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金刚经全集1-4小节(合计32小节)音频版

传播盲派八字命理,弘扬易学传统文化,大家好,我是八字命理学老师,欢迎您的关注。

此经在翻译成汉语时,并没有分章分段,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并给每一章标上标题,表明每一章的所讲重点。佛经一般可分为三大段,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般人不了解,知道有这个名词就好了,下次看到的时候有个印象即可)。

播放按钮,聆听配套的佛经音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正文:

0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02: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03: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04: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01:

我曾经听佛这样说:

当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里,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钵,缓步走进舍卫城去乞食。佛在舍卫城中慈悲平等,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地托钵、乞食后,便返回给孤独园中。吃过了饭,将袈裟和钵具收拾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后,便跏趺而坐。

 

02:

这时,众僧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长老,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斜披袈裟,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虔诚恭敬地向佛行礼并对佛说道:“世间希有难得的世尊!佛善于护持眷念诸菩萨,善于付嘱指导诸菩萨。世尊,倘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那么他们应如何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那样,佛善于护持眷念诸菩萨,善于付嘱指导诸菩萨。你们现在认真地细心静听,我将为你们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就应该如此这般地保住菩提心,就应该要这样去降伏妄念心。”

菩提回答说:“好的,佛陀。我们都乐意欢喜地聆听您的教诲。”

03:

佛继续说道:“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万法,都应该无所执著,以不执著的心态来施行布施。即不应执著于形色而布施,亦不应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去布施,即不执著于诸相而修行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菩萨如果能这样不执著于诸相而布施,那么因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就不可思议和无法估量。须菩提,你意下如何?东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的,佛陀。”

佛又问:“须菩提,那么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的,佛陀。”

佛说:“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诸相布施而进行布施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想象和度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著于诸相,自然能令妄心不起,真正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

 

04: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大菩萨应该要这样修持降伏迷妄的心:无论是依卵壳而出世的众生,还是由母胎而出生的众生;无论是因潮湿而出生的众生,还是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得以出现的众生;又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一切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说不上有无心识活动的各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达到脱离生死轮回的涅磐境界,断尽他们的烦恼、永绝诸苦,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解脱。但是,虽然这样度化了无数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救度断除了烦恼。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他就不成其为菩萨了。”

注释:

01:

①如是我闻: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等。为经典之开头语,是佛经五种征信之一。

②比丘:指男子出家进入佛教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的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比丘原语是从“求乞”词而来,也可以解释为破烦恼者之意。

③世尊: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因此称佛为“世尊”,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佑、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在古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释迦牟尼佛之尊称,属于佛的十大尊号之一。

④敷座:所谓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立如松,是佛教行、住、坐、卧“四威仪”之一。修行者平常生活中身体端直是很重要的,因为正确的坐姿不至于使人容易散乱、疲劳和昏沉。佛教对坐的方式、作用有详细的规定。

02:

①偏袒右肩:即坡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在古印度,请法时“偏袒右肩”是最尊重的礼节,佛教沿用之。

②右膝着地:是印度的俗礼。右是正道,左为邪道,袒右跪右,以表示顺于正道,也显示劝请正法,去邪从实,应依谦卑之礼。另一方面,膝也象征般若智,地则象征实相;右膝着地,正表示般若与实相互相应合。

③合掌:又名“合十”。乃印度自古所行之礼法,佛教沿用之。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故有分别使用两手之习惯;然若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之合一,故借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之面目。

④如来:佛十种尊号之一。

⑤善男子、善女人: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经典中对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的称呼。善者,是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

⑥发阿耨(nou)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之音译,意指完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正可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遍知”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发起宏大深远的誓愿,以崇高、伟大、无上、究竟的佛果为目标。 ⑦云何应住:当住于何处或应当怎样安住。

⑧云何降伏其心:即怎样止灭妄心杂念。众生心中,有种种颠倒戏论,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杂念这不但障碍修行,也是菩提心不安住的大病,

03:

①摩诃萨:即“磨课萨埵”之略,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摩诃,意译作“大”:萨埵,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捶即为“大心”,或大有情、大众生,指发大心愿成就佛果的众生,亦即大菩萨。“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

②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

卵生是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须经一番保护孵化,才能脱卵壳而出,如鸟类;

胎生,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到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如人类;

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合生”。即由粪聚、注道、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及水中极细虫等;

化生是说这类有情,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③有色、无色:从众生自体的物质说,有两类,即有色的,如欲界与色界的众生,是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无色的,是无色界众生。是没有男女之欲与物质形体,但仍存有识心,如无色界的四空天。

④有想:指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或指具有此等作用之有情众生。有想,又指有想天,是有想众生居住的地方。在一切的天中,除了色界无想天与无

⑤无想:指全无想念之状态。

⑥非有想非无想:指住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即没有下界众生粗想的烦恼,所以是非有想或非想,但还有细想的烦恼,故又名“非无想”或“非非想”

⑦无余涅架:涅乐的字义,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达到智悟的菩提境界。

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的形像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的形相。在佛典中,曾以“相”来描述诸法的各类相状、发展过程,乃至于真如的功德等等。“我相”意指我的相状,凡夫误认为外在的我为实相而执著之。

04:

①法:音译为“达磨”“达摩”、等。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

②布施:音译为“檀那”、“柁那”、“檀”等,又称“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予人之义,使他离苦得乐。“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畏。 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③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色,指物质现象,为眼根所对、眼识所缘的境;声,一切声、音、乐,为耳根的认识对象;香,一切物品乃至男女身体所有之气息,为鼻根所感觉的对象;味,饮食馔肴美味和辛辣等味,为舌根所感觉的对象;触,冷暖寒热及硬软细滑等感觉,为身根的认识对象;法,即是识心所想及的心法,为意根所能意识的对象。

④福德: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的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报。

中医方剂

赖永海  主编

陈秋平  译注

一涵     音频

易山     摘抄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分享给你的小伙伴吧。

Empire CMS,phom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