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楔子
春节期间,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发了几篇张延生老师的论文。目的就是想在我小成叔易经笔记系列里,隆重推出五行这个大咖。
因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阴阳和五行是所有易学大厦的基础。
而八卦、干支只是在阴阳五行之上的枝叶。
阴阳和五行是里,八卦和干支是表。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而这本能和《易经》一样能称为“经”的书籍,甚至被称为来自上古的生命哲学。
它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易医同源。
阴阳,其实就是易经那个阴阳,术数其实就是易经里五行算法逻辑——八卦和干支符号之间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那为什么我要抬张延生老师出来为五行系统背书呢?
因为很多学习小成图的朋友,见霍老不用五行,所以定性的说,五行不属于周易的。所以得出小成图不能用五行的结论。
我很崇敬霍老,我也是《周易》和《霍氏小成图》的铁杆粉丝。
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对前人梳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再继续深挖小成图的功用,完善它的技法,这是我们这些后人应该做的尝试。我想霍老在天之灵也不会反对我的做法。
张延生老师在他的论文里,阐述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行的数理逻辑和它系统的稳定性。
他的论文想表达的是,只有相对平衡和相对稳定的系统,才有可能是天地可以循环运行的底层算法。
而五行就是其中一个算法。一个贯穿整个易学体系、包括中医在内的道家五术的算法逻辑。
纵观市面上看得见的术数,几乎都是阴阳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各种算法。
说白了,不管是什么门派,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追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古人云: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在一掌中。
02周易与五行
既然五行这么重要,那为什么我们翻完整本周易,都没见五行的信息?
因为上古《周易》形成,并不是依靠五行而存在,而是依靠阴阳、位置、还有象意推演出来的。
五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有。
我举个例子:
比如,泽水困卦如图,第三爻动变泽风大过。
六三爻辞:困于石,据于疾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爻辞里为什么是困于石头?
因为坎卦的上互卦为艮,艮为石头。(读的艮象)
为什么是疾藜?
古代扎马钉就是。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暗器,状若荆刺,故学名蒺藜,有铜、铁两种。
扎马钉就是一个陷阱,坎卦类象就是。(读的坎象)
为什么他的处境是“陷于”和“困于”这两个?
因为第三爻,阴居阳位,为不当位,被九二和九四两个阳刚之爻胁迫。上六与六三,阴阴不相应,没人救。(用的是阴阳和位置)
何为入其宫?
兑卦的宫,在坎,后天的兑在先天的坎位。(用的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九宫位置)
为什么不见其妻?
因为兑为少女,巽为老女。但是动变为泽天大过,大过卦九三爻辞:栋桡,凶。房子的梁承受不了房子的重量,塌了。宫塌了,怎么可能能见少女和老妇?(读的是兑象和巽象)
我曾经很认真的去考究过周易的爻辞,发现周易中的爻辞几乎都是用象意和阴阳推演出来的。
每一卦和每一爻几乎都是精准匹配。
每次我推演时都无不赞叹老祖宗的智慧,《周易》全文严谨的逻辑出乎我们的想象。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科学符号,只读象。那是一种朴素的、宏观的、甚至是超乎想像的精简和归纳。
万事万物,只归类为八种,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我们华夏先祖走的是极简路线、走的是归纳法,走的是模糊,大概,宏观,整体观,差不多的路子,因为他们想用简单的阴阳八卦归纳全天下的智慧。
他们想用八卦表达纲举目张、统揽全局、高屋建瓴、一叶知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
思路与当今的西方科学分类,标准化、精细化、数据化的方向是不相同的。
也因此成就了我们华人与西方人不一样的思维和文化
比如
我们的大厨炒菜放盐,都是少许,葱花也是少许,没有标准答案。
而西方的厨师,用的是标准化,比如放盐是八盎司,葱花4片等等。
为此,中国厨师会觉得没必要。
而西方厨师见没有标准量化,也无从下手。
古人的这种归纳思维,用在易经里,那是很模糊的象。
比如有一次小成出差广东,酒桌上刚刚认识的朋友说要我来一个,“来人不用问”,即让他写好他的问题和答案压在碗下,让我猜他在想什么?
这时,我占到乾卦,乾代表老父,官员,老头,董事长,有名气的,明星,尊贵的,工作,事业。
你取什么象?这是很头疼的事情,也是玄学玄的地方。
说句实话,精准与否全靠师父“蒙”的水平。
我当时猜他想要当爸爸了。最后打开碗盖,上面写着想要二胎。
结果我是蒙对了。案例详见链接:一门深入,是到达「进得去」状态的窍门
为什么说蒙呢?因为乾卦类象太多,包罗万象,能算对的几率很低。
这种模糊,跟易经系统的归纳算法有关。
我不时也有翻车的案例。
比如
前几天,我帮一个网友算来人不用问。我用小成图归藏易算出,他想的是父母,父母类象就多了。比如学业,父母,房子,老家。
后来我看他是学生,我说,你想你的学业了。
他说错的,我想回老家看父母亲了。
我当场翻车。
而这种翻车在我看来是很正常的,万物类象太多,神仙才能次次算对,而我是人,普普通通的人。
所以这个射覆能精准的难度是很大的。
在我看来,需要个人的修炼工夫、需要必要的外应、需要象意以外的术数加持。
或许历史上那些易学大咖们也会遇到我这种翻车的情况吧。不然为什么汉以后,术数都是越来越复杂呢?
西汉京房的六爻出来了,系统庞大了很多,有干支、有五行、有象意、有阴阳、有世应、有六亲、有六神、有干支神煞。。。。
到了宋朝,为了增加精准度,邵雍在《周易》算法里,加了五行旺衰,发明出了《梅花易数》。
无非就是想在象意的基础上,提高一些准确率。
自此,周易八卦,才与五行挂了钩。
而这也给了我在周易小成图加上五行的勇气。
到了紫微斗数,那盘面足足100多个符号,算法复杂起来了。如图~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