信从赵征兵以伐齐国。

刘邦命韩信攻齐,其实并没报太大的希望,毕竟韩信手下是一帮没什么战斗力的新兵。而此时项羽所封的雍王、翟王、塞王、殷王、魏王、韩王、赵王、代王、河南王已被先后消灭,燕王、常山王和九江王也已归顺,刘邦和项羽已在荥阳形成对峙。

在刘邦眼里,齐国未必能强攻得下来,却可以像其他已经归顺的诸侯一样不战而下。于是,他派了使臣郦食其去游说齐王。

所以,当韩信部队还没到达平原县的黄河渡口时,听说郦食其已经劝降了齐国,就打算停止前进。

然而,韩信生命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出现了,重要到韩信死前都还在惦记他。

这个人就是蒯通。

蒯通,本名蒯彻,范阳固城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在死后被改为通。

蒯通是一个职业谋士,靠耍嘴皮子见长。

蒯通第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秦二世元年八月,当时武臣授命于陈涉北上扫荡赵地。蒯通立刻跑去游说范阳县令徐公,为其分析当前形势,解说利害关系,说服徐公向赵王武臣投降,接着又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赵王武臣接受了范阳县令徐公投降,传檄千里,不战而下三十余城,其嘴巴上的功夫可见一斑。

游说完徐公后,蒯通一下子消失了五年,当他再一次出现上历史舞台上时,就是在韩信帐下。在韩信准备放弃攻齐的时候,蒯通献计鼓动韩信偷袭齐国,史称“乱齐之策”。

蒯通有雄辩的大才,他看透了韩信的弱点,说出的话韩信根据抵挡不了。

蒯通鼓动韩信袭击齐国的理由有二,第一,韩信受刘邦命令攻击齐国在先,现在虽然刘邦又派使者劝降了齐国,但并没有向韩信发出取消攻击齐国的命令。第二,郦食其一个说客,仅凭三寸之舌,转眼间拿下七十余城,而韩军作为一个将军,率领数万之众,费了老劲才拿下赵国五十余城。蒯通问韩信,难道你当将军带兵这么久,反到不如一介书生?

蒯通的说辞,第一层意思解决了韩信认为不能再攻齐国的顾忌,第二层意思摆出了韩信不得不攻击齐国的诱惑,凭韩信的政治智商,完全没有免疫能力。

可惜,蒯通其实是一个间谍,项羽的间谍。蒯通的计策,对刘邦有百害而无一利,给韩信挖了一个坑,一个要韩信命的坑,而最大的受益者,却是项羽。司马迁称蒯通出的是“乱齐之策”,那是站在了刘邦的立场,对项羽而言,这却是个一石二鸟的良策。

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刘邦争夺天下的经过。

刘邦占领三秦后,向东进军开始夺取天下之路,趁着项羽忙于齐国救火之机,迅速攻下魏、河南、韩、殷、楚五地。这个时候,刘邦碰到了第一个难题:如果继续向东进军攻占其他诸侯的地盘,可能会引起天下人的反对,如果其他诸侯联合,不仅东进难以成功,还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着急时候,一个叫董公的人为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为义帝发丧。

虽然义帝只是个傀儡,但他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却死于项羽之手。

当然,尽管义帝对刘邦不错,刘邦和义帝却并没有什么过硬的交情,不过死人向来比活人要有用,需要的时候为其发个丧,哭几嗓子,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帮到自己。

于是,在义帝被杀的五个月后,刘邦大张旗鼓为义帝发丧,亲自袒露右臂嚎啕大哭,号令全军哀悼三日,并遍发使者告知诸侯。

至此,刘邦目标明确且名正言顺。东进沿途的诸侯,能招降的招降,不能招降的只管名正言顺地讨伐消灭。

东进战役基本告一段落后,刘邦发动了彭城战役,攻下项羽的老窝,但很快,项羽从齐国脱身,杀回彭城,打得刘邦落荒而逃。

刘邦的目标是吞并天下,吞并天下不但要消灭项羽,还要消灭诸侯。短期内看,项羽还是不可消灭的,那个先逐个消灭诸侯吧。

可是诸侯能坐等你去消灭吗?你放着项羽不打专程去打诸侯,其行为就不再是名正言顺了。诸侯会不会向项羽联手?如何防止诸侯和项羽求救?或者说如何防止救火队长项羽多管闲事横插一刀?这是摆在刘邦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又一次被刘邦解决了,当然,解决的方法有点冒险。

彭城之战失利后,本可以一路退到咸阳的刘邦到达荥阳就停住了脚步。刘邦用自己作饵,吸引项羽攻打自己。刘邦敢于攻打彭城,已大大地激起了项羽的仇恨,必欲除之而后快。

刘邦完全可以脱离前线,回到咸阳享受太平。在与项羽荥阳对峙的两年半时间里,刘邦确实也曾三次离开前线,回咸阳处理国事,但很快又回到荥阳前线,他不能让红了眼的项羽失去攻击的目标。而同时,韩信则在外围逐个消灭诸侯,被刘邦牢牢地牵制住的项羽,对其他诸侯的困境就无暇顾及了。

所以,韩信的首要任务,就是配合刘邦整体的战略部署,消灭一切反对诸侯。刘邦拿自己作饵,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而是随时有生命危险。齐国投降于刘邦,可以和韩信合力南下击楚,解决自己的困境。

这样的话楚汉之争或可早一年解决。而齐国是属于田家还是韩信,对刘邦来说并不重要。韩信偷袭“友邦”后,不但使刘邦失信于天下,还使刘邦少了一个盟友多了一个敌人,齐国完全倒向项羽。

齐楚联军的实力占优势,又拥有天时地利,面临这样的局势,为保证齐地战事的胜利,刘邦不得不派出多路军队支援韩信,使得本来就吃紧的刘邦更加捉襟见肘。

战争,说到底只是政治的延续。蒯通作为一个职业谋士,擅长的就是这个,不可能看不清天下局势。立场决定行为,蒯通为项羽谋,献此“乱齐之策”无可厚非。

对于韩信来说,在齐国已归顺刘邦的情况下,作为刘邦手下大将,已完全没有必要再行杀戮。韩信攻齐国的出发点,完全是想争夺功劳的一己之私。

当然,还有一点,前面已经为张耳争取了赵王,接下来该为自己封王努力了,如果不打块地盘下来,怎么有机会封王呢?

刘邦对韩信就快忍无可忍了,可是韩信,自我感觉却越发良好。

汉四年十月,齐王被郦食其忽悠成功,答应了归顺刘邦,就撤了防卫汉军的部队,留着郦食其不让走,高兴啊,大摆宴席。韩信抓住齐国不设防的机会,率领大军长驱直入,突袭了驻扎在历下的齐军,一直打到齐国国都临淄。

要说齐王也是个识大体讲大局的人,认得清形势也识时务,刘邦派来使者,齐王热爱和平也拿出了姿态,不成想这边刚撤军那边韩信就打过来了,齐王是脾气好,可不等于没有脾气,一怒之下,把郦食其给烹了,转头投靠了项羽。

救火队长项羽果然名副其实,尽管齐王田广反复无常也是项羽极度讨厌的人,毕竟还没有刘邦那么可恶,当即出兵二十万,使龙且为将前往救齐国。

手中有兵心中不慌,凭韩信大才,兵不在多,关键是会用,一兵一卒在韩信手中作用都会被无限发挥。

龙且是个愣头,与齐王军队会合后,有人向龙且献计,听着挺有道理的,但愣头龙且只作没听见,叫嚣着说:“韩信跨下小儿,容易对待得很,何况我奉命来救齐国,如果连一仗都没打,就让他投降了,我还有功劳吗?”

看看,也是个只讲个人功劳,不讲集体利益的人。

好吧,那就打吧。碰上这样的领导,也是个人的劫数,不知那位献计的跑了没有。

龙且注定是韩信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配角。

之前的每一件战功,都加重了配角的份量,并在这里衬托出韩信的光辉。

双方隔着潍水列阵完毕。韩信也不叫阵,率先涉水发起进攻。部队刚过去一半,前军就与龙且部队短兵相接。半个回合一过,韩信吃不消了,指挥部队后撤。龙且一看大喜:“我早就知道了韩信是个软骨头。”挥师追打落水狗。

龙且不知道打仗是要靠智慧的,他更加不知道韩信头天晚上做足了功课,在潍水上游截了流。

当龙且大部队渡到水中时,韩信开堤放水,同时回戈反击,结果过了河的全部被歼,包括龙且;河中间的全部被淹;还没过河的一看不妙,一哄而散,包括齐王田广。韩信趁胜追穷寇,一直追到城阳,把剩下的楚军全部俘获,包括齐王田广。

打胜仗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是每取得一次胜利,对韩信似乎都不是什么好事。

齐地安定下来后,韩信又开始极度膨胀了,之前攻下赵国,为张耳谋了个赵王,为的就是今天。自己忍辱负重,所做的这一切,不就是图个功名裂土封王吗?现在土地自己也打下来了,当个王应该不为过的。

韩信倒也爽快,把作战时的决断用到了这里,直接自封为齐王,后来估计想明白了需要认证一下,上书刘邦,请求刘邦为了齐国的安定团结,便于管理,封自己为代理齐王。

韩信攻打齐国,已经大大地破坏了刘邦的战略部署,让刘邦折了郦食其、失了人心不说,还不得不从岌岌可危的防御阵线中抽出部分兵力支持齐国。现在刘邦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作为一个臣子,韩信最该做的是派兵救援,而不是派使者去讨封。

刘邦看了韩信的上书,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当着使者就骂:“老子被困在这里,日夜盼着你来解围,你到好,还想自立为王了……”

刘邦本就是个流氓,说话从来不积口德,平时没事骂诸侯群臣都像骂奴隶一样,何况这时受了这等憋屈,没人理会估计能滔滔不绝骂上半天。可是,张良、陈平适时阻止了他。

那个时候的人是跪坐的。据史记记载,张良、陈平两人偷偷在后面碰了一下刘邦的脚,然后附耳说:“我们现在处于不利的境地,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势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守好齐国,不然就可能出大事了。”

要说秦汉之际,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论打仗论智慧论出身,比刘邦强的人是一抓一大把,可最终是刘邦当上了皇帝。

这并不是侥幸,刘邦实在有很多别人所不具备的优点,别的不说,单是他的随机应变能力就无人能及。

鸿门宴的前一天晚上,当他听说项羽第二天就会兵临城下时,怕得要死。可当他又听说项伯可以从中斡旋时,立刻就冷静下来,决定把筹码押在项伯身上。

但又不急着去见项伯,而是先问张良与项伯谁的年纪大。得知项羽比张良年长后,立即说要以兄长之礼对待,一下子给足了张良和项伯两人的面子。

在要命的当口,想得如此之细,简直不可思议。

在这之后不久,刘邦与项羽在广武涧对峙,阵前被一箭射中胸膛。两军对垒,主帅受重创,那是十分影响士气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全军溃败。刘邦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顺势弯下腰捏着脚骂道:“狗奴才射中了我的脚了。”其生死关头的刘邦,冷静得令人可怕。

所以,当得到张良和陈平的提示后,刘邦立即就明白了其中的厉害,顺口就接着骂:“大丈夫打下一个国家,本来就应该称王,还搞什么临时代理啊?”于是就派张良前往齐国立韩信为齐王。

韩信从自立为齐王,一下变成了刘邦封的真齐王,名份也解决了,一切看上去很美。

可是,埋葬韩信的大坑,也就快挖好了。

实事求是地讲,韩信所追求的不过是荣华富贵而已,被封为王差不多就是他最高的人生目标了。当然韩信的想法应该是张耳都能被封赵王,自己应该更加可以。而且韩信其实已经自立为齐王了,再向刘邦讨封,不过是要个名份而已。

在韩信看来,刘邦不可能不给的。即使刘邦不给,韩信也不太可能就会闹独立,估计想都没想过,真要是想造反,就根本不会向刘邦讨封了。

张良、陈平应该能看清韩信不可能造反的N条理由,可是他们偷偷打断刘邦话语之后的一翻说辞,却把矛盾的性质引向了反面,这样的行为,就不是简单的落井下石了,而是一下子把韩信推上了悬崖,将韩信之前的种种无意行为总结提升到一定的层次,为韩信悲剧性的结局定下了基调。

树大招风,古人诚不欺余也。

……………关于作者……………

王怜花花 | 金庸江湖网特约作者、隔壁老王

……………精华推荐……………

韩信死是哪一集_韩信是如何死的_韩信死是刘邦的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