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月令》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罝罘、罗网、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是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筐。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谷雨知多少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过完这个节气就会步入夏季。公历的4月20日前后,也就是太阳移至黄经30°时,谷雨节气正式开始。
进入谷雨时节,我们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多,这十分有利于过冬作物的返青拔节以及春播作物的出苗,所以民间有“雨水生百谷”之说。而我国南方地区,此时春已将尽,到处呈现出一片晚春的景色,面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漫天作雪飞。
谷雨养生
上期“清明”我们说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我们在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中继续和大家往后聊。“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肝属木,心属火,通过五行的生克原理,我们知道木生火的关系。其实,也就间接表达了“肝”与“心”的关系。《五行大义》中说到:“《元命苞》曰:筋有枝条,象于木也”。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句在众多讲解或者各类注解中皆认为“系于衍文,且与肝脏不相干,宜删之”。其实即便是“衍文”,在此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原文在表达以春作为起始点的关键,也是在表达“无中生有”关键时刻,“冬藏”到“春生”的生命起源。行文从“天、地、人”三才的三个叙述角度来分析道家认为万事万物起源的关键。《千字文》的起始便是“天地玄黄”,其实它来自《周易》《坤》卦的文言,“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玄”指黑色,由指水色,水中有阳,故黑中有赤。天为阳,主生机,为能量,为精神。故“在天为玄”就是想借助“水中之阳”的“阳”来表达其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生机,那股天地间唯一的源源不断的,维持宇宙万物“从无到有”的核心能量。地为阴,主孕化,为物质,为身体。“化”为“变化”、“化生”。故“在地为化”则借助地顺天的精神,天生而地成,孕化万物。《周易》系辞中说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中庸》中提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交”则“阴阳合”,乃万物成。“在人为道”,三才中的“人”,则必须“阴阳和合”,需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道理。《周易》系辞中说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在人身为“肾水”与“心火”相交,故能水火既济,生生不息。肾水为阴(有阳火,故能上行),心火为阳(有阴水,故能下降),二者相交为“和合”。故而一阴一阳之谓“道”。
“化生五味”,《辅行诀》中提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敦煌出土的古医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六朝梁时,陶弘景在晚年,集儒,释,道三教合一,简称《辅行诀》。)即“五行”。人的身体也好比大地,腹中藏五藏。皆与外在“五气”、“五味”相应而行。
“道生智,玄生神”,在此处也应从人身的阴阳之意去理解。肾为水,为阴中之阴,肾藏精(先天之精,身之本),肾主智;心为火,为阳中之阳,心藏神(生之本),心主礼。在今天看来内在阴阳协调、身心统一,外在人天合一,则为人生的高境界。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变为风,在地化为木,这是代表“生”之木性的阴阳变化。“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之前已经对应提到肝的木性。故而木属性在人身上对应的为筋,在五藏中为肝藏。在五色中为青色,在五音中为“角”调式。“在声为呼”,肝藏在五声中为“呼”,在志为怒,故发声为“叫呼”。也就是俗称的“怒吼”。“在变动为握”,变动就是相反的,其实筋主伸,主变动,肝淫气于筋,筋主动作,拳(筋)打出去是伸长,收回来就是握、固,就是其变动。亦可以这样理解,很多角弓反张,瘛瘲,抽搐症状,皆与筋有关,大筋软短,小筋驰张。肝主聚,一下聚在一起,气不散就是握。人团成一团,四逆证都可以理解为握,并不仅仅是手这个握,只是比喻,也可以理解为“环抱”“四逆”等。
上一篇
戌月的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