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静海公众号] 姜子牙与静海的传说

姜子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已久,尤其在本市静海区,提起姜子牙更是家喻户晓,每个人都能讲上一两段姜子牙的传说、故事。

在静海区的西南部,有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村庄,据传说,三千年以前的殷周时期,姜子牙曾在这里生活过并做了大官。民国时期编修的《静海县志》记载:“邑西子牙镇,相传为姜太公的钓鱼处。故河名子牙河,镇名子牙镇。尤奇者,北有尚家村,多姓尚;镇内多吕行、姜姓,都自称为太公之裔。”千百年来,静海人民,尤其是子牙镇一带的村民们围绕着这一村、一河、一台的来龙去脉口耳相传着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刘鸿友:《静海文史资料》副主编刘鸿友

张兆亮:姜子牙文化学者

邢建保:姜子牙文化首席传承人

刘鸿友:姜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正能量。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他曾经帮助周文王兴周,又帮助武王灭纣,最后建立了周朝。在这之前,他曾经在子牙村这一带生活了很多年,子牙村人民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把姜子牙的传说申请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子牙人民群众的心愿。通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姜子牙的传说在子牙乃至静海这一区域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这不仅是子牙镇和静海区,也是全天津市人民的荣耀。

主持人:您觉得,姜子牙的传说对静海的过去、现在,包括未来都会有什么影响呢?

刘鸿友:姜子牙的故事被传承下去,不仅能够启迪今人,还可以教育后代,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通过发掘、保护、利用这些历史资源,将会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主持人:问一下张兆亮老师吧,我知道平时您是一位文史爱好者,从古籍中您也获取到很多有关姜子牙的先进理念和超前思想。那么历史人物姜子牙在您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张兆亮:姜子牙他是中华民族,乃至海内外的国人都知道的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这么尊崇他,是因为他一生践行了爱民的思想,并且他帮助周武王消灭了残暴的商纣王。他曾经隐居在静海子牙村多年,之后又去渭河之滨钓鱼。有些历史典籍中也记载,“他八十西来钓渭滨”,也就是说他八十岁才到的渭河一带钓鱼。所以,先有静海子牙村隐居一事,然后才到达渭水之滨。

姜子牙还具有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他曾经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人之天下”。他的这一思想直接剑指封建帝王制度、领主制度,这是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他主张 “天有时,地有才,要与人共之”,“与人共之”这一思想很超前,财产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就要享受它。同时,他还主张“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也就是说治国最大的要务就是爱护老百姓,不能像商纣王一样残害人民。

原静海文化馆馆长孙德民老师给记者讲述相关传说

主持人:姜太公一生颇有建树,所以静海人民才以姜子牙在此地生活过为荣,其历史传说故事也是世代传承。但不免会有人好奇,对于一个3000多前的人物,咱们都有哪些史料、物件或者碑文能够去佐证姜子牙确实在静海生活过?

张兆亮:第一,地名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佐证。子牙村、子牙镇、子牙河,一个地名的形成终有它的来历,根据当地《地方志》记载和老百姓的世代相传,都说姜子牙在子牙村隐居生活过。另外,姜子牙又名吕望,在子牙这一带有很多吕姓人,他们都自称是姜子牙的后代,并且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咱们试想一下,不会有任何一个家族乱认祖宗的。

再有,太公庙遗址和姜子牙钓鱼台遗址处有两块碑文,这两块碑都是康熙年间的,一个是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一个是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碑文上也确认了姜子牙曾经在此地生活过。在明万历二年(1574年),有一个贡士吕小台修筑了姜子牙庙,他称他自己是姜子牙的后裔。当然,有一些文献也能佐证姜子牙确实在静海子牙村生活过。

姜子牙和周文王的故事_姜子牙的故事_姜子牙的故事有哪些

记载最早的文献一个是屈原的《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意思是姜子牙本来是一位屠夫,遇到了周文王而得举做了国师。屈原距离姜子牙的年代最近,两者相差七百年。再一个就是,孟子在《离娄.上》和《尽心.上》这两本书上,都记载着“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静海子牙这一带属于是退海之地,在陆地形成之前,这一片区域原来就是海。

因为当时在渤海的东面,所以叫东海。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中,当时在子牙西边几公里挖河的时候,就能挖出很臭的贝壳层,所以说这地方确实是东海之滨。而且,碑文上也是这么写的,这几件事情足以能够佐证姜子牙在子牙居住过。

子牙大寺遗址

主持人:这次申遗成功,和“姜子牙钓鱼台”遗址和“姜太公庙”遗址以及两座碑文的存在密不可分,文化价值深厚;而且子牙村、子牙镇、子牙河这些与姜子牙有关的标志性名称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未来有重建太公庙和钓鱼台的打算吗?

邢建保:我们现在已经组成一个重建和保护小组,打算并且也在计划当中,维护、复建太公爷庙和钓鱼台的旧遗址。重新建立太公爷庙、钓鱼台和求贤亭。我们还要制作、拍摄《封神榜演义》的连环画和宣传片。最主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博物馆,这些事项都在我们的计划和实施当中。

主持人:有关姜子牙这一历史人物,我想我们大家了解最多的就是他当年隐居避纣,每天以钓鱼为乐的故事。那么除了这个历史故事,几位老师能不能再给我们讲讲还有哪些流传下来的比较有趣的传说故事?

刘鸿友:大家都知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佳话我不细说,人人都会明白。姜太公曾经在商朝任过司户参军,当时他目睹了纣王的暴政。所以,他辞官而去,然后到了东海之滨,隐居起来,在子牙一带钓鱼。他的钓鱼方式与人不同,一般钓鱼都是用弯钩挂上鱼饵,而他钓鱼用直钩挂鱼饵,并且他的钓钩距离水面还得有三尺。

有一天,他在钓鱼的时候被一个樵夫看见了,樵夫觉得姜子牙的做法很奇怪,于是跟他说,“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上一条来。”这话后来就传到了周文王姬昌那里,姬昌就感到这个事很稀奇,他就想来寻访姜子牙。结果到了河边上,周文王看见姜子牙正在钓鱼。一开始,周文王先叫士兵去叫姜子牙。士兵去了以后,姜子牙就说,“钓钓钓,大鱼不来,虾米瞎胡闹。”士兵回去禀报了周文王,文王又派了一个大臣去请他。大臣去了以后,姜子牙又说,“钓钓钓,大鱼不来,小鱼别胡闹。”大臣禀报文王以后,文王亲自去见了姜子牙。俩人一见面谈得很投机,于是文王就向姜子牙请教治国兴邦的良计。

姜子牙的故事有哪些_姜子牙和周文王的故事_姜子牙的故事

姜子牙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是君以举贤为常,二是官以任贤为常,三是士以敬贤为常。意思就是说,要想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和使用人才。文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我的先君曾经预言,当有圣人治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盼望您多少年了。”文王请姜子牙去辅政,姜子牙就上了文王的车撵。

太公庙遗址处的两座石碑之一

太公庙遗址处的两座石碑之二

但是,姜子牙提出来让文王给他拉车,结果文王拉着车,姜子牙坐在轿辇里,总共走了八百零八步。后来文王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停下来休息,姜子牙就跟文王说,“你拉车拉了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零八年。”

还有一个故事,“太公在此”在子牙这一带乃至整个静海区都流传很广。在周朝的时候,有一个宋员外在盖房子的时候,为了图吉利,他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然后趁紫微星降临的时候,就挂上了“太公在此”的红牌匾,之后盖起房子来一直很顺利。从这以后,民间纷纷效仿这一做法。子牙人民也是这样,而且人们干脆把带有“太公在此”字样的青砖镶嵌在墙壁上,特别是重要的地方,比如家里的墙壁面对着一个胡同或者面对着一条街道,必定镶上一个“太公在此”的砖雕。

子牙河

姜子牙的故事有哪些_姜子牙和周文王的故事_姜子牙的故事

主持人:姜子牙的传说在静海流传已久,许多和静海地名相关的传说脍炙人口,尤其在子牙镇一带更是家喻户晓。对于这一地名的由来,几位老师,咱们做过研究吗?

刘鸿友:在远古的时候,静海地处黄河的入海口。当时黄河分为许多支流,其中有一支叫做九河。九河的北支经过静海的西南部,这条北支就称为盐河,也叫沿河。河中央有一个土台,姜子牙当时钓鱼就在这个台上。他在那儿垂钓,也住在那儿。后来,这一片区域逐渐形成了聚落,就变成了村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曾经钓过鱼的地方叫做钓鱼台,把他居住过的聚落成为子牙村。子牙村这一村名就是这么得来的。

主持人:问一下传承人吧,作为土生土长的子牙人,小时候一定听老一辈人讲述过对姜子牙的敬仰、崇拜,对于这位千古奇人为后人留下的这笔宝贵财富,是不是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

邢建保:的确责任重大。因为姜子牙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是一个奇才。所以,从小就会听老人们讲述有关他的历史。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想把姜子牙有关弘扬正能量的思想和有关他的历史故事给传承下去。再有,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有关钓鱼台、太公爷庙的故事,我就记住了要把有关姜子牙的思想和传说故事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就像是娘胎里带出来的一种责任一样。现在,我们想方设法地把姜子牙的庙宇和钓鱼台还有石碑等一切可以保护的东西都保护下来,进而修复、重建起来。

主持人:咱们从最初的搜集史料,多方调查到现在,大家认为获到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刘鸿友:我觉得有两点,一点是人们对姜子牙其人其事有所了解了,特别是他的思想和志向更加深入人心了。大家都知道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他还是经济变革的先驱,他更是儒、法、兵、纵横家之鼻祖。第二点, 人们更加重视文物保护了,对钓鱼台和太公庙遗址增强了保护意识。并且,村民们积极采取了保护措施。

主持人:老师们觉得姜子牙文化对后代会有哪些延伸影响呢?

张兆亮:姜子牙不但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而且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著作《六韬》。《六韬》这本书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所以,姜子牙文化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他本着“天下为公”的思想,为人民服务,维护群众的利益。而且他还有一个“民本”思想,同时他还对当政的官吏提出了廉洁的要求,要求其奉公守法 ,廉洁爱人,这些思想都是符合当今时代的。

一个三千多年前的人物,竟有这么多超前的思想。我还考证了一下,后来的官吏们都讲“爱民如子”,或者“父母官”的称呼,都是出自于他。他说,“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长之爱弟。”他讲得十分具体,同时对于一些官吏他提出了八个“不”,总的来说就是不奢侈。所以对当今廉政建设来说,这些思想中有一些仍然适用。

主持人:经过挖掘整理,多方搜集,有关姜子牙的传说故事咱们已经掌握了很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由于民间传说“口传心授“的特点,我们担心这些历史传说故事会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逐渐在年轻人的脑海中淡忘,对于这一方面咱们是怎么考虑的?

刘鸿友:我们传承故事传说,它不是一门手艺,它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所以,我们打算广泛搜集一些传说故事,撰写成文,汇集整理,编纂成书。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姜子牙的传说编纂成一本十五到二十万字的书籍,计划明年四、五月份出版。出版之后,广泛发行,让广大群众都能看到,把姜子牙的传说永远传播下去。目前,我们已经撰写近三十篇文章,还打算找一些爱好者广泛征集,进而充实这本书。

张兆亮:现在我们安排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年轻人对村里的老人进行走访,深入挖掘姜子牙的故事。

主持人:可能现在村子里不会有过去人们围坐在一起听故事的情形了吧,所以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几位老师的考虑是对的,我们必要要以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将这些传说故事保护下来,进而传承下去。

我想这也是一个契机吧,结合着我们现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可以做很多事情。子牙村是姜子牙隐居避纣之地,在此居住和垂钓已得到很多史料的佐证,所以这一片区域的文化底蕴很深厚。如此宝贵的文化应该被弘扬,对于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咱们有什么保护计划吗?

张兆亮:这个保护计划,我们已经策划了两年。比如说对遗址的保护,由于这几百年来没有对这些东西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一直没有保护起来。在太公庙的西边被挖了一个大深坑,我们准备把坑填死,不然太公庙东边裸露的庙址地基有可能被破坏。再有,几百年来太公庙遗址周围没有人管理,有一些坟。我们准备将其挪走,进行迁坟。最后,用围墙把遗址保护起来,因为遗址是很宝贵的。文献方面,我们要把这些故事收集在一起,写成书以便于往下流传。最主要的,下一步我们准备修建一座姜子牙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就把姜子牙在子牙村居住的这段历史以及他后来轰轰烈烈的事迹,还有他的先进思想传播下去。

邢建保:明年我们准备申报国家级,这些都是必备的条件。

张兆亮:子牙村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这里有一个环保产业园。下一步,就是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一系列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