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节日蛙婆节介绍
蛙婆节一般指壮族蚂拐节。壮族蚂拐节,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北部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县境内。壮族人部把剞拥柞蚂拐。蚂拐节,又叫青蛙节、蛙婆节,也叫“蚂拐歌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壮族节日蛙婆节介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传说
传说青蛙是天帝派下凡间专事桑稼的农神,但一农夫不知其尊卑,错将夜间满野欢叫扰眠的青蛙全部毒死,造成当年天地大旱,颗粒无收,无以聊生。然而,酿成大祸后村民却始终不知个中原因为何。后来,天帝道明原由,令下民将死去的青蛙一一找回,日夜祭拜,并以最隆重的仪式逐个埋葬,以赎过罪,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沿袭,因此成节事,即今“蛙婆节”。
近况
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的影响,“蛙婆节”举办日程已由传统的正月始终,往往缩为数天半月。为使泰国朋友能完整地感受壮族“蛙婆节”的全过程,经各方协商后,此次长乐镇板登村群众将“蛙婆节”活动全程四个环节浓缩于一天内完成。尽管如此,远近闻讯前往的群众,或步行或包客车或自驾摩托,也把整个寨子塞得水泄不通。泰国朋友观摩东兰长乐板登村“蛙婆节”盛况后,大赞其“历史悠远,民风淳朴,民族和睦,民情友善,内容形式奇特,极具旅游合作前景”,并表示下次将带更多专家前来考察研究。
近几年,海外学者纷纷慕名前来考察东兰壮族传统“蛙婆节”,先后有日本立教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法国科学院、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华南和印度支那半岛人类研究中心、泰国番诺拉玛有限公司、太平洋国际交流有限公司等民族历史文化考察团,还有香港、台湾学者来考察。今年元旦期间,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缤纷中国节”栏目也到该县长江乡兰阳村拍摄“蛙婆节”,拟制成专辑向国际媒体推介。
各地习俗
每年正月初一起,村民们便敲锣打鼓遍野寻蛙。一旦找见,人们立即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田间歌声四起,村寨锣鼓喧天,户户鞭炮齐鸣。这就是“蛙婆节”的第一阶段“寻蛙婆”。蛙婆找见后,便拿到寨中专门的祭蛙亭,经颂蛙师一番祷颂后,将青蛙装入金黄色的竹筒灵棺内,再由两个人抬着“蛙婆棺”在寨内挨家挨户临门祝贺赐福,当几位诵师代蛙婆念完祝语后,主人家立即热情虔诚地将糯米、钱币、糍粑、红蛋等奉给蛙婆,以示感谢。晚上,将蛙婆重置于祭蛙亭,全寨男女老少尽聚于此“守灵”,烧拜尽孝许愿祷告。这是第二阶段“祭蛙婆”。月末未至,祭蛙时间较长,寨中老幼日夜聚集于此掌灯结彩,敲打铜鼓,对唱山歌。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唱蛙婆”。及至月末,人们选好宝地,择准良辰,由蛙师按常规举行仪式后,在蛙师、长老的引领下,全寨老少高举画有五谷六畜、虫鱼鸟兽的幡旗,敲锣打鼓,劲吹唢呐,高号牛角,浩浩荡荡地为蛙婆送葬。这是“蛙婆节”最后阶段“葬蛙婆”。葬蛙之日,方圆域地十里八乡男女老少知讯尽来,田间地头,满山遍野,人山人海,极其热闹。至夜,葬蛙之处篝火熊熊,铜鼓声声,山歌对对,亦歌亦舞,通宵达旦,好一个壮家人的“狂欢夜”。
壮族节日饮食礼仪研究:
五色糯米饭
每逢农历三月三,壮族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寄托着人们五谷丰登的祝愿。五色糯米饭是由五种天然的植物色素——枫叶、黄姜、紫饭叶、红蓝草等植物的汁液做成黑、红、黄、白、紫5种颜色的糯米饭,五彩缤纷,看到都直流口水。
艾叶糍粑
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艾叶糍粑口感柔软、爽滑,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艾叶糍粑也有清凉香甜,味道鲜美,有消除腻意,增进食欲的作用,同时艾叶具有保健作用。
粽子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也是用来祭祀拜祖的食品。龙州金龙镇人爱吃形状似牛角的角粽。
发糕
发糕是广西人拜祖祭祀必不可少的的特色食品,莲花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黄色发糕是最传统地道的做法,一般是用红糖做的,寓意“发达、高升”。
尝完河池的'美食,快来快来。
罗城菜包
菜包用牛皮菜做皮,用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咸鱼、虾仁、葱花、老蒜等做馅,菜叶包好馅后放在锑锅和猪筒骨一起焖熟即成,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最为正宗。据传菜包是六十年代困难时期艰苦条件下的产物,当时是用野菜包制而成。
宜州豆腐瑶
一只大品碗装的“糊糊”,淡黄色的糊里,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一串串“恋枝不舍的桂花”。这碗“糊糊”,壮家人叫它“豆腐瑶”。由于汉、壮语言的语序有别,城里人称为“瑶豆腐”,即是“瑶家人的豆腐”。
南丹糖糕粑
取色质上好的糯米粉碎成面粉,把切成细沫的红糖拍和破的生姜放进内含新鲜猪油的开水中。然后待姜糖水冷却到不烫手的温度,开始和面。最后把揉好的生食放进四周和底部铺满芭蕉叶的蒸笼里,用芭蕉叶严严实实地包裹好,这样糖糕粑就算全部做成。
东兰黑粽子
“隆林黑粽子”一直以味香、细嫩可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驰名区内外。
壮族过年小知识:
壮年“壮年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
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
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
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春节即告结束。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
【壮族节日蛙婆节介绍】相关文章:
壮族传统节日花婆节01-19
壮族节日陀螺节01-24
壮族节日牛魂节05-31
壮族传统节日“吃立节”01-04
壮族的传统节日01-07
壮族节日牛王诞02-05
壮族都有什么节日05-08
壮族传统节日之陀螺节习俗01-31
壮族传统节日吃立节习俗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