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解码道教文化中的河图洛书

一、伏羲照河图以画八卦,大禹因洛书而作《洪范》“九畴”

被喻为“万古丹经之王”的《周易参同契》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以隐语的方式对道教内外丹修炼的原理做了说明。如“九还七返,八归六居”;“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四者合三十,阳气索灭藏。”《参同契》的这个传统为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所继承,其谓“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机”等等。这些隐语都跟黑白点“河图”、“洛书”有关。

《周易参同契注解》书影(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关于“河图”,历史上较早的记载出于《尚书·顾命》。说在周成王的继位大典上,东边陈列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等宝贝,西边陈列了赤刀、大训、弘璧、琬琰等宝贝。这些宝贝(包括“河图”)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孔子对“河图”也有论说。《论语·子罕》记载孔子的话说:“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把“河图”看成是与“凤鸟”一样的祥瑞,认为如果这些祥瑞都不出现,自己的事业就走到尽头了。

《周易·系辞》则将“河图”与“洛书”并提,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语。

到了汉代,出现了对河图、洛书与《周易》关系的种种猜测。如孔安国认为,伏羲氏称王于天下时,有龙马从河中出,身负有图,伏羲遂照其图以画八卦;大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于背,从河中出,大禹因而则之以成《洪范》“九畴”。刘歆、杨雄等也有类似的看法。但“河图”、“洛书”其内容究竟怎样,还是众说纷纭。

汉代已有明堂制和九宫之数,东汉郑玄曾以五行生成数注《周易·系辞》的“大衍之数”。但一般认为,汉代的人们还没有赋予“河图”、“洛书”以“五行生成数图”和“九宫数图”的内容。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图”、“洛书”,应该指的是宋以后才出现的黑白点“河图”与“洛书”。

二、河图洛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天地未合之数、天地已合之位和龙马所负之图。

黑白点“河图”、“洛书”与五代、北宋时期的高道陈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宋史·艺文志》易类有陈抟《易龙图》一卷。《宋文鉴》卷八十五保留有《龙图序》一文,认为龙马从河中出现,身负黑白点图,此即为龙图(含河图、洛书)。

《龙图序》认为,龙图出现在伏羲时代。龙图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天地未合之数、天地已合之位和龙马所负之图。龙图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之道运行的规律和法则进行模拟和说明,其中天地未合之数代表天地未交的状态,天地已合之位代表天地相交生成万物,龙图则模拟和说明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

在《龙图序》看来,人们所看到的苍茫之天、辽远之地,不过是天地之象。天地还可以数来表示,这就是《周易·系辞》所说的“天地之数”,也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其中,天数加起来一共为二十五,地数一共为三十。

在太古之先,天地不交、万物未生之时,天是天,地是地。这可以“天地未合之数”,来进行说明:

天地未合之数

其中,上二十五为白圈,代表天数,下三十为黑圈,代表地数。二十五个天数,五个一组,分成上、中、下、左、右五组,表征天之象。地数三十,亦分五组,表征地之形。这就是天地未合之数,代表的是天地不交时的状态。

此后,天地相交。这可以“天地已合之位”来表示:

天地已合之位

天地奇偶之数相互配合,代表的是天地阴阳相交而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状态。具体如何相交有一个原则,即五组天数中,上一组去四余一,右一组去二余三,中一组五数不动,下一组去三余二,左一组去一余四。已合之后的天数共十五,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成数。

五组地数中,把位于中间的一组数拆开,以其中之一合于上一组数为七,以其中之二合于左一组数为八,以其中之三合于右一组数为九,下一组地六不动,则成七、八、九、六之数,中间再配上天数所减下来的十,则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成数。

“天地已合之位”中,代表阳的天数之组有了二、四之阴,代表阴的地数之组有了七、九之阳,且天数中所减之十数亦合于地数之组中,这就体现了天地阴阳相配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生成五行,进而形成万物这么一个过程。

将天数中的一、二、三、四、五之图与地数中的六、七、八、九、十之图进行排列组合,就成为“龙马所负之图”也即黑白点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龙图”第三变,可以得出两种基本的图式:一种是关于五行生成的图式,即一转居北而与六合,二转居南而与七合,三转居东而与八合,四转居西而与九合,五、十居中而为天地运行之枢纽,朱熹称此为河图。另一种是九宫图,因为它“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形象像一只乌龟,朱熹称之为龟书或洛书。它们均可以称之为“龙图”。

三、黑白点河图、洛书消化、融进了道教内、外丹修炼理论

黑白点河图、洛书在道教中有什么文化内涵呢?道教认为,这些图式揭示了道教修炼的基本原理。“道”通过大化流行之造化来显示自己。造化有其妙理、有其机,修道就是要窥造化之机,循造化之妙理以为其用,从而得道成仙。而这些图式内涵有阴阳五行生成、变化之理,通过掌握这些图式的阴阳五行生化的规律,就可以调和阴阳、五行而与道相通。

关于五行运行的规律,一般只讲五行相生或者五行相克,如金生水,木生火,或者水克火,金克木之类。而在道教的教义思想中,还有五行之间的返生关系存在:即水能反生金,火能反生木。这就是丹道修炼重要的“逆”的理论。

就内丹言,人禀先天之炁(五行属金)而生,世俗之人炁不断地化为精(五行属水),这是金生水,为顺行;内丹命功的宗旨是要保精惜气,炼精以化炁,这就是仙家所谓求取“水中金”,乃逆行。人禀先天之性(五行属木)而成,世俗之人其性不断转化为情(五行属火),这是木生火,为顺行;内丹性功的宗旨是要涵养性情,恢复人清静无为的先天本性,这就是仙家所谓求取“火中木”,亦是逆行。

黑白点河图、洛书中,一、二、三、四、五代表五行之生数,代表人和万物的先天状态;六、七、八、九、十代表五行之成数,代表人和万物的后天状态。道教修道强调人要由后天返还先天,故《周易参同契》所谓:“九还七返,八归六居”表达了道教修炼旨在由后天返回到先天这种意思(当然还表达了阴阳消长的丹道火候问题)。

根据河图、洛书,五行方位中,南二代表火、东三代表木,东三南二表示求取“火中木”,这是喻指内丹涵养性情、追求清静无为的性功;北一西方四共之,北一代表水,西方代表金,其生数为四,表示求取“水中金”,这是喻指内丹保精惜炁、炼精化炁的命功;戊己为土,居河洛之中,其生数为五,喻指和一般识神有别的真意。内丹修炼认为,只有在真意的引导下,性命双修,才可能得道。用河洛之隐语来说,则是“三五与一”或“三家相见”。其中,真意为土,其数为五;先天之炁由精而化,其数为北一西四,亦为五;先天之性由情而变,其数为东三南二,亦为五。三五与一、三家相见,在内丹而言,指的是逆用五行,使人之精神魂魄意五炁朝元,返回到先天状态,从而得道成仙。

炼丹(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内丹的术语皆来自外丹。外丹以铅汞为药物。比如铅,虽为药物,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服食,而必须将铅进行炼制,铅炼之后则成为液态,即像“水”的模样,以五行顺行的理论来看,则此为金生水。接着,外丹还要求取铅炼化后的结晶体,即铅由液态再升华后所形成的固态的铅化物,这个结晶体因为经过烧炼,在炼丹家看来,已经去除了杂质,这就为服食打下了基础。如果同样套用五行话语的系统,便可以用求取“水中金”来说明。这可能是道教丹道之所以持“五行返生说”理论的一个例证。又如,炼外丹都是在炉灶中进行的,一般炉灶都由土筑成。因此在炼丹中,特别强调五行之中的“土”的作用,以“土”为媒介,将药物合成一处,结成丹头,以修还丹。

黑白点河图、洛书实际上消化、融进了内、外丹这种特殊的修炼理论,故其在道教教义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陈抟之后,以黑、白点“河图”、“洛书”来阐释《周易》的原理,包括解释八卦的起源、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太极、两仪、四象等易学史重要问题在知识界蔚为成风。通过对河洛之学的讨论,宋明的思想家对当时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如世界的结构与形成,形上之道与形下之器,理、象、数三者的关系,元气论等都做了充分的阐发,这对宋明哲学的发展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供稿编辑整理/白水)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河图洛书的道教文化内涵》整理发布,作者章伟文,选自《中国宗教》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