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 正文

星座与神话

中国的天文学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亦由此而产生了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星座系统。早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四百年)或以前,由于制历和占星上的需要,石申夫、甘德及巫咸三家已分别制成了各自的星表,这三个星表再由三国时的陈卓(约公元230至公元320年)综合整理,成为一个有283星官、1464颗星的星表。

唐代学者王希明作《丹元子步天歌》,首创将全天分成三十一个天区,亦即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及「天市垣」。二十八宿十分类似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它们是黄道和白道附近的二十八个区域,为日月五星所经之处。

到了明代末期,徐光启在编纂《祟祯历书》时,根据西方星表,加入中国所缺的23个近南极星官。在这个基础上,清朝戴进贤及刘松龄编修的《仪象考成》,对恒星的位置及星官数目作了一次重新考订及增减,是现代绘制中国古星图的标准。

在这里,若星官名称为国名、地名或人名,皆采用汉语拼音翻译。

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星官命名的年代久远,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无论在生活习惯、用语、信仰及政府结构上亦起了不少变化,要把所有名称准确翻译十分困难。事实上,学术界对不少名称背后的意义仍未有一致的看法,以下的翻译只是众多可能解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