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张弼(1425——1487),初名张汝弼。后改名为张弼,字汝弼,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家居东海畔,“尝观于海而有得焉,因以东海自号”。张弼年幼聪颖,笃志好学,常常以古人的“奇节”、“伟行”激励自己。都劳堪曰:“张弼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奇节伟行”。由于张弼自小就设定了效仿先贤、报效国家的人生目标,这就决定了他一生要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仕之路,因而参加科举,以书取仕,自然成为张弼实现人生目标的必然选择。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为此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景泰至天顺年间(1450——1464)游国学、访名师、寻密友、钻研学问,努力提高自身的修为和学识。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张弼作为明中期吴门书派崛起之前一位颇有创意的狂草大家,一生没有专门的书法论著,其书法理念多散见于题跋的只言片语之中,但即使如此,我们结合其作品以及当时人的描述,依然可以窥视其颇具特色的书学思想,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书贵自得”的书学理念。这一观点贯穿于张弼书法的学习观,创作观,同时也体现在审美追求之中。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在张弼看来,学书如不能“自得”,那只能是依样葫芦的“奴书”。因此他反对生搬硬套的模仿,主张在学习古人书法时,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分析理解古人的书法作品,并要结合自己的性情进行有目的临习甚至再创造,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实这正是张弼“书贵自得”理念在学习中的反映。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张弼虽然擅长楷、行、隶、草等多种书体,但对草书却情有独钟。现流传下来张弼的书法中大多为草书作品就是证明,其中狂草代表了张弼书法的最高成就,究其原因就在于张弼认为草书最能抒发个人的情性,能将胸中所得倾泻无遗,可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通过书法作品,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张弼作书时,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豪情。同时张弼又能将草书的情与法结合得混融而无迹,这也使张弼盛年狂草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巅峰。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张弼对于书法创作样式的选择。张弼早期的书作以小幅作品为主,盛年以后则变为以长卷、立轴等大幅作品为主的样式。张弼也“自评其草书,以为大者胜小者”。这是因为小幅作品,不容易挥泻出张弼胸中的豪迈之气,而大幅的长卷、立轴可以给张弼以更为广阔的空间,更适合于表现其自我的情性。现留存下来张弼的书法作品中长卷、立轴代 表了张弼草书的最高水平。张弼在书法创作中对力求表达自我和如何表达自我的看重因此,就书法创作而言,其所强调 的正是“书贵自得”的观念。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张弼的行书如同其楷书一样流传甚少,我们从其仅存的几幅作品,和其杂体书中的行书中来分析,仍可一窥其貌。故宫博物院中现藏有一则张弼尺牍。从这幅行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看,其行书师承已明显突破元代书风的笼罩,转为师法宋人。其用笔沉着厚重,跌宕多变,转折起承,精到准确;结字紧凑,重心偏低,时有将字型压扁的现象。我们知道在张弼之前,有此风格特征的行书当以苏东坡为典型,结合张弼一生都十分崇敬苏轼,因此不难看出张弼行书受到苏轼影响的痕迹。

董其昌极为赞赏,后世颇有争议的一代书法大师

在董其昌看来,张弼是一位书风面貌多样,众体兼备的全能书家,其中对张弼的草书尤为赞许,并将其狂草与“吴门书派”的书家祝允明相比较,认为其狂草高于祝允明。这其中有其主观喜好的因素,也有其乡情的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