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孙璐
近日全国多地因暴雨纷纷进入“看海”模式,中央气象台7月22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0省区将现大到暴雨,内蒙古吉林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图源IC photo
在北京,今天据北京市气象部门介绍,22日早晨降雨最为明显,最大雨强出现在东城故宫。
不出所料,今天“北京故宫的排水系统为何能抗住暴雨”再次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因故宫再现龙吐水景观,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在游客拍摄的一些视频中可以看到,故宫地面基本没有积水。
为何这栋已经有600年多年历史的“老房子”在历经岁月洗礼之后,在无数次的暴雨冲刷中依然能安然无恙,并无积水之患?
面对强降雨天气,古人是如何稳稳接招的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古代很多地方早早地就建立了很多周密而高效的排水系统。
据悉,成书于战国晚期的《管子》对都城选址原则早就提出了科学的建议,“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来,今天就和小编一起穿梭古今,一起来看看经过古代工匠巧手制作之下所诞生的精妙的排水系统。
故宫:靠“龙吐水”一次又一次安然避险
据史料记载,故宫内的水都通过无数明渠暗渠排到内金水河里,完成又一次流动的循环。即便在数百年后的今天,这套排水系统仍在正常地运行使用。
那么“龙吐水”到底是什么原理呢?据悉,故宫超过90%的排水系统都是采用古代雨水系统。大小殿宇中,各类屋顶的设计都遵循屋脊高、坡度陡的特点,其目的正是为了迅速地排泄雨水。
图源IC photo
屋顶上,凸起的筒瓦与凹陷的板瓦组成“排水通道”——瓦垄。从天而降的雨水,沿着一道道瓦垄有序流下,在屋檐的滴水处汇集,流至地面。
而在宫墙内侧的殿檐积水,则顺着排水口排出墙外。
福寿沟:解开赣州古城“千年不涝”的秘密
江西赣州古城素来被人们称为“千年不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当地,福寿沟防洪排涝系统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至今,它仍在造福于赣州的百姓。
图源IC photo
史料记载,在宋朝之前,赣州城也常年饱受水患。到了北宋熙宁年间,一个叫刘彝的官员在任知州时,规划并建设了福寿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而得名。这套古人创设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完好畅通。
福寿沟当时与城内三大池塘和几十口小塘连为一体,有着调蓄、养鱼、污水处理利用的综合功效,形成了一条生态环保循环链,现在它仍作为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南京明城墙:墙体预留排水缝隙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早已形成了完备的排水系统。每逢下雨,600多岁的南京城墙都是重点关注对象。暴雨倾泻之时,南京城墙上便会显现“龙吐水”的景观。
图源IC photo
城墙龙吐水是指城墙为山墙的情况下,山上大量的雨水流淌下来,必须要通过城墙自身建造设计中的排水系统及水流冲刷形成的排水缝隙向外“放水”,形成奇特的“龙吐水”现象。
在城砖缝隙不太大的前提下,“龙吐水”现象有助于排出内部积水,对于城墙本身也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从古至今,人类与天气的博弈一刻都未曾停歇,古人以巧妙的设计和材料选用,以及在排水系统上一个又一个构思制作,护佑着人们不受积水之害,让人禁不住感叹一声先人的智慧。
(综合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中国水利、新华日报、中央气象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