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东晋的侨置州郡是什么意思?

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政府在北方流寓江南的士庶侨居地,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自西晋永嘉(307—313)以来,北方士民相继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主要集中于荆、扬、梁诸州。东晋南朝统治者对南渡士民,一面拉拢其中士族参加政权,一面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复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侨州郡县并非出自于东晋,只是东晋南北朝时代最多。其实早在东汉末已有以流徙百姓设立郡县寄治新迁地的事例﹐但侨州郡县的名称则始于东晋。西晋末,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导致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其中幽冀青并兖五州(今河北、山东、山西及豫东北)及徐州之淮北流人多越过淮河、长江而停留于扬州境内;秦雍(今陇右﹑关中)、司、豫(今晋南、豫西、豫中)等州流人则多至襄樊汉沔(今豫南鄂北),停留于荆州之北部。还有一部分司豫流民南迁至江州(今鄂东、江西)北境。东晋政府遂在聚居之地,以他们原籍州郡县的名称(亦有新立名称者)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登记和管理他们。这些人称侨人,州郡县称侨州郡县,而以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

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最普遍的建制,而侨州郡县的人比起正常的州郡县是有特权的。侨州郡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等的优待。在当时,兵役和国家租调的重担,成为编户农民破产的重要原因,政府对侨州郡人民,作出这一规定,不仅仅对延长侨州郡人民——编户农民破产时期的到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像怒潮似地涌向江南,也起过一定的作用,更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侨州郡县大量集中于江淮、江汉一带,所在地与原来郡县之地有一段距离,但并不太远。一方面可以便于吸收流民南下,另外也是政治上标榜正统的存在。侨州郡县所用名称多用原有旧名,不用五胡和北朝的新设名称,以作为拒绝承认五胡北朝的象征,以标榜自身的正统象征。侨州郡县大量的存在,有的地方侨置了多个州郡县的人员和名臣,外来人口甚至逐渐多过了本地人口,逐渐的外人势力压倒了本地势力,外来名号淹没了本地名号。如豫州治所睢阳经常侨置于寿春,豫州人口大量集中于寿春地区,到了刘裕执政时代,就将扬州大江以西大雷以北的地方全部割让给了豫州。徐兖青三州人员尤其是徐州人大多集中于扬州的晋陵郡一带,故而晋陵郡一带就成了徐州势力的大本营,徐州人占了大多数,到了南朝时代,遂将晋陵郡一带单独划出成立了南徐州,因为这一带毗邻建康,是为建康东部屏障,故而南徐州一带在东晋南朝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义,政治地位仅次于作为核心的扬州。而原雍凉一带的人员大多侨居于南阳和襄阳一带,故而原荆州的沔北地区专门划分为单独的的雍州。

侨州郡县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流民,而这些外来流民和日后的豪族不少都对北方胡人政权有着很强的仇恨心理,可以作为军队的主力人员。东晋南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大多都是外来人员组成的,而外来人员中的精英人物自然都会出任侨州郡县的刺史或者都督,节镇一方。以徐兖青三州人员为主的北府兵、以豫州人员为主的西府军、以雍凉秦人员为主的雍州军等,都是外来人员势力。东晋南朝之所以能坚持二百多年,与不断的流民南下和吸引豪族有很大的关系,而为了吸引这些人南下,侨州郡县就必须存在下去。因为侨州郡县的大量存在,所以东晋南朝的政区就有了多种类型,第一种是原有的实土类型,如交州、宁州和广州等地,侨民很少几乎没有,维持原有状态。第二种是实土州,但内部既有原来的郡县,又有侨置郡县,如益州、江州等。第三种是侨州实土州,这些主要以分割原有实土州为主。在这些分割原有州郡的地方成立的以侨民为主的实土州,内部既有侨州郡县也有原有实土郡县。如南朝的雍州和司州系分割荆州而来,豫州、南豫州、北徐州、北兖州、南徐州等系分割荆扬而来。第四种是侨州,完全挂名的侨州,全部侨寄于实土地方,如南朝的梁州境内一直侨寄着秦州,秦州郡县几乎都侨寄在梁州汉中一带,而没有实土。

侨州郡县在经济上可以吸引北方人口南下,政治上可以标榜正统,军事上可以吸收战斗人员,对东晋南朝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负面影响也很严重。经济上,因为侨州郡县可以不服调役,这样政府难以掌握人口的多少,自然赋税就会减少,而直接控制侨民人口的大族则势力很大,政府不得不需要他们的配合。此外,豪门大族在所在地占良田山湖,庄园经济和实力非常强,严重影响了地方和中央的收入。政治上,侨州郡县所在地不听当地州郡官员调配,区划上也不隶属地方,但人和财富却都在地方,这样导致地方行政区划极其错乱,地方官在征收赋税和办理日常事务时候遭到了极大的掣肘。军事上,这些流民不少好勇斗狠,而南下的豪族和流民帅又都各有自己的部曲,以保存实力为要义,为公常不前,为私则无敌,而且地方上常常横行一方,官吏莫能制,这样容易造成军阀割据,也削弱了地方的抵御外患的能力。

自有了侨州郡县以来,以上的弊端逐渐显现,而且时间越长问题越多,所以东晋政府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解决的办法就是土断。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即以土著为断。其旨意、方法因时而有差异。最早的土断不在东晋而在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晋廷东迁后,北方侨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来纷杂。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成帝咸和中、咸康七年(341)、哀帝兴宁二年(364)和安帝义熙九年(413)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由大司马桓温和太尉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及“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丰”,“豪强肃然”。

在东晋时代,两次土断最有名,意义也最大。首先是庚戌土断。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东晋大司马桓温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364)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庚戌土断使得朝廷掌握的人口大量增加,也增加了赋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豪门大族的实力。庚戌土断在桓温死后被废止,不过淝水之战前后东晋能够确保淮南,并取得胜利和战后北伐到黄河一带,与当年庚戌土断所积累的实力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是义熙土断。义熙土断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三月的土断,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逐渐失去作用,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除徐、兖、青三州居住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其他流寓郡县大多被并省,归入本地郡县。会稽(今浙江绍兴)四姓中的余姚士族虞亮抗命,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以死刑,于是豪强肃然,远近知禁。它打击了东晋豪强士族势力,对维护东晋政府的兵役来源和租赋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刘裕北伐南燕和后秦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侨置郡县经过土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政府掌握的人口大量的增加,这就意味着赋税和兵员的增加,同时政区复杂的程度一定上也得到了改善,自然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也都取消了。土断还是有益处的,所以土断为南朝也继续沿用。虽然土断可以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根除,只要东晋南朝仍然是以乔迁人员为主的政权,只要南北对峙的局面还存在,再怎么土断都无济于事。桓温、刘裕大权在握又手握重兵,可以保障土断的顺利进行,但是他们本身也是北来人员之后,他们的支持者也多是北来人员之后,如果完全的彻底的土断,那么他们将丧失支持者,自然也就会丧失军政实权,而丧失实权则难免会身死族灭,所以他们也不可能进行彻底的土断。而且在土断的过程中,实力决定一切,有兵有权的豪门大族不仅没有因土断失去权力,反而反客为主,趁土断将客姓客名冠于主上,并分割了原有的地方郡县,不仅继续掌握原有人口财富,还新得到了当地的郡县人口和地盘,成为了新的豪门。

众所周知东晋南朝是高门士族的天下,高门之所以是高门,必须得有郡望名号,而政府又常常进行土断,一些门阀确实是失去了往日的高门地位,沦落为普通门阀甚至是最后成为了普通人。不过那些掌握实权的或者世代显赫的高门大族则不仅没有动摇其地位,甚至有的利用自身权力通过土断的方式加强了自身的地位。东晋时代有四大家族,即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显赫主要是因为明帝、成帝时代庾亮、庾冰和庾翼兄弟掌权而成为显赫;谯国桓氏显赫主要是因为桓温家族掌握荆州大权近五十年之久,一度曾逼近帝位而显赫。这两家都曾显赫一时,但在庾翼死后和桓玄被灭后都跌入谷底再难崛起。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则是东晋南朝最显赫的高门,一直与东晋南朝相始终。琅琊王氏原出太原王氏之一家,在永嘉之乱前就已经是一流高门了,而王导因辅佐司马睿在东南建立东晋有大功,成为第一流高门,史称王与马共天下,虽然有过王敦之乱的影响,但王家的功业以及世代高门的地位,使得琅琊王氏一直能得享高门地位数百年。陈郡谢氏在永嘉之乱前虽也是世代为官,但门第一般,谢氏在东晋显赫,主要还是因为谢氏一家在淝水之战中所立的卓越战功有关,谢安死后,谢安被追封郡公、太傅,谢安之弟谢石、谢安之子谢琰、谢安之侄谢玄均同日封公,一门四公。王谢的功业显赫,而且世代公侯卿相,即便刘裕即位后,仍然奉大丞相王导、太傅谢安和车骑将军谢玄之祠。

自永嘉南渡后,西晋原有之司州、冀州、幽州、并州、平州、青州、兖州、秦州、雍州完全沦陷,豫州大部分沦陷,仅存淮南部分,徐州大约一半沦陷。凉州为张轨家族所据,虽奉晋正朔实际自立。梁州和益州为成汉势力范围。东晋真正完全控制的只有荆州、扬州、江州、交州、宁州以及豫州、徐州的一部分。东晋版图最大的时候是刘裕北伐后秦之后的义熙十八年(418),是时,东晋完全领有原西晋时代的徐州、兖州、青州、荆州、扬州、江州、益州、宁州、交州、梁州、豫州,司州获得黄河以南全部,雍州获得中东部。东晋时代,侨州郡县最普遍设置的以徐兖豫青四州为主,也以这四州对东晋的安全形势最为重要。

在西晋时代,徐州治所在彭城,兖州治濮阳,豫州治睢阳,青州治东阳。永嘉之乱后,青兖二州沦陷,徐州只剩下一半,豫州也大部分沦陷。东晋立国的核心是江淮防御体系,以荆扬二州为根本,而江淮外围的徐州豫州就是江淮的藩篱,而再靠北一些的青州是徐州的藩篱,兖州又是徐州的侧翼,最为重要的屏障之一。所以综东晋南朝一带,除了扬州刺史和荆州都督外,徐州刺史或都督、豫州刺史或都督就是最重要的职位,都督区较大,地位也仅次于荆州都督区。荆州刺史是东晋最大的都督区,荆州刺史例行兼任南蛮校尉,同时都督荆雍梁益宁交广诸军事,比较稳定的都督区是荆雍梁益,这样荆州刺史实际管辖地带是整个荆州和巴蜀地区。桓温灭成汉后,就实际管辖整个东晋的西部地区。徐州刺史常带都督衔,都督区比较稳定在徐兖青一带和扬州之晋陵郡,治所一般在广陵、镇江两个地方,如果有淮北区域的话,就会进距彭城一带。豫州都督区以都督豫州为主,因为豫州大部分沦陷,只剩下一小部分,治所常在淮南一带。东晋因为徐兖青豫多属于沦陷区,所以在江淮一带大量侨置该地区的郡县,集中在江淮一带,尤其以寿春、钟离、淮阴、合肥、镇江一带。这些地方常常侨置有许多地方的州郡县,是侨置郡县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成为军事实力最强的地区。

东晋较大规模的也比较有成效的北伐以祖逖北伐、桓温北伐、谢安谢玄北伐和刘裕北伐。祖逖北伐主攻河南豫州地区,基本收复了豫州,祖逖死后豫州大多又沦陷。桓温北伐三次,以关中和河南地区为主。在桓温死后,前秦崛起,河南地区和山东地区又大多沦陷,而且前秦还攻占了荆州北部和梁益二州。淝水之战前,东晋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淮河以北和巴蜀上游全为敌境。淝水之战东晋胜利后,谢玄为先锋北伐东线,桓氏旧部北伐荆州北部和梁益。谢安还出镇广陵,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安叔侄的北伐还是颇有成效的,黄河以南地区全部收复。后燕和后秦成立后,再次蚕食东晋边境,加上东晋内部孙恩卢循之乱还有桓玄之乱以及谯纵割据,使得东晋无暇北顾,疆土又大蹙。后燕主力被灭后,一部分南下山东成立南燕,这样东晋山东地区又被占领。刘裕平桓玄之乱后,进一步崛起,平定国内卢循之乱,北伐南燕取得山东,西平谯纵重新收复巴蜀,北伐后秦收复河南关中和河东蒲坂地区。这样东晋版图在刘裕手上达到最大,日后南朝任何一代都没能超过。明显可以看出,东晋的北伐集中于河南、山东和关中地区的徐兖青豫,势力强时候可以全据黄河以南,势力弱就退守长江,均势时候就固守江淮,在淮北淮西与北方政权对峙。因为北伐的主要区域是徐兖青豫,所以江淮河南地区也成了侨置州郡县的最主要区域,也集中以侨置徐兖青豫这几个州郡县为主。

关于侨州郡县的具体,可以参考这两本书: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

附几张东晋时代地图与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