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这些工作主要依据天体的运动。
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
月,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
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数。
常见的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
一类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十二个月为一年年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是为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
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
阴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份为30
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纪年定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一类历法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多)为基础,取其整数,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闰,把四个五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是为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
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当时使用的阴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
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又插进两个月,其中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日相差0.0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据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竟然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是基督教的教历,基督教徒以基督诞生那年起算记年,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公元前,诞生后的年代称公元。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釆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另一类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纪年,以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纪月,根据需要置闰,是为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实际上是叫错了。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故必须置闰,曾经有三年一闰、五年两闰,而春秋时代又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
另外,佛历是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通用的历法。佛历是从佛祖释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佛历与公历、回历并称,所谓三大历法。
思考题:公历大小月是怎么由来的?
儒略历里,罗马皇帝儒略·凯撒规定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一年共三百六十六
天,但比一年应有的三百六十五天多了一天。当时,犯人判处死刑,在每年2月执行,2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凯撒就从2月份中减去一天。凯撒死后,奥古斯都做了皇帝,他发现凯撒诞生的7月是三十一天,而自己出生的8月却只有三十天。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他又从2月减去一天加给8月,为避免使三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把9月到12月的天数作了相应的改变。从此,2月份就只有二十八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