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瓷器,但受工艺技术局限,胎釉含铁量较高,主要以青瓷为主。
白瓷起源于青瓷,当胎釉中的氧化铁含量降低到1%时,以氧化气氛就可烧制出白釉瓷器。
南北朝时北方学习了南方窑业技术,结合北方的优质瓷土资源,又借鉴了西方外来玻璃器、金属器,制瓷技术迅速发展。
目前一般认为最晚北齐时,河北、河南地区烧制出了白釉瓷,隋代时胎釉更细白光素,到唐代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隋唐之前人们日常使用的青瓷胎色灰暗、釉色苍翠,因此当胎釉细白、纯洁素雅的白瓷一经出现,就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从此以后,虽然优质青瓷仍受到上层社会喜爱,但白瓷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日用瓷器。唐代白釉梅瓶。
梅瓶圆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
胎质细腻,胎色洁白,釉面光洁,无任何杂质,
釉层透明度较高,玻璃质感较强,布满均匀细碎的开片纹。
唐代白瓷除不断改善胎釉配方降低含铁量外,还推广了匣钵技术,使白瓷在烧造过程中免受污染,烧成后的胎质更细腻,釉质洁白莹亮,质量比北朝白瓷有明显提高。唐代白釉罐。
罐翻口,圆唇,颈极短,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平底。
胎色洁白,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开细碎纹片。
唐代白釉渣斗。
渣斗上半部呈碗形,短颈,扁圆腹,饼形实足。
内外施白釉,外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堪称唐代白瓷中的精品。
唐代白釉带盖盘口唾壶。
唾壶盘口外撇、束颈、溜肩、垂腹、饼形实足。附盖,盖面下凹,边缘微撇,盖中心置桃形钮。
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
北方白瓷还受釉陶技术影响,使用了化妆土技术,在素胎上加施白色化妆土,然后施釉烧造,也生产出白瓷,邢窑、临水窑、定窑等采用较多。
唐代白釉塑贴盘龙烛台。
烛台内外施白釉,圈足内无釉,釉面斑驳。圆筒形口下接小盘,小承盘下接塑贴盘蟠龙柱,柱下接大承盘,大承盘下有外撇圈足。
柱身塑贴的两条盘龙,追逐争斗,形态威猛。
唐代白釉刻弦纹烛台。
烛台内外施白釉,圈足内无釉。圆筒形口,下接小承盘,小承盘下接弦纹柱,柱下接大承盘,大承盘下有外撇圈足。
唐代陶瓷进入大发展时期,不仅广泛用于各种生活用具,还受唐代上层金银器和外来器型影响,烧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精美器型。
唐代白釉双龙柄盘口瓶。
瓷质双龙柄瓶流行于唐代,器型盘口、束颈、丰肩、鼓腹,腹下收敛,近底处外撇,平底。口肩之间对称置龙形柄,龙首向下弯曲,嘴衔瓶口。
胎体洁白,内外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开有纹片。
唐代白釉高足杯。
杯敛口,圆腹,瘦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造型富有创新美感。
内外和足内均施白釉,足边无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佛教在唐代成为了中心宗教,连坚持儒学的士大夫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爱了佛学思想,佛教仪轨也更加规范和隆重,中国陶瓷烧造出了大量佛教法器。
军持是梵语音译,也称净瓶,原为僧侣饮水或净手用器,随佛教传入中国,唐代后成为了仪轨法器。
唐代白釉军持。
军持小口、细长颈,颈上部有相轮。丰肩,鼓腹,腹部一侧置盅状流。腹下收敛,外撇实足,外底略上凹。
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黄,釉面开有细碎纹片。
唐代瓷窑主要集中在都城和大城市周边,方便供应城市使用,因此出现了商品竞争,在一些瓷器上会刻写出窑场和生产商的广告,反映出唐代繁华的社会生活。
唐代白釉刻划朵花纹"丁道刚作瓶大好"铭花口执壶。
瓶内外施白釉,釉面开有细小纹片。
瓶造型新颖,口呈花朵形、束颈、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圈足微外撇。
右侧口、肩之间置人面曲柄,肩部刻弦纹和花瓣纹,腹部刻划朵花纹,并刻划"丁道刚作瓶大好",外底刻"记"字,传世至今愈显珍贵。
唐代北方烧白瓷窑口中,以邢窑为主要代表,烧造量最大,也就是南青北白中的北白。
邢窑始烧于隋代的邢窑,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当时属邢州而得名。
邢窑在唐代为繁荣期,所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被唐代文献誉为"类银类雪"。
唐代邢窑白釉花式碗。
碗胎色灰白,内外施白釉,足端无釉。
器型呈五瓣花式。敞口、深弧腹、圈足。内底刻划2道弦纹,外壁刻划5道弦纹。
唐代上层流行西亚风格的金银器,碗盘口沿多为花瓣形,邢窑白瓷在造型也进行了模仿。
此碗通体呈盛开的花形,形体美观大方,显得既实用又典雅,为唐代邢窑瓷器造型创新。
邢窑白瓷在当时已得到普遍推广,更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还曾远销海外,在中东、中亚、日本等地均出土过唐代邢窑白瓷。
唐代邢窑白釉璧形底碗。
碗釉质洁白莹润,唇口,壁斜出,与水平面呈约45°角,璧形底。
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外底中心有圆形凹进似璧而得名,当时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在国外遗址中也有出土。
唐代经济文化发达,制瓷业获得很大发展,邢窑在这一时期制瓷品种增多、器物造型更加新颖多样。
唐代邢窑白釉褐彩子母狮塑像。
母狮伏卧于台上,昂首双眼圆瞪,转头目视远方,双耳直立,张口露齿,长须卷发,一只幼狮伏于母狮双腿间。
母狮眼睛、腿部和幼狮眼睛等处均涂点褐彩。方形台周边施褐色釉,釉厚处呈黑色。
此件白釉子母狮塑像,设计精巧,姿态生动,浑厚古朴,堪称唐代瓷塑艺术的杰作。
唐代文献称邢窑白釉瓶为内丘瓶,但传世和出土的唐代邢窑白瓷以盘、碗最多,瓶类非常罕见。
唐代邢窑白釉刻弦纹瓶。
瓶撇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
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白釉,釉面洁净,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他饰。
此瓶形体端庄秀美,釉面洁白无瑕,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唐代后期,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的定窑开始烧造白瓷,在造型和釉色上模仿邢窑,器型以碗为主。
初期的定窑较为粗糙,为取得洁白效果,通常在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罩透明釉,烧成后白中泛灰。
唐代定窑白釉碗。
碗唇口、深弧腹、饼形实足,外底呈璧形底。
碗胎体洁白,内外施釉,釉面光亮无杂质,外底仅中心圆形凹进内有釉。
唐代定窑白釉花式碗。
碗胎体厚实,胎色灰白,里外满釉,器型呈5瓣花形,敞口,深弧腹,矮圈足,足端无釉。
唐代定窑白釉四足水丞。
水丞造型规整,直口、短颈、丰肩、直腹、腹下斜收、平底。
水丞腹部均匀分布4条仿皮条装饰,条带顶端对应的肩部各有一圆形饰物,模仿铆钉。条带下端接4只兽形足。
水丞内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色白中泛青。胎体较厚,露胎处呈灰白色。
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期盒面多以刻划花装饰,圈足逐渐增高且外撇。
唐代定窑白釉盒。
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向下收,平底,圈足。
合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为唐代定窑精品。
唐代河北与北方连为一体,定窑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生产了一些瓷质的仿游牧民族器具,公元9世纪的唐墓中多有出土,而后盛行于辽代。
唐代定窑白釉刻划绦带纹皮囊壶。
壶仿游牧民族皮质水囊器制作,小喇叭口,半环形提梁,上腹略窄,下腹略宽,平底。
壶口与腹衔接处有仿针脚纹装饰,壶身两侧为仿皮囊缝合的起线装饰,上腹两侧刻划绦带纹,其上戳印联珠纹。
胎质细白而坚致,通体施白釉,釉色匀净光润,白中略泛黄。
此壶系清宫旧藏,根据与考古出土品对照,确定为唐代河北曲阳定窑烧造。
唐代北方除邢窑、定窑主烧白瓷外,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等也兼烧白瓷,质量上虽稍逊一些,但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唐代巩县窑白釉带盖三足樽。
樽胎色洁白,内外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透明釉,釉面有土浸。
器型为桶形腹、平底上凹,承以3只兽蹄形足,附拱顶平沿圆盖,盖顶置花苞形钮。
白瓷出现于南北朝,经隋唐不断精进,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白瓷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白瓷将以更加白润的釉色和多样精美的纹饰,与天青色并列为中国名窑。
上一篇
童子命的定义
下一篇
男马跟什么生肖配对好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