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是什么?是朋友,是爱情,是教堂,是酒店,是我惟一的财富;书又是我的花园,我的花朵,我的蜜蜂, 我的鸽子,我的健康和我惟一的医生。
——理·李加林
读书是人的存在和精神生态的绿化。
人的一生真的过得太快。当我们为日常无所不在的 惯性所推动的时候,是否可以“生活在别处”的他者眼光来审视自我生活的意义?是否可以通过阅读哲人的生命踪迹来反观自身生命的轨迹?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中给自己留一方精神的净土?这些在阅读中暂时中 断日常生活惯性的意识,表明了生命意义的复归和存在价值的追问。
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在于书 籍文本和精神禀赋中。读书生活的独特性在于思接千载,心游太玄,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价值底线和良善心地。读书使人心理、精神、人格气质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思想的 超越性和言说的有限性之间感到生命的飘逝性,在怦然心动的阅读中体悟无边的人类忧思和生命意义的升华。读经典性的著作,一定要“进得去,出得来”。进去了方可寻觅家园,而灯火阑珊处的风景只等待慧者。读书中生出的快意,使得生命感领着本真的欢喜与虔诚、透悟与识见,如此方能在溪清如许中觅到源头活水。
读书有不同的境界,一是被书所读,不知为何而读书;二是读书仅仅局限于书,为读书而读书;三是读书 不局限于书,而是成为清理思想和新思想诞生的前奏。在与书相伴的读与思中,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思绪,领悟 “生有涯而知无涯”的意味,将生命飘逝与学问累积相反相成地联结起来,何其快心!
读经典性的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西学是必读之书,从古希腊一路读下来,会使人全面修正自己的话语系统和心灵编码,并在瞬息万变潜流涌动的学界中, 持刚正不阿的学术眼光和遗世独立的价值情怀。然而,泰西语种纷繁,皓首亦难穷经,如果一个人一定等到精通了数门外语再思想, 他就有可能让自己的灵性和思考僵化在语言规则中了。因此,选择最重要的外语方式进行学术资源撷取,足矣。通过语言进入思想的 底层,重要的不是纳入哲人的结论和训示,《庄子》中轮扁早就对 桓公说过:“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而已”。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整体性思维,一种穷源究底本质直观的基本学理,一种进入问题的入思角度和人性升华方式。也许,有时读书会令人蓬头垢面甚至“心斋” “丧我”,但没有这种阅读进入的功夫,就没有思想诞生的可能,对西学就会终身处于隔膜和一知半解之中。
在全球化中一味读西学仍不足取。大学者具有高蹈的境界和中 西互动的眼光,所以倡导“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王国维)。问题结穴处,终归与大涤———无论研读古代还是当代,无论 研读中国还是西方,都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现世虽不见用,或能有裨后人,关键在于关注问题的意义。因而在后殖民语境中,我们在阅读古今名著时,是否可以考察中西文化中哪些已经僵化或永远死 亡?哪些文化变成了“博物馆文化”只具有文化考古学的意义?哪些文化变成了文明断片可以新整合到当代生活中?还有那些文化 (尤其是东方文化)可以发掘出来,变成对西方中心主义一言独霸 的文化话语补充?成为一种“他者”的言说和对西方的质疑对话?这种对话如果不在“跨文化”之间、“主体间性”之间、“他者间 性”之间进行,问学的深度和推进力度就要大打折扣。
在读与思中,我们也许可以更深刻地感悟到:无论是读书还是被书读,书都需要人这一主体才能彰显意义。我们始而信,信而惑, 惑而疑,疑而索解,解而终归于悟。藏书而不读书,以书为巨大的光环来遮掩内在空虚,无疑是一种过分精致的矫情。读书固然重要,但读书本身不是目的,沉浸或玩味于渊博,而终于丧失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满足于成为“两脚书橱”,是难以提出真正的有思想创建性的观点,更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想体系。
读书是超越的前提,是自我思想诞生的产床。思想者的阅读永远是创造式阅读,理解并领悟他人思想,同时又能将那些书中思想 的正反面问题及其有限性逐一审理清楚,绝不屑于把他人的思想碎 片作为自己的思想坐标;读书是传递思想之途,越来越远去的历史 传统,仿佛也在现代化进程中变成了“他者”,失去了“根”而浮在 “平面”上的人们,需要读与说的精神资源播撒,以寻找着精神的安 顿处;读书是对话,读书这一生存方式就是在思想言说和追求大道 的生命过程中,在不断创造的“同一心境”中,与人类优秀文化艺 术和思想大师对话,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对话,在这一点上, 我们需要传续苏格拉底和孔子优良的对话传统;读书是生命意义的提升,“生生之谓易”,这个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是变中有不变者,不变中有以精纯之思导向世界发展的新的可能性———于是世界伦理与本土伦理、身体伦理与精神伦理互为表里,方能在生养死葬 的大地上成为良性发展的文化精神场域,使我们有可能在读与思中凝神静思返身求己,在言说中见证心性寻求精神共鸣。
本号以微信方式荐读《一生要读知的100 本书》,她是大型丛书《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一部,她是一“座”由专家学者精心“设计、施工”的“袖珍图书馆”,将人类有史以来极重要的著作、历史名人、历史大事、历史名址及人类的伟大艺术品(名画、 建筑等)、伟大学说、伟大发明都加以集中推介,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开令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使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从非专家 的身份,跨学科地读知人类千万年沉积下来的“各科”优秀智慧, 使人在阅读沉思过程中,获得出入历史并反观当今世界的清明理性,以及知古鉴今的精神超越式的思想愉悦中。
推荐理由
说到《周易》,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 之一,位列 “五经”之首,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一部哲学著作,它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然而,更多的人会说它是一部讲阴阳八卦、宣扬迷信的占卜用书。实际上,它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学说。学说发起人周文王、周公。学说发起时间殷末周初。背景搜索
春秋时,就有“周易”的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 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周易》、《易传》并称为《易》。西汉以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著作称为“经”,《周 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 《易》。自此以后, 《周 易》、 《易经》、 《易》常常混用,其实它们的含义是一致的,都是指六十四卦及《易传》。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为《周 易大传》。 汉·天文气象杂占帛画 这是西汉初年写成的有关天文星象的占卜书,以根据气象变化进行占卜为主要内容,也穿插天文范围的彗星和其他星象,共有 789 条占卜,每条都配有示意图。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 易》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 (即所谓 “三古”),是由 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先后共同完成(即所谓人更三圣),而不是 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但这种说法也有许多问题,比如:伏羲画 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实证;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有 问题,因为《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孔子作《易传》 的说法也有分歧,这是因为在《易传》中有“子曰”之称,而“子曰” 是学生对孔子所说的话的尊称。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周易》六十四卦及卦爻辞成书于殷末周初, 反映了殷末周初文王与纣之事,其重卦出自文王之手,而卦爻辞是周公所作。 《易传》是孔子后学者根据孔子讲《易》时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而成的,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 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早期中 国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 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就把它们归结为不 可知的神秘力量,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 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一种欲望,试图借助于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 横祸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 《周易》 就是其中成果之一,它和夏朝的 《连山》、商朝的 《归藏》合称 “三易”,都是卜筮之书。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卜,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 南。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22 个运用《周易》占卜的 事例。 从《易传》对《周易》的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占筮功 能,反复强调学好 《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 、鬼神之情 ,可以断天下之疑 、 通天下之 志 、 成天下之务 , 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 《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占卜方法—大衍法。 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占卜的性 质,另一方面,也延展了新的功能。因为 《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 《易传》的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 度 ,《 周 易 》 遂 成 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 。也正是这个原因 ,《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的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治国 安邦、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 易 》 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 《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 ,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的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学说内容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30 卦,下篇 34 卦,共 64 卦,每一卦六爻,共 384爻。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 。所谓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它象征着八种自然物:天、地、雷、风、山、泽、水、火。
《周易》书影。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 《周易》六十四卦卦画。为 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称 六十四卦为“别卦”。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卦辞(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爻辞(一卦六爻,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共四个部分组成。
《易传》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它 从抽象意义上对 《周易》做了注释,即将 《周易》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从整体 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揭示了卦与卦之间、 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与爻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 《周易》六十四卦由原来的散乱不堪变成了一个有机的 、 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易传》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 《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易传》对《易》的体例(如卦象、 爻象、爻位等)做了详细说明,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对我们研究 《周易》体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义。
《易传》共有十章,包括 《彖》上下篇、 《象》上下篇、 《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二十八宿衣箱。这个衣箱在曾侯乙墓出土,箱盖正中绘有北斗,环 绕北斗依次书写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称和四象中的仓龙、白虎。将二 十八宿与北斗相配合,是中国黄河流域现象所独有。
一、《周易》的唯物论观点
《周易》把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地、雷、风、水、火、山、 泽的八种物质,作为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本,即八卦。《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 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由此看出八卦并不是智者随心所欲杜撰的产物,而是对宇宙间事物的一种简单说明和概 括,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只不过借用符号的形式将这种 认识表达出来。八卦之中又以天、地为最根本,其他六种是天地产生的。其本源是所谓 “一”,由 “一”自身的变化而发展为 “八”,天、 地等八种东西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这就是说,由 “一 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 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又发展为三百八十四爻。
《易传·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宇宙生成有其内部的规律性,因此六十四卦凡相邻的卦都必须保持生存的依赖的关系。乾为天,坤为地,天地相交生万物,故乾、坤 两卦居六十四之首;其次是屯卦,屯有万物始生之意;再次是蒙卦,表示万物蒙生,处于幼稚阶段;又再次是需卦,表示等待,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待于时间的演进;最后是既济和未济两卦,表示事物是无边、无尽、无限的。用物质性的东西来说明万物生成,这说明了《周易》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具有非常深远的善于辩证思维的传统 , 而 《周 易 》 正是其最初的源头。八卦是由“-”和“-—”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这表明 《易经》试图用两个对立 性质的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说明天地万物由阴阳矛盾对立面而生出无穷 的变化。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这是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开始,这个开始包含 着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因素。
《周易》用变化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并认为 某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过渡到 “物极必反”的对立中去。《周易》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 “穷”,就是事物发展到顶点 , “变”就是由顶点向反面变化,“通”就是变为反面之后又开始新的发展, “久”就是说明有这些变化过程之后才能长期存在下去。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还可以从它的基本哲学范畴里 得到体现。
太极是 《易传》的重要范畴,语出 《易传·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从这段话本身来看,太极一方面与二仪、四象、八卦一道作为筮法的一个基本范畴,用来指称大衍之数或奇偶未分状态,并作为六十四卦的最初根源。《易传》把太极看成是天地所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化的根据。《易传》认为卦爻象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而且其变化是有规律的,但其变化的根由在太极,由太极生出乾坤, 乾坤二卦相互推移又生出其他的六十二卦,其卦象虽有形,但其变化的规则是无形的。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易传》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是易学哲学的核心。《易传·系辞》指出 “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阴阳提到道的高度上。一方面,它把易理概括为阴阳。例如:从卦画上讲,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二卦等都是一阴一阳。而就乾坤 以外的各卦来讲,也都是由阴阳二爻组成,同样是一阴一阳;八卦中的六个子卦也都是相互成对,一阴一阳。六十四卦从总体上来看,它是由三十二个对立面构成的,同样体现为一阴一阳。
《易传》把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它把许多具体的 事物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从自然现 象 看 , 它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 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易传·系辞》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 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从社会 现象方面看,它又以男为阳,以女为阴;以君为阳,以民为阴;以君 子为阳,以小人为阴。所以它讲“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另外,它还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 , 如刚柔、健顺、进退、辟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易 传 》认为 ,无论是社会生活 ,还是自然现象 ,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当然,对立着的这些事物并不是静止不 动的,而是运动变化的。如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三、《周易》的道论
《周易》提出了 “道”,但没有展开对 “道”的充分阐述。总的来 讲, 《周易》之道包含了天、地、人三道,他更进一步把这三道的内 容概括为一个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更高的命题,在这个命题中,已经超越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分别,而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宇宙的最高统一性的把握。
司 南 模 型 。
司南由青铜地盘和磁勺组成 。地盘中心的圆圈内凹 ,放上磁勺 , 盘面分层次铸有十天干、十二地支, 四卦 ,标示二十四个方位 。静止时 ,由于地磁作用 ,勺尾指向南方。《系辞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 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在这里,阴阳的对立 统一被概括为最高的道的内容,它把天地之道和人道统一起来了。一 方面, 《易》之道同于天地之道,它是无情意的,它创生万物和人类 但不像圣人那样有济世忧民的仁心,它只是无情意、无造作的自然化 生。另一方面, 《易》之道又包容了人道,它是人道的 基 础和前提 ,人是天地的产物 ,人道同 于天地之道 , 这是性中所有, “成之者性也”,但人类作为能动的主体,要继善成性,顺应自然又踵事增华,创造出有情意、有仁爱的善的世界,这正是人道精华之所在。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道器作为范畴联系起来的恐怕就是《周 易》了。《易传·系辞》讲“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为中国古代哲学对道器问题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周易》的道器 之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天地起源的道及其相应之器,如 “一 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是无形的,由它滋生、派生出有形的万事 万物则是有形之器。它们都是具体实在的东西。二是规律法则之道及相应之器,如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天 地之道”……这些道指的是天地、阴阳交换、运行的法则与规律,也 是无形之道。与之相对应的器也是一些具体的事物,如天、地 、雷 、雨、风等万物。这些规律与法则是寓于万物之中的,即所谓 的道在器中。三 是 道德之道及相应之器。这类道指的是伦理 道德,是当时统治阶级所必需的伦理规范,包括仁、德、义、 礼、顺、信等。同道德之道相对应的器指的就是当时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
《易传》虽然并没有对道器问题展开更深层面的讨论,但是,它指出的道器范畴成为历代哲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从而使我国古代关于道器问题先后出现了器体道用、道体器用、 道器统一等重要观点。
中国的古人很早就喜欢占卜未来,他们烧烤这块甲骨,再以甲骨因烧后而出现的裂缝的走向寻找答案。影响与传播
《周易》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上的天文历算的成就,以及 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复杂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和说明。它涉及到天文历算、地理、生物、伦理、道德、哲 学、政治、历史等诸多方面,内容之丰富,已不能简单地用 卜筮之书或哲学典籍等术语来概括了。
自问世以来, 《周易》已经过了数千年,如今,仍有很 多人在谈论《易》。有人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 的先河;也有人认为它是开创世界数学史上二进位制的始祖。《周易》对中国哲学、文学、史学、美术、传统中医学甚至现 代自然科学、企业管理方面都曾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不 少人利用 《周易》中的卜筮元素来解梦、测字、算命等,从 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周易》在中国民间绵绵不断的感召力。
专家点评
玄妙精深的《周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 的文化遗产。它的宝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求索、挖掘,使它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Empire CMS,phom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