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简朴得体的道教服饰,几千年来传承着华夏衣冠威仪!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虚白之室,可以居住。华骨之庭,可以步武。岂无青紫,宠为辱主。

岂无狐貉,骄为祸府。重此如师,畏彼如虎。旌阳之孙,无忝于祖。袍服原来不计春,宽袖广大裹乾坤,红尘半点何尝染,暑寒亦是也难侵。

道教徒所穿的道袍,常见几种样式

道袍是明代士人主要的便装款式,是指交领、大袖、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

《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服饰部分》:布袍乃儒家常服,迩年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紬绢色衣,谓之薄华丽。而恶少且从典肆中,觅旧段旧服,翻改新制,与豪华公子列坐,亦一奇也。春元必穿大红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浅红道袍。上海生员,冬必服绒道袍,暑必用騌巾绿伞。虽贫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麦,则羢衣巾盖,益加盛矣。余最贫,最上俭朴,年来亦强服色衣,乃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或羽衣。

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现在湖南平江的正一道士仍有穿无袖羽衣的,只是材质改用了丝绸。

南宋时陆修静规定道服有披、褐两种。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绣云霞花纹的短披风,已于元代之后消失),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1. 大褂

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原来多为广袖现在全真多为窄袖,正一仍然是广袖,皆为青蓝色,代表法天之意。

2. 得罗

青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授禄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是道教大部分门派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3. 卦衣

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卦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一般背后都绣有太极八卦图。

4. 法衣

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

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 花衣

又称“班衣”。亦属法衣的一种。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以上服装,均取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明代道袍和道士道袍主要区别是:前者色彩较为丰富,后者基本只用青灰色。大部分细节上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前者多搭配方巾等,后者则多用道冠和庄子巾,一字巾,雷巾、唐巾、逍遥巾等。

其实道士的道袍大家也是可以穿的, 首先我们要分清楚,道袍和法衣的区别。法衣俗人是不可以的穿的,相当于世俗的礼服,有宗教意义,有尊卑等级之别。道服则是道士之常服,俗人穿也不妨。汉族传统衣服皆右衽,道袍和俗装的差别极小,我不知道现在有几个道友能说出明朝时候的道士道袍和俗人衣服的区别?

《明史·舆服志》云:“道士,常服青。”《清规玄妙》云:“凡道教服色,惟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以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

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其中提到道士的常服有:袍、鹤氅、裘、袄、半臂、抱肚、汗衫、短衫等。

以下是明末容像和行乐图中的道袍款式。在明朝,道袍除了道士穿以外,也是士庶之人的常服。陆西星真人的传记说他晚年常穿道袍,就是这个款式的,而定陵也出土了道袍,足见道袍是明朝服饰的主要款式,上至天子,下至士庶都有穿的。只是道士所穿的道袍,有颜色的规定,而俗人的没有。

这个就是今天道士所穿长袍的来源。因为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考证,明制道袍有两片暗摆,但是如今全真道士所穿的袍子,其实是明制道袍的缩水版,而正一道士仍然遵循古制道袍没有改变,仍然沿袭两片暗摆。

这点汉服同袍绔,已经做了考证,明华堂也制作出了明制的道袍。如今我所看到,全真道友的道袍多是南岳阳裁缝所制的,自上而下,基本上是一样宽的,没有飘逸之感。

正一派的道友则自上而下袖宽大很有飘逸的感觉。北京有的地方的道袍,自肚脐以下,约靠下边越宽,穿起来,会有许多褶子,据说就是道袍暗摆的演变,今天道士所穿的道袍,领子和衣服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而古代道袍则允许有一些变化,那样衣服显得更有层次感。

《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服饰部分》:“布袍乃儒家常服,迩年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紬绢色衣,谓之薄华丽。而恶少且从典肆中,觅旧段旧服,翻改新制,与豪华公子列坐,亦一奇也。春元必穿大红履。儒童年少者,必穿浅红道袍。上海生员,冬必服绒道袍,暑必用騌巾绿伞。虽贫如思丹,亦不能免。更多收十斛麦,则羢衣巾盖,益加盛矣。余最贫,最上俭朴,年来亦强服色衣,乃知习俗移人,贤者不免。”

今天苏州地区的正一派道士还保留着明制道袍的形制,袖子略有弧度,白护领,这个苏州道士称之为老道袍,即是明制道袍,恐怕我们现在很多全真道友都不认识了,如果按照严格的规定,其实现在很多道袍都不如法,应当以明制为准。今天全真派的道袍只能称之为直裰或直身,有的道友可能要以今天之制为准,而质疑明朝之服制了。岂不可笑?

至于如今我们所穿道袍的三才领,或许是白色护领的演化和遗留。因为领子是比较容易破损的地方,古代棉布更是,所以古人在领子处都补上一块可以拆卸的护领,今全真派道士谓之三才领或三宝领,乃附会之言也,明制道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三才领。

又有道士认为未传度者不可着道袍,笔者认为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自宋朝开始,就有士大夫着道袍的风气,因为当时宋朝几个皇帝在宫闱之内,都穿道袍的,明朝亦是如此。

明朝道袍作为常服,上至天子,下及庶民,都可以穿,而不仅限于道士也,盖道袍不同于法服,属于道士之常服,保留古制,但无甚宗教意蕴。

至于今天有些道士穿的排扣的小褂,则是满清马褂之变异,非黄帝之服制,礼经不载,道经无有,不在道袍之列。

有些道士说俗人不可穿道袍,又哪里知道道袍服制之沿革?道袍和古代俗人衣服之区别?《道书援神契》明明说道袍是黄帝之衣冠,则为华夏之衣冠。只是有些时代,俗人为外族所变,不敢穿祖宗之衣冠,唯道士保存之。有的道士便认为道袍只有道士可以穿,不知道道袍为华夏之传统服饰,岂不可笑?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现在缺少华夏服饰的大环境。其二是有些道士不通儒家之经史。不明就里,不通载籍,执一隅之见,以盲导盲。言之则汲汲自尊,问之则莫能以对。误导世人,贻笑大方。嘻~何足道也!

道教徒所穿的鞋袜,常见几种样式

1. 圆口鞋

黑色,鞋口深,圆口,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 双脸鞋

黑色,圆口,鞋脸中间有两条突起的梁子,将鞋脸一分为二,故名。有的还在鞋帮部位饰以云头图案,显得超脱出俗。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道士鞋。

3. 十方鞋

鞋口圆,鞋帮为黑白相间的条形图案。还有一种,是在鞋帮上面相间开洞,适宜夏天穿用。

4. 麻鞋

古云“履”或“麻履”。是用麻绳编制的鞋,适宜夏天或下雨天气穿用。现在穿此鞋者较为少见。

以上几种鞋,在道教并无严格规定,现在道士,平时大部分都穿用社会上出售的布鞋。

高筒袜子:又称“高靿袜子”,俗称“白袜子”,白色,袜筒裹至膝下,用带子扎系,白色代表白云,象征遨游天界。

道教规定,进入殿堂必须穿上此袜,如果没有,也必须把裤脚扎住才行。

道靴:高功法师在举行大型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云鞋,大型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锦浅帮,绣制云纹,圆头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时所用。

另外,近年出现一种“筒子袜”,属于高筒袜子的一种变体,即把高筒袜子的袜脚部分去掉、只用其袜筒部分。外观上与高筒袜子差不多,尤为适合夏天穿用。

佩饰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种饰物用品

1. 念珠

道教用来计算念天尊圣号的计数器。

2. 道簪

俗称“簪子”。为古代道士盘别发髻之用,一般用黄杨木或玉石、金属制成,如今正一道士由于以不蓄发,所以用的比较少,仅在带道冠时象征性的插一根。

3. 帽正

多为玉制也有加厚帽布做帽正,方形,在帽前正中,除了作为装饰之外,还有检查道巾是否戴正的作用。

4. 慧剑

是道袍上的一种装饰。为两条剑形长带,缝于道袍的纽扣部位,唐末道人吕洞宾改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慎”,慧剑的寓意即在于此。

5. 佩剑

即道士佩带的宝剑,古人即有佩剑之风,《道书援神契》说“古之士大夫皆佩剑”,古代正一派多佩戴祖师剑,桃木剑和雌雄双剑。

现在道士佩剑者并不多见,除了偶尔看到云游道士有佩剑者以外,一般是悬挂在住室之内,为辟邪除魔之用。

6. 葫芦

八仙之中的铁拐李即带有葫芦,里面盛放仙丹。

道士佩带葫芦,一般盛放道教丹药和酒水,以为舍药疗疾之用,在云游道士中较为多见。

7. 鱼鼓

又作“渔鼓”。打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上薄皮,用手敲打。从前道士演唱道教神仙故事的曲子 (即“道情”),以此伴奏,现在道教中已经绝迹。

8. 单瓢

又称“缘瓢”,是用硬木刻制的瓢状器皿。为过去云游道士必备之物,在外面化缘盛放饭食之用,今日道士已不用此物。

9. 拂尘

乃为木制或金属做成的柄,柄端扎有棕丝或马尾,可作拂扫尘埃或驱除蚊蝇之用,道士手持拂尘,意在扫除心灵的污垢,清静身心。

10. 阴阳环

乃为连在一起的两个圆环,可以拿在手中来回转动,代表“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之意。一般为木制或玉制。

亦有三环相套者,称为“三才环”或“三环套月”。老年道士尤喜玩此,以为活动指腕之用。

11. 木鱼

木鱼实际上起源于道教,与印度佛教没有丝毫的关联,这是颇出人意料的,木鱼最初使用于道观,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此前,衢州或江表道观已使用石鱼来召集道徒和诵经。

但道观使用鱼形器物却渊源于汉晋,道观行用木鱼的风气与唐玄宗的喜好有关,其实,此时僧舍悬用木鱼最多也不过一百来年历史。

但奇怪的是,在释道相争甚烈的唐代,寺院仿用木鱼,却没有招致道士的攻击,以致于佛教徒将木鱼的发明系于佛的名下,如今木鱼是道佛都在用的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