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9年10月,明崇祯己巳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亲率十万后金精锐借道蒙古,突破龙井关、大安口,由蓟门长驱北京城下。一路上,烧杀抢掠,所向披靡,连续攻破遵化、蓟州、永平、迁安等地。警报传来,京城震动,崇祯皇帝手忙脚乱,起用孙承宗,急召袁崇焕,第一次破天荒地号召全国兵马赴京“勤王”,一时间,各地迅速调拨军队,日夜兼程奔赴北京,先后有二十万人抵达。
【皇太极】
袁崇焕一直在极力巩固辽东边防,打造钢铁一般的宁锦防线,但是,他最担心就是明王朝与蒙古交界的蓟门一带,那里防守相当薄弱,一旦遭遇进攻,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一年的春天,袁崇焕数次提醒崇祯加强蓟防。他指出,辽东形势日益改善,即便后金进攻,也可保证无虞。蓟门和陵寝重地以及京师肩背相接,但是兵力薄弱,如果后金和蒙古达成协议,借道攻击蓟门,那就要出大事。怕什么来什么。语音未落,蓟门已破。袁崇焕只有赶紧召集辽东全部军队,向西紧急救援京师。
袁崇焕不愧名将,亲统马步二万,戴星冒雪,直奔蓟州,一路在抚平、永平、丰润、玉田分兵把守。十一月十日,辽东将士终于赶到了蓟州,马不停蹄人未歇,便杀向金军,在马伸桥首战告捷,士气为之大振。随后,袁崇焕详细分析敌我形势,决心背靠北京,抗拒后金大军。皇太极看见袁崇焕不好对付,虚晃一枪,派出一部兵力牵制袁崇焕,主力绕过蓟州,直逼京城。
等到袁崇焕发现后金主力动向时,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总算是赶在了后金兵之前到了京城,北京人心始定。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率部与后金兵鏖战于广渠门外,袁崇焕亲自上阵,浴血奋战,勇冠三军。他的部下周郁文生动描述了当时的惨状:一名后金兵抡大刀猛劈正在作战的袁崇焕,在旁边保护袁崇焕的材官袁升高慌忙用刀挡格。力道之大,两刀俱被砍断,袁崇焕躲过一劫。后金骑兵箭雨呼啸而至,袁崇焕和周郁文甲胄上插满了箭枝,幸好是重甲,没有穿透。就在此时,南面大军合围杀至,后金兵才逐渐后撤。这一仗整整打了六个小时,辽东健儿斩杀后金军数以千计。京城转危为安。
广渠门退敌后,后金再次从南海子方向发起进攻,袁崇焕调集五百火炮手袭击,迫使后金军再次撤退。此时,袁崇焕和满桂均竭力守护都城,各地援兵逐渐向京师集中。后金兵孤军深入,形势非常不利。关键时刻,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变故发生了,一直以来用生命浴血保卫京师的袁崇焕居然被崇祯皇帝逮捕下狱。
一位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生动记载了当时北京的混乱情形,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后金的杀戮和明军的抵抗,而是北京城中的流言。老百姓纷纷传说,袁崇焕借援救北京为名,听任后金兵烧杀劫掠,不敢碰后金一个指头。城外有许多朝中亲贵的土地,这一次也都被后金军蹂躏殆尽,损失惨重的他们在流言上添油加醋,还有人到处张贴袁崇焕通敌的罪状,希望朝廷能够将其正法。民间传说:“投了袁崇焕,达子跑一半。”还有人说,袁崇焕恐吓百官,声称“鞑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基矣,当场把户部尚书毕自严吓得嘴都合不拢。举朝震惊,怀疑袁崇焕有二心。”总之,整个北京,无论是朝廷上下,还是京城内外,没有不骂袁崇焕的,没有不恨袁崇焕的。时人张岱在书中收录了一首民谣,老百姓都说“毛公死,世所冤,袁公死,人不怜。”最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流言,为什么没有人肯定袁崇焕守辽东和救京师的功劳。就崇祯皇帝来说,他对袁崇焕的不信任从平台召对提出五年平辽方略之后就已经出现了,加上袁崇焕亲口许诺五年平辽,结果一年多的时间,不但没有削弱后金的实力,反而使其以空前规模的兵力杀到了北京城下,跳到了崇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这反差未免太大,使崇祯痛恨袁崇焕欺骗自己,还有袁崇焕擅杀毛文龙,自毁长城,更是让崇祯觉得自己错信袁崇焕,丢人丢大了,势必要杀袁崇焕以泄愤。
北京城中的百姓呢,他们不了解袁崇焕做了什么,他们只在乎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他们听到的是后金奸细散播的谣言,他们听到的是阉党余孽对袁崇焕的放肆攻击,他们看到的,是北京陷入兵灾,是个人财产损失,是个人生命的被威胁,是亲戚朋友被杀、被劫掠的惨状,他们把所有的一切,都算在了袁崇焕的头上。袁崇焕被凌迟的时候,老百姓挣食其肉,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