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1. 丙辰:指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
2. 子由:苏辙(苏轼弟弟)的字。
3.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的宫殿。
4. 乘风:指驾着风,凭借风力。
5. 琼(qióng)楼玉宇:富丽豪华的仙宫。
6.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7. 弄:玩弄,欣赏。清影:指代月光。
8. 绮(qǐ)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9. 何事:底事,为什么。
10. 婵娟(chán juān):指月亮。
诗词赏析
苏轼、苏辙兄弟,情谊深厚,是兄友弟恭的典范。二人经常以诗文唱和,互诉思念之苦。这首词作于苏轼知密州时,当时中秋时节,皓月当空,词人意兴飞扬。想到与胞弟已有七年未见,心中无限感怀,遂把酒问月,写下这首千古名篇。这是小序中所提及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全词的大背景: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而自请外放,但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朝廷,想重返朝堂,却又不想卷入政治的漩涡……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轮满月如天边飞来的明镜,如冰轮般皎洁,如白玉般温润,让人禁不住惊叹造化之神功。
于是,苏子一开口就痴问起月亮的起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似在追溯月之起源,又似在感叹造化的巧妙。由此发问,便引申出一系列超逸的想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作者的想象由人间转为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人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最后,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下片写怀人以及由月亮得出的人生感悟。月亮看似静止不动,但它的确是在不同地转动,它“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这里既指无眠的词人,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所有人。这时的月是圆满的,而它照的却是天下千千万万的离人,月圆而人缺,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你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被作者这么无端地埋怨,月亮恐怕也是委屈的。月圆月缺是自然规律,它怎能因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故意阴晴圆缺呢?作者当然是懂得的,他之所以如此抱怨,不过是发泄心中的苦闷而已。无理的痴问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苏轼毕竟不是沉湎于悲伤中的人,他随即一转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对月亮的埋怨转成为月亮开脱。月亮是无辜的,它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更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就像人间有悲欢离合一样。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连月亮也不例外,既然如此,又何必因离别而悲伤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只希望我们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通过明月传递思念之情。“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典出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这两句不是一般的劝勉之语,而是作者对人生所持有的一种旷达态度和乐观精神,更是道出了所有经历离别之苦的人的共同愿望。因此,这两句颇能引起人的共鸣,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一提起中秋,说起月亮,还忍不住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幽壮美,颇能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上一篇
风水方位”东南西北”
下一篇
属鸡的和什么属相最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