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两出祁山,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最后还病逝于五丈原,其实他是抱有非常大的遗憾的,不过他最后一计跟北伐无关,而是安排自己的后事。
关于诸葛亮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有这么一个说法。
234年,诸葛亮发起了第五次北伐,他同时写信给东吴,让东吴配合蜀国攻打魏国。
当时,诸葛亮领军驻扎在五丈原,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率军抵御,这两个人是老对手了,彼此都十分了解。
司马懿在认真分析形势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蜀军劳师远征,运送粮草是个问题,诸葛亮此次北伐势必不能长久,不如坚守不出,等待蜀军粮草耗尽了,自然会自行离去。
于是,司马懿将军队驻扎在渭水之滨,诸葛亮见他不主动助战,于是几次派人去请战,他却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龟缩政策。
后来,孙权率领十万人攻打魏国,曹叡亲自领兵抵抗,竟然击败了东吴,胜利的消息传来,司马懿就更加不愿意出战了。
可以说,打一开始,诸葛亮的计划就破产了,这对他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了,于是开始屯田生产粮食,准备打持久战。
但是,司马懿不出战,也不是个事,诸葛亮便想了个办法,他让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件女人穿的红裙子,以此来羞辱司马懿,迫使司马懿出战。
司马懿也很能忍耐,他很大方地穿上裙子给使者看,但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在与使者攀谈的时候,询问了诸葛亮工作是否繁忙,一天睡几个小时,每次吃饭吃多少等几个问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身体不行,就快要死掉了。
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司马懿心里吃了个定心丸了,他更加坚定不出战这个决定了。
事实上,从军事角度而言,司马懿也是不愿意出战的,因为他怀疑诸葛亮设下了埋伏,一旦他贸然出战,必定遭遇惨败,所以他宁愿遭受曹叡的质疑,宁愿穿上裙子造人耻笑,也不愿意出战。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半年多,从春天一直熬到了秋天,除了小打小闹之外,没打什么大仗,这让诸葛亮十分着急。
终于,诸葛亮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了,眼看北伐没有成功,汉室复兴无望,他感到心灰意冷,心想如果自己能多活几年,那就太好了。
于是,诸葛亮决定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以此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他命人在大帐中点燃七星灯,然后开始做法。
为了保障做法顺利进行,诸葛亮让姜维担任护法,只要七星灯在七天时间里不灭掉,他就可以多活十年。
最初六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到了第七天,司马懿却突然派兵来骚扰,魏延认为军情紧急,必须禀告丞相,于是闯入大帐之中,将七星灯给扑灭了。
对此,姜维感到十分生气,准备杀掉魏延,但诸葛亮阻止了他,还说这是天意,不怪魏延。
司马懿之所以派兵来攻,其实是为了试探诸葛亮是死是活,而诸葛亮就快要病逝了,他便召来众人安排后事,众人流着眼泪听完,不久诸葛亮就去世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等人秘不发丧,而是击鼓装作要进攻的样子,还雕刻了诸葛亮的雕像,此举果然吓住了司马懿,司马懿便不敢向前。
趁着这个间隙,蜀军安然撤退了,一直到过了斜谷口,这才对外公布诸葛亮的死讯,然后派人报告给后主刘禅。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死讯之后,气不打一处来,但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
这是诸葛亮的退敌之策,都是他临死前交代给众人的,不过这不是他的最后一计,他的最后一计是他对后事的安排。
按照诸葛亮临死前的嘱咐,他决定就葬在定军山,“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下葬仪式从简,挖一个足够容纳一人的坑,不要任何陪葬品,只需要在他口中含七颗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并且不要为他立碑,也不能在坟前种树,要让人看不出是坟墓。
刘禅得知诸葛亮的死讯之后,感到非常难过,其实他从情感上来讲,是想厚葬诸葛亮的,但他尊重诸葛亮的遗愿,于是挑选了四个年轻力壮的军汉,给他们交代一番之后,便让他们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去下葬。
四个军汉很快就出发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定军山来来回回走了三天,绳子都还没有断掉!
这可苦了这四个军汉了,要知道他们如果再继续走下去,即便没被累死,也要饿死了,怎么办才好呢?
有个军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对其他三人说,不如将绳子割断,然后将丞相就地安葬,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也没什么问题。
这个军汉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于是众人便将绳子割断,将诸葛亮给下葬了,然后就启程返回成都向刘禅讨赏钱去了。
刘禅接见了四人,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还赏赐给了四人许多钱财,但这时姜维来了,他看到了四人手上的绳子,却发现了一些端倪。
原来,姜维是看到了绳子上的断口,他知道绳子不是自然断的,而是被刀子割断的,当即就将此事禀报给刘禅,刘禅听完勃然大怒,下令将四人拉出去斩杀了。
不过,四人刚被处斩,刘禅就有些后悔了,因为他再也无从得知诸葛亮的埋葬地了,以后还怎么祭奠诸葛亮呢?
就这样,诸葛亮的埋葬地成为了一个谜,刘禅为了祭奠诸葛亮,便在成都为诸葛亮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后来又命人修建了武侯祠。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要“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其实就是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埋葬地,从而当值盗墓。
东汉时期,达官显贵盛行厚葬,诸葛亮作为丞相,他担心别人误以为他的坟墓中有金银财宝,于是刻意隐瞒自己的葬身地,且不在坟墓中放任何陪葬品。
还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蜀国必不能长久,他担心一旦蜀国灭亡,魏国的敌人就会找到他的坟墓并将其摧毁,于是亲手导演了“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出好戏。
这种事情,诸葛亮不是第一个干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干的人,当初曹操去世的时候,就采取了七十二疑冢的方式,以此来掩饰坟墓所在地,避免被盗;而许多年后司马懿去世,也采取了“不树不坟,不设明器”的措施来防止盗墓。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大人物,没几个人是没有敌人的,因此他们害怕自己死后也不得安宁,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诸葛亮临死前的最后一计,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了,诸葛亮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有考虑到后果,因为古人认为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安葬,或者得不到香火供奉,有可能陷入永世不得超生的地步。
反观曹操司马懿,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别人不知道他们的安葬地,至少他们的家人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他们得到了厚葬,又有人去祭拜他们,当然就没什么问题了。
并且,诸葛亮的无意之举,还间接害死了四个鲜活的生命,发生这样的事情,诸葛亮不是更加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的境地吗?
只能说,事情的发展大大超出了诸葛亮的预料,看来他也不是算无遗策的,至少在他的身后事这件事上,出现了很大的纰漏。
当然了,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即“棺材南抬,绳断下葬”,其实是演义和传说中的桥段,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了解到诸葛亮对自己的身后事究竟是怎么安排的,我们可能会对他更加崇敬。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前几天写了两信,一封是给儿子诸葛瞻的,并附上一篇《诫子书》,告诫诸葛瞻如何为人处世。
另一封是写给刘禅的,交代了自己的财产情况,说自己在任期间虽然没什么其他财产,但他在成都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足够家人生活的了,不需要再给家人什么赏赐了。
这两封信,一封信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关心,另一封信则显示出他的奉公廉洁,表达了对刘禅、对蜀汉的忠心。
尤其是第二封信,让刘禅对诸葛亮更加钦佩,后来诸葛瞻长大了,刘禅还将女儿嫁给诸葛瞻,并让诸葛瞻处在高位,也算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补偿了。
当时,刘禅还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问候诸葛亮,并询问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安排,诸葛亮说他死之后蒋琬可以继任,蒋琬之后费祎继任,李福回去禀告刘禅,后来蒋琬和费祎果然主政。
诸葛亮临死前,司马懿其实并未出战,不过他为了防止司马懿得知自己的死讯后再派人追击,于是安排杨仪和费祎率军撤退,姜维和魏延则负责殿后。
并且,诸葛亮还对姜维做了特别交代,让他刻了一座自己的雕像,在司马懿追击的时候,故意让司马懿看到,后来这个计策果然奏效,司马懿眼睁睁看着蜀军撤走,却没有追击。
在交代完军国大事之后,诸葛亮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认为当时虽然是秋天,但大军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如果等到了成都再下葬,尸体势必难以保存。
于是,诸葛亮留下遗言,说自己死后就葬在撤军途中的定军山,只需要挖一个足够容纳一口棺材的坟墓即可,给他换上普通衣服,不要用任何物品陪葬。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大家注意,诸葛亮并没有隐瞒自己坟墓的所在地,也没有交代“棺材南抬,绳断下葬”,就只是说将他简单下葬在定军山即可。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生前立志于收复中原,恢复汉室,但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他感到非常遗憾,于是打算安葬在定军山而不是成都,以此来表达自己致死都矢志不渝的决心;
第二,诸葛亮曾在定军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卦阵,这是他毕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再加上蜀军也曾在此创造过辉煌的战绩,他埋葬在此也算作是一种纪念;
第三,诸葛亮向来清廉节俭,家无余财,再加上国家并不富裕,因此不愿意在自己的坟墓上花费太多钱财,只需要薄葬,死后有个容身之地即可。
有人可能要说了,诸葛亮就真的不担心被人盗墓吗?
其实,没有人不担心死后坟墓被盗掘,但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陵墓,不都大半被盗掘了吗,诸葛亮当然担心了。
但是,诸葛亮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防是防不住的,但他向来以清廉节俭著称于世,且在临死前明确交代薄葬,他认为世人如果了解到这两点之后,肯定不会去打搅他。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在葬身之所这件事上,没有计谋就是最好的计谋,用计过多反受其害。
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之所以要葬在定军山,是因为定军山的地貌呈现沟梁相间的态势,就像是九条巨龙一样,而诸葛亮的的坟墓恰恰在九龙汇聚的地方,暗藏“九龙捧圣”的含义。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选择墓地的时候,是很讲究风水的,将自己抬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不过,我认为以诸葛亮的为人,肯定不会干这种事情的,他怎么可能将自己比作“圣人”,而且凌驾于象征天子的龙之上呢?因此所谓的“九龙捧圣”,也不过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罢了。
如果非要说诸葛亮有什么计谋,我认为也是一个阳谋,他将自己葬在定军山,是在告诫蜀国君臣及子民,一定要收复中原,匡扶汉室;他遗言部下将自己薄葬,也是在做表率,在大业未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诸葛亮下葬之后,刘禅追封他为忠武侯,并派人修建了他的坟墓,命名为武侯墓,我们现在看到的武侯墓就是这么来的,千百年来从未被盗掘过,确如诸葛亮所料,可见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总结一下,诸葛亮生前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下葬”,其实是子虚乌有的,是演义中为了神化他而杜撰的,正史中的诸葛亮在临死前,只是交代了军国大事,以及自己的身后事,彰显了他对蜀国的热爱,也提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格,读来让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