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巫术:中国文明最初的启蒙之光

哲学发生以前的巫术世界

作者|范西园

(1)

仿佛,是在漫长而又混沌的黑夜过后,一点阳光闪现,黎明到来,哲学在这时出现了,人类突破了原本的自己,迎来了新的时代。

这就是所谓的“哲学突破”,人类社会在距今大约两三千年前的一个时期,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次革命性的突破。通过这次革命,人们渐次摆脱了与自然缠绕不清的状态,终于逐步有了明确的观念,意识到了自我在宇宙间的位置、意义。

简单说,就是人终于脑瓜子开窍了,像是一辆三蹦子破车,叮地一下换成了保时捷。从此之后,人有了对自己的反思,对宇宙、人生的体认和思维都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为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奠定了基本的支点。

在古希腊,哲学突破出现在苏格拉底等哲人们那里,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的渊薮。

在古希伯来,哲学突破出现在犹太教的先知们那里,从而有了《圣经》中的《旧约》。

在古印度,哲学突破出现在佛陀和其他苦行者的顿悟中,从而有了灿烂的佛教。

而在古代中国,哲学突破一样也出现了。至于出现在何时,有人认为是在孔子及以后的诸子百家的争鸣中,也有人认为出现得更早。有学者(如余英时等人)认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突破,开端于古代哲人与巫术世界的告别。

在哲学发生以前,中国古代曾有过一个充满了巫术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们,曾用一种我们如今很少使用的方式,去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人们以巫为信仰,以巫术为政治、军事以及日常生活的指南。这个时代持续了一两千年,甚至更长,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与哲学的形成。

中国哲学,就从它还在摇篮中的巫术时代开始。

(2)

中文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汉字的形状往往可以为我们传递一些信息,让我们隔着数千年,可以猜出它在最初的意思。

巫,从字形上看,就是两个正在舞动、祝祷的人。这么理解应该接近巫最初的意思:巫就是一边跳舞一边祝祷,寻求与无形之神的沟通方式,从而把大神降下来的通灵者。

包括《山海经》《左传》《吕氏春秋》等文献在内,都十分一致地记载说:在上古时代,传说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大荒之中,有一座“灵山”,住着十位拥有超能力的巫者,称为“十巫”,他们分别是: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这些巫者通过灵山的天梯登天入地,是介于人和神之间的存在。而关于“巫咸”这个人,更是在其他许多典籍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从帮黄帝、炎帝占卜,到在殷商时期从天而降,再到春秋战国时期能知晓人的生死存亡,江湖上的传说一直不绝如缕。

这样神一般存在的人,在当时的时代中,就是最高权力、最高智慧和最高力量的代表,是统治世界的一群人。殷商以前的那些王者,往往同时兼具了巫者的身份。

比如传说中建立夏朝的夏启,据说就是一个乘着飞龙的人,他跳着九代之舞,乘着两条大龙,手操翳环,上天入地。

当然了,这只是《山海经》中的传说,据考证的实际情况,夏启可能就是一个手操翳环,身佩玉璜的巫者,可以与神交通。

而巫者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自然与他们所掌握的巫术(或者说魔法)分不开了。古人笃信着巫术,因此也有了复杂而繁多的各类巫术。

最常见的,就是“通灵术”了,俗称“跳大神”。在特殊的舞动中,巫者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随之全身颤动、手足痉挛、血管涨大、口中呜咽,这说明神灵附在了巫者身上,其他人就可以与“附身”在巫者身上的神灵说话,从而实现人与神之间的交流。或者巫者通过登上高山、点一把火之类的方式,请到上神降临,从而与神进行沟通。

还有预测系巫术,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卜筮之术”。卜筮是用来预测吉凶的。卜指的是用甲骨(多为龟甲)测吉凶,而筮则指用蓍草问吉凶,即根据蓍草的形状、多少等来确定吉凶,据说后来因为流程太繁复,到战国末期改用铜钱、竹签之类的物事代替。中原地区最早用兽骨占卜,后来因为龟有长寿的特性,改为用龟甲占卜。古越人(壮族先祖)曾用鸡卜(包括鸡骨,鸡血,鸡卵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多用玉卜。中原地区早期时先用蓍草求问吉凶,后来又改为铜钱、竹签等物。

同样重要的,还有祈祷系巫术,巫者通过跳舞、祝祷等方式,禳灾除病,祈祷风调雨顺。比如遇到大旱时节,巫者就要一起跳“雩舞”,除去不祥之气。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风调雨顺尤为重要,所以要是巫者光靠跳舞都无法打动上天的话,那可能就需要巫者“舍小我,为大家”了。

一直到了后来的春秋时期,这一习俗也仍然保留着,到了天气实在干旱,作物需要雨水的时候,国君们总要不免与大臣商量一下:这么长时间不下雨了,要不咱烧个巫师,祭个天?

(3)

这些形形色色的巫术,可能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来,都有点“不科学”,带着荒诞不经的味道。甚至上世纪很多学者把它们当做原始社会蒙昧无知的表现。但我们没有必要带着现代人的知识去批判古人,而是应该真正理解古人看待万事万物的方式。

而巫术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原因就在于那时人们眼中,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古人在逐步摸索中寻找、探求着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与关系。我们现在的一般想法,也许是把自己的意识与外在的对象之间截然分开,分出一些“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类的概念。但古人根本不会这么想,他们可能会讶异于现代人的想法:你怎么可以将物质与意识截然分开呢?你为什么把它们当成是两个东西?

古人将自己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当作一个整体,或者说,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与其他人可以相互沟通,自然也可以与万事万物沟通。什么东西都有一个神灵,山泽草木有神灵,天地风云有神灵,雷电水火有神灵,还有人死之后也会变成鬼神,相互当然都可以交流。

那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背后是不是有着一个看不见的神灵,在控制着它们的运转呢?这是个很好的想法,意味着古人的思考又进了一步。它们发现万物有灵,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相应的神灵,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神灵世界。

而与这个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就是巫术。

通过巫术中的降神、卜筮、祈祷,人们便能与鬼神相互沟通,同时也从鬼神那里寻求启示与指导。也正是通过巫术,那个时代的人们实现了“天人合一”,也就是自我与周围世界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说,后来的中国古人,将这个时代(称为“三代”、“尧舜”时期)视为理想社会,也并非没有道理。

(4)

也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哲学中许多特质也逐步显现、生发了出来。

中国古人的巫术,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原始巫术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中国古人的巫术并没有太多“自然系魔法”,或者说是“自然巫术”。

什么是自然巫术?其实就是类似于《哈利波特》之类的好莱坞电影中的这类魔法,拿些个道具,念几句咒语,就可以借用自然中的一些神秘力量,作用于施法的对象身上。

或者像现代人观察到太平洋上的苏门答腊岛的原始部落里,如果有妇女生不出孩子,就会制作一个木偶婴儿,整天抱在膝上。他们相信,一直这么做就可以使怀孕的愿望变为现实。再或者是很多印第安人族群那样,做一个很像仇人的小木人偶,用针扎入头或者胸部,来诅咒自己的仇敌——这些在古代中国的主流巫术中并不常见,即使是扎小人这种“巫蛊之术”,也并不被主流的华夏人所接受。

这类自然巫术的特点,是用一种人为的力量来控制自然之力或者神灵之力,以达到人自己的目的。而中国古人,则更多地是将神灵当作一个崇拜、沟通者,他们用巫术的力量,往往是为了取悦于神灵,而非控制、压服神灵。

也就在这种特点的巫术仪式中,生发了古人的神圣情感。两个极其具有中国哲学色彩的概念也由此展现出了雏形,那就是“忠”、“诚”。

“忠”,就是一种崇敬、崇高的情感。它产生于对神灵的崇拜中,后来引申为待人的忠厚,以及对待国君的忠心。

“诚”,就是一种无所私藏的态度。它也是源自于人与神灵的沟通时,完全无所自私的情感态度。后来引申为诚信、诚实等美德。

而在人践行着“诚”之道的过程中,有了从容中道的“中庸”思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5)

巫术世界中的很多东西,后来都成为了重要的哲学思想,在此后的中国哲学中大放异彩。

比如,巫者进行的巫术仪式,后来演化成了人们的丧、祭、冠、婚、朝、聘等礼仪,随之成为了古代中国“礼乐”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巫者求神启示所作的卜筮之术,后来演化成了“易经”,承载着中国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

而最重要的,就是古人所崇拜的神灵。古人所谓“万物有灵”的思想理念,在逐步的抽象中实现了超越,从中产生了古人对至高之神“天”的信仰。而“天”这一概念,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哲学中始终脱离不了的重要名词。

东皇太一祭祀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