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资治通鉴》【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周威烈王)任命魏斯、赵籍、韩虔这三个晋国士大夫,成为魏赵韩的诸侯。

周威烈王承认了士大夫对晋国瓜分、取而代之的行为。这是周朝礼崩乐坏的代表事件,也是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平公时,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晋君的权力已基本被剥夺,国内政治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称为“六卿”。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兼并,进行激烈的斗争。后来赵氏把范氏、中行氏灭掉后,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公元前455年,晋国由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智伯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压力,也先后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联合韩、魏两家,组成联军攻赵。赵襄子退居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

公元前453年,韩﹑魏、赵联合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晋国国君成了一个傀儡。从此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

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为平民,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公元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从此,中国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道义为重、而以成败论英雄的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