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其起源已无法追溯。不过我们可以在古人的经典中,窥探其中的含义和奥妙。
《易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唯一。”
《周易·系辞》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五行大义》云:“夫五行者,本乎阴阳,散乎精象。周竟天地,布极幽明。”“万物各有其体质,圣人因形象分类,而制定其名,故曰:名以定体。”
也就是说,太极是宇宙没有分别的混沌状态,这个时候是万物一体的。把这个万物一体的宇宙做个二元分类,就是两仪,既阴、阳。盘古一斧子开天辟地的神话应该就是这里来的灵感。再把阴阳各自一分为二,就是四象,既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后面再分就是八卦了,这种分法可以一直分下去,比如周文王就分出了六十四卦。
五行是从四象中来的,太阳-火、少阳-木、太阴-水、少阴-金。这个时候发现,如果只有四相,这种分法要么阳多,要么阴多,阴阳均衡的中央没有归类,于是取中央为土,五行就产生了。
五行产生之后,再将万物根据不同的体质,归类到五行当中。才有了如今金之所以为金,木之所以为木的认识。
五行的归类在中国文化中应用非常之广,比如把气候变化配上五行就是二十四节气,把空间地理配上五行就是堪舆,把人伦配上五行就是仁义礼智信,把人体配上五行就是中医等等,基本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能看到五行的存在和应用。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对世间万物的分类,这种分类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思想,也包含了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这个我们下次再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