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开运 > 正文

山水画风水起源的思想史机制

山水画起源的思想史机制

最近有学员常问中国山水画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山水画的兴起为何在魏晋时期,而不是唐宋?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对山水画起源的影响如何?我从中国美术学院金观涛老师的《论山水画的起源与演变》一文中提炼出核心观点,供大家学习参考。

山水画是在中国古典绘画的各画科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绘画,因此山水画为什么会在魏晋时期突然兴起就成了艺术史家们所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以前有一些比较受到认可的解释。

最常见的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因此士大夫选择遁隐林泉,躲避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于是山水画就兴起了。但是魏晋之前也有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期,为什么只在魏晋时期才开始出现山水画呢?同时,这个理论也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在国泰民安社会安定富足的时期士大夫们依旧在创作山水画。

也有的观点认为,魏晋时期,儒家思想退散,黄老之学成为主流思潮,而道家思想十分注重“自然”这一概念,于是在道家重视自然的思想的影响下,作为自然形象的山水画就诞生了。但是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没有促成山水画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宋朝之后再度成为社会主流,为什么山水画还能够继续流行?

也正是由于这些理论的局限,所以通史书上很少出现对山水画兴起的原因的细致讨论。对于“山水画究竟为何而兴起”这个问题,中国美术学院的金观涛老师采用了“思想史”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前述两种理论的弊端,解决了“山水画为什么会在魏晋这一特定的时期兴起,并且持续成为画坛主流”的问题。

任何一个文明的绘画和审美范式必然与终极关怀①有关,中国文化的终极关怀是道德②,但对道德的追求的本质是对伦理规范的遵循,而不是表达真实,既然如此,道德追求是如何影响审美,并且塑造出中国绘画独特的“传神”传统和山水画传统的呢?

以传神为标准的绘画标准和山水画的兴起均是在魏晋南北朝起源的,为什么这一切都源于魏晋南北朝?“思想史”的方法可以准确概括出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修身目标的剧变,我们称之为“道德价值的全盘逆反”,即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文明在原有的伦理规范不可欲时道德和修身方式的变化,也就是当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规范在现实世界做不到时③,内心之善可以和儒家伦理制度脱离,把"反规范"和"无为"作为修身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追求就可能和其他目标(绘画)相结合。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全盘性道德价值逆反的发生,提供了以道德为终极关怀塑造中国绘画和审美范式颇为独特的历史机会。

必须强调的是,当魏晋早期道德价值的全盘逆反把向善意志从其原来指向对象(伦理规范)中剥离出来以转化到"取消规范"和"无为"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以个人的"才性"和"自然"为目标的过渡性中间阶段。它对"传神"在绘画及其审美范式的确立至关重要,一旦"才性"代替道德伦理作为向善意志指向对象时,如何表达一个人的"才性"便凸显出来了。和个人容貌气质有关的独特的"才性"和伦理规范不同,是可以成为绘画追求目标的,这就是"神"。在"传神"论起源过程中,既然作为"神"的最初表达意向"才性"是寄托在"无为"之上的,"无"作为道德目标迟早和任何具体形象脱离关系。这就是魏晋玄学中"神"和"形"逐渐分离的过程。

其实,"传神"作为绘画审美标准只是魏晋玄学独特的修身模式对绘画及其审美塑造的一小部分。修身作为士大夫身体力行的追求,是必须贯彻到生活的一切方面的。当追求"自然"成为纯化向善意志指向的目标时,"游山玩水"就成为了士大夫的修身方式。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意识也就在"游山玩水"的修身养性中孕育成熟了。而正是在这一时期,"画山水"如同抄录圣人言一般被赋予修身的功能。"画山水"的观念起源了!也正是因为画山水的观念是道德追求的一部分,所以画山水的观念才会在封建社会持续的兴盛。

①:终极关怀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追问:我活着,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如何面对死亡?一个基督徒犯了错,要到教堂要对神父或牧师坦白自己的过错。因为在西方宗教中,道德来源不是道德本身,道德是上帝对人的戒律,所以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实际上是冒犯了上帝,要向上帝忏悔。因此,对信教的人来说道德不是终极价值的诉求,在道德背后还有一个更根本的追求,这就是对神的皈依。

②:中华文明把道德本身看做是人生的终极价值,在它之上再没有其他更高的价值,道德不需要从任何其他价值推导出来,道德本身就是终极的价值,中国人以追求道德完善为超越个体生命限制的人生意义。孔子说的“士志于道”,就是讲君子以追求道德理想为生命意义。孟子进一步把道德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性,有无道德是人和非人的差别,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③:东汉末年,因天灾和少数民族内迁导致宇宙论儒学的衰落和大一统帝国不能建立,儒家伦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