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走进56个民族家庭”系列报道之八:纳西族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在维西、中甸、德钦、永胜、鹤庆等县和四川省的盐源、盐边等县及西藏的芒康县也有分布,在云南有28万人。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创制于公元七世纪的象形文字,称东巴文,另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称哥巴文,但使用并不普遍。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纳西族人民由于同汉族的密切交往,多使用汉文。纳西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主要产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普遍信仰东巴教多神教,祖师为"东巴什罗",巫师叫东巴。“和”是纳西族最大的姓氏,“木”是纳西族的贵族姓氏。

摩梭人是纳西族的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的泸沽湖畔。 摩梭人保持以母亲为中心的大家庭,以及具有对偶婚特点的“阿注”、“阿夏”婚。每一个家庭由一个始祖母的后代组成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按母系继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由家庭共有,个人占有少量日用品,保持共同生产和消费的原则。家长主持大家庭的 生产和祭祀,无特权。崇拜女 神和女性生殖器。“阿注”意为“亲密的朋友”,无所谓嫁娶,不组织家庭。十三岁时男女分别举行穿裤子和穿裙子的成年礼仪式,属同一母系的严禁保持阿注关系。

走进纳西歌舞之家

□本刊特邀记者 施晓亮/文 施晓亮 张晓伟 于德清/摄

一下子就找到了会唱纳西民歌的老太太

在离开大理前往丽江古城前,山东老乡刘新民告诉我们,丽江有个老太太,七十多岁了,纳西族的传统民歌没有她不会唱的,嗓音比韩红还高,比宋祖英还美,而且能够现编现唱,与年轻人对歌三天三夜不重样。“纳西民歌快要失传了,全丽江只有这一位老太太会唱,人们都说她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珍贵。”

这一信息让我们很兴奋。可惜新民只是听说,并不知道这个老太太的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只听说她在丽江黑龙潭公园附近跟儿子开了一个饭馆,饭馆的名字也不清楚。

现在想起来,我们跟这个“国宝”级的老太太很有缘,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来到丽江,没想到一下子就寻到了。黑龙潭在丽江新城,我们向当地人打听这个会唱歌的老太太,连问几人都说不知道。最后,我们盲目地拐进一条看上去颇有些古风的巷子,走了200米左右,突然看到前方有一块醒目的招牌:“走进中央电视台的纳西歌舞之家”,我和于德清几乎同时判定:“就是这家!”。

果然是。这是一处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纳西族农家小院,南墙照壁上写满了象形文字东巴文,照壁前一位慈祥的纳西族老妈妈在一架织布机前织着土布,院中央,几位身着纳西族服装的男男女女正在排练着纳西族舞蹈勒巴舞。其中一位纳西汉子问明我们来意后,笑着说:“我们算是有缘,你们要找的会唱纳西民歌三天不重样的老太太就是我妈。”

我们寻到了一个“宝贝”

央视纪录片纳西纳西_纳西族姓氏_狐族四大姓氏

跟我们打招呼的纳西汉子叫和文亮,是这个“纳西歌舞之家”主人和文光的四弟。听着他的介绍,我们开始细细打量这个纳西文化小院。正对院门的西屋挂着一块牌匾:“纳西文化家庭博物馆”,屋内陈列着纳西族传统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如桌椅、棕衣、纺车、木桶,马帮用的皮囊、马蹬、马铃;北屋是陈列室,里面几块精心制作的展板展示着有关纳西族文化的一些图片,还有十几幅东巴文书法作品;北屋和西屋之间的拐角处,是“纳西火塘”,招待来客的纳西民族风味小吃就是在这里制作出来的,游客还可以跟主人围坐在火塘前,体验纳西族人家的生活习俗;北屋和西屋檐下挂满了和文光十年来拍摄的纳西族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的照片;兼作门厅的三间东屋是“纳西歌舞之家”的吧台,吧台对面是一张巨幅的喷画,和文光一家四口的合影,背景是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的演播厅。

和文亮介绍说:今年5月26日,和文光两口子和一对儿女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全国妇联、国家民委、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欢乐家庭》电视大赛,母子同唱,父女共舞,以纳西歌舞鹤立鸡群,在一个半小时的三个板块节目中一举捧得金杯,成为纳西族第一个走上中央电视台的家庭。

和文亮还介绍说:“我哥和文光是丽江民族歌舞团的编导,从事纳西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已经有十多年之久,我嫂子和国芳能歌善舞,被称为‘纳西族的才旦卓玛’,他们的女儿现在是一名舞蹈教师,专门教授民族舞蹈,儿子则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声乐本科。”

从和文亮拿给我们的厚厚一迭剪报,我们大略知道了和文光的艺术成就:十多年如一日挖掘纳西民族文化,整理创作了《纳西迎宾曲》、《阿普三多请你来》等近百首纳西音乐作品,现在丽江流行的纳西歌曲,绝大部分是和文光的作品;纳西族独有的勒巴舞,也是和文光发掘整理出来的,他早在几年前就自发组织一只勒巴舞表演团,很快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发展成为丽江主要的文艺团体之一;他发表百多篇介绍纳西文化的论文、文艺作品,参与创作多部有关民族文化的电视专题片,远赴海南、昆明、上海等地担纲大型文艺演出的总策划、总编导……

正说着,和文光回来了。几句寒暄过后,我们就如老朋友一样亲切了。在北房厦檐下的小方桌前坐定,品着主人端上来的香茗和纳西族小吃,在和文光的娓娓叙述中,我们感到坐在对面的和文光真是我们意外寻到的一个宝贝。

纳西族姓氏_央视纪录片纳西纳西_狐族四大姓氏

“对纳西文化最有发言权的人”

谈到纳西文化,我们的话题自然从纳西古乐开始。一群被称作“活化石”会弹唱古乐的纳西老人,被媒体炒作得炙手可热。一谈到丽江,谈到纳西族文化,纳西古乐似乎已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我不否认纳西古乐的价值,丽江今天的知名度,有纳西古乐的巨大功绩。但是,很少有人想过,纳西古乐虽冠名纳西,但它不是纳西族的文化,它是中原传入的文化。什么是纳西文化,我正在从事的事业,挖掘整理的对象,纳西民歌,纳西勒巴舞,才是真正的纳西文化。”

“现在对纳西文化的宣传,似乎只有纳西古乐和东巴文,其实,纳西族民间音乐、舞蹈以及民间传说等文化形式,更具社会学意义和美学价值。” 和文光直言“我是纳西文化最有发言权的人”。他的家乡是丽江塔城乡,那里是纳西族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有纳西歌舞之乡的美称,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无疑深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染,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宝贵价值。近十年来,他一直在从事着纳西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

他的烦恼也离不开纳西民族文化。十年来,他为创作、挖掘、整理纳西民族歌舞艺术几乎竭尽了全部财力,在他创作的歌曲被广为传唱、挖掘整理的勒巴舞被政府大力推广的同时,他却几乎得不到任何回报。一位慕名前来拜访他这位大艺术家的香港文化商人在看到他与妻女挤在歌舞团的两间旧房子的窘迫场景时,忍不住流泪。

纳西族姓氏_央视纪录片纳西纳西_狐族四大姓氏

这些他还能忍受。有些是他所接受不了的。为更好地推广纳西民族文化,今年上半年他筹办了“纳西歌舞之家”,但财力所限,他只能选择这个离丽江古城较远的地方,而古城内到处充斥着酒巴、假古董、壮阳药等与纳西文化无关的东西。他说:“离开了纳西文化,丽江古城就只剩下老房子了。”

可是,他的声音太微弱了。

儿子原来崇拜刘德华,现在崇拜他老爸

相对于烦恼,和文光的快乐还是多一些。十多年来,他传授的学生多达数百名,很多人如今在文化领域颇有建树。

他的妻子和国芳也是生长在塔城乡的歌舞天才,会唱很多民间歌曲,她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

最让他欣慰的是一对儿女。“儿子和秋实就是唱着我写的歌考上昆明艺术学校,又唱着我写的歌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中

央民族大学。原来他特别崇拜刘德华,会唱好多流行歌曲;现在他说最崇拜的是他老爸。他明白了,只有民族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女儿秋香从小就让爸爸很欣慰,她乐感好,好学上进,现在是丽江职业中专的舞蹈教师,在歌舞编导方面很有天赋,丽江很多有影响的歌舞都是她创编的,目前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纳西音乐史诗《白沙细月》改编成音乐舞剧。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现在她正准备到北京舞蹈学院进修。

和文光还告诉我们,他和五个兄弟是同母异父。五个兄弟都很敬重他,对他的事业也十分支持。五个兄弟中,不乏歌舞人才,这自然是从小受到能歌善舞的母亲的影响。在他最近刚出版的一盘VCD《丽江的歌》中,很多镜头就是出自他的家乡,演员多是他的兄弟妻女,演唱者除了他的学生,主唱者是他儿子秋实。

最迫切的愿望是把母亲的歌声记录下来

在我们采访的几天中,和文光谈得最多的是他71岁的老母亲。几天来,我们的耳畔时时飘荡着奶奶的歌声,我怀疑奶奶就是为了唱歌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她一时不唱就会难受,无论做什么她都能用歌声抒发情感,大部分歌词是即兴发挥编撰,织布唱织布的歌,舂米唱舂米的歌,做饭唱做饭的歌,手中什么也没得做了,她又会唱起那些过去在田间河畔唱的老调陈曲《栽秧调》、《江边调》。

和文光说:“我老婆会唱的歌还不及妈妈的百分之一。我妈妈唱的纳西民歌多得数不清,绝大多数歌子只有她一个会唱,她真是比大熊猫还要宝贵——大熊猫毕竟还有上千只,而我妈妈只有一个。我现在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快把妈妈的歌整理录制下来,毕竟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嗓子一坏,后悔都来不及。可是,我现在财力所限,只能干着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