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阳历生日,农历生日,2个生日,2个蛋糕,越多越好。
简单说,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
"阴历"是俗称,"农历"是1970年以后的正式名称。
发个大神的文章:十四. 天文历法 - 知乎 (zhihu.com),专业解释。
中国古代历法:
阴阳,中国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与理解。
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阳历,以太阳运行周期为基准;阴历,以月亮运行周期运行为基准。
我们现在使用的农历,实际上属于阴阳合历。
阴历部分用于计日,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农历,主要是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固也称为阴历。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102多部历法。一般改朝换代,历法就会跟着改变,有时候皇帝死了历法也会跟着改变,但这主要改变的是历法的名称,而内容并没有太大改变。历法(历书)在中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这就是"老皇历"一词的又来。
中国古代历法的建立,也是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逐渐修改、完善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技术革新的。而改朝换代、换皇帝的历法我们就省略了。
几千年来,历法的名称一直在改变,所有历法的正式名称没有一个含有"阴历"的,但是核心内容一直是 "阴历+24节气"的使用方式,阴历为主,24节气为辅。所以历法一直俗称为"阴历"。
公历(阳历)
年,历法年,从1月1号开始,到12月31号结束,是1年365天。但这并不是数学上的等分关系,这是因为我们只能用整数的天数表示1年的结果,所以才是1年365天,称为"历法年"。
年,回归年,天文学对于1年的定义不是从1月1号开始的,而是从春分点开始的,是以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为一年,称为"回归年",与"历法年"的名称相区别。
太阳东升西落
大地视角,连续两次,太阳从南向北通过春分点(天赤道)的时间间隔是1年。秋分太阳也通过天赤道,但是是从北向南的过程。参考:【三. 365天,高度的变化规律】
地球绕日公转
太空视角中,太阳和猎户座是一样的静止。但是由于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太阳影像的位置却一直在移动。三月份,太阳影像的位置位于天赤道。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影像的位置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时间间隔是1年。或者说是地球位置连续两次通过秋分点。参考:【五. 365天,时间的变化规律】
无论从大地视角、还是太空视角,回归年都是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为一年。
天文学中真实测量1年 (回归年) 的长度是365.2422天,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历法年,是1年365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春分时间点在历法年中日期的后移,每年后移0.2422天,4年后移了约1天,100年后移24.22天。今年3月21号是春分,而100年后会变成4月15号。为了使春分日期相对固定,消除这个移动,天文学设置了闰年。
闰年,为了使春分的日期相对固定,天文学使用闰年的方法来弥补时间差,每4年闰1天 (加一天)。这样春分的日期就相对固定了。这就为什么每隔4年,会多1天:2月29号。
但是随着天文计算精度的提高,每4年闰1天的方法粗糙了一些。高精度计算类似于对0.2422整数倍取整,闰年的基本规律是:每4年1闰,400年97闰,3200年(97*8-1)闰。体现在公历日历上就是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而每个整数百年不是闰年,例如公元1800年、1900年;而400年的整数倍还是闰年,例如公元2000年。
闰年使用后,春分日期就相对固定了,固定在每年的3月21号前后,而不会一直后移。同时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也就相对固定了,不会一直后移。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系统。
月份,30天,31天,28天
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出了太阳历,这是我们现在使用公历最早的源头。古埃及人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升起的第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这又称为"天狼星"年。按照这个起点,尼罗河会定期泛滥,古埃及是一个农业国家,尼罗河的泛滥决定了古埃及的农业生产,所以古埃及历法的制定根据尼罗河制定的。古埃及人规定1年365天,12个月,每个月30天,多出来5天是休假日。古埃及人也发现了回归年比365天长的规律,并规定每4年加一天。这已经和我们现在的历法差不多了。
古罗马最开始并没有使用阳历,使用的是类似太阴历历法,1年10个月,每个月30天或31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公元前46年,当时罗马帝国凯撒大帝(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决定制定新的历法。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最初的设计,一年为12个月;单月是大月,每月31天;双月是小月,每月30天。这样是1年366天比365天多一天,需要减去1天。因为当时的死刑犯都是定在二月处决,善良的人们希望流血的二月快点过去,所以凯撒大帝就选定从二月减去1天,二月就变成29天了。这种历法被称为"儒略历"。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于走上正轨。但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却把改历命令中的 "每隔三年设一闰年" 误解为 "每三年设一闰年"。这个错误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奥古斯都下令改正过来。
后来奥古斯都继承了王位,这可是一个小心眼儿的皇帝。他发现凯撒大帝是七月出生的,而七月是大月;自己是八月出生的,八月却是小月。为了表明自己与凯撒大帝的地位相同,他强制性地将八月也定为大月,并将十月与十二月也改成大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成小月。可这样一来,一年又变成366天了。奥古斯都从二月中再减去1天,变成28天。还规定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平年二月是28天,闰年二月是29天。
(实际情况是:公元前44年,凯撒大帝被刺身亡。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外孙,公元前44年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为养子。 公元前43年,恺撒被刺后,屋大维 登上政治舞台,与安东尼、雷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2年与安东尼在腓力比之战中打败共和派首领布鲁图和喀西。公元前36年,屋大维 剥夺雷必达的军权,后在阿克提姆海战打败安东尼,消灭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成为罗马内战的胜利者。公元前30年,屋大维 被确认为"终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获得"大元帅"(Imperator,又译"皇帝")称号;公元前28年被元老院赐封为"奥古斯都"(意为神圣伟大)。并改组罗马政府,给罗马世界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
为了纪念屋大维的这一功绩,罗马元老院通过决议,把儒略历的第八月改称为"Augustus",即奥古斯都月,因为他在这个月里曾取得过巨大的军事胜利。但这个月是小月,未免有点逊色,何况罗马人以单数为吉,而30天却是个双数,于是就从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奥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
此后人们认为儒略历是最准确的历法,于是人们把3月21日固定为春分日,却带来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觉,真正的春分不再与当时的日历一致,这个昼夜相等的日期越来越早,到16世纪末已提前到3月11日了。365.25天与365.2422天,相差11分14秒,这个差数虽然不大,但累积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16世纪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准确地计算出一回归年是365.2422天,每400年只有97个闰年,整百的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1582年,罗马教皇再次修正了儒略历置闰法则,经过修正的儒略历被称为格里历(格里高利历),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公历的最终版本。
确定月份大小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从古埃及到凯撒大帝,以及后来奥古斯都,直到1582年的置润法则确立。看似有趣的故事,其背后都是天文历法的精确计算。如果我们查看二十四节气(黄道十二宫)节点日期,他们都是每个月上旬和下旬固定的一些日子。公历是西方的日历系统,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历法方式,但是公历好似是为二十四节气量身定做一般。参考:【十二. 计算二十四节气】。
假设黄赤交角是23.5°
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的。黄道,地球绕日轨道在星空中的投影,在地球上看黄道是一个正圆,这是投影的结果。但是当我们简单计算春分点和秋分点的时差时,就会发现地球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椭圆。从春分到秋分,3月21号到9月23号是186天;从秋分到春分,9月23号到3月21号是179天,相差7天。春、秋分连线将黄道平分(几何学平分),但是他们的时间差并不是平分,而这7天的时间差都隐藏在了大小月里面。大小月的确定不是表面故事那么简单。
月亮,与月亮有关的历法:农历(阴历)
月亮,是星空中除了太阳最亮的天体,视觉直径和太阳视觉直径大小相当,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公转。月亮的发光是反射的太阳阳光。由于太阳、月亮、地球之间几何位置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月亮阴晴圆缺变化的时间规律,我们称为朔望月。朔为全黑,望为全白,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53059天。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月的时间是30天左右的原因。
但是公历 (阳历) 中的月份的定义只是使用了30天这个时间长度单位,而不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规律定义的。而农历 (阴历) 中的月份,则是以月相的变化规律为基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阴阳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白天太阳为阳,夜晚月亮为阴,所以以太阳计时的历法又称为"阳历",以月亮计时的历法又称为"阴历"。
观察朔望月的变化,初一到十五,天一黑我们就可以看见月亮,前半夜看月两;十五以后到三十,月亮出来时间越来越晚,后半夜,黎明看月亮。初一,月亮和太阳同时东升西落。十五,正南方扫过太阳是12:00点,扫过月亮是0:00点。我们可以记录下每一天正南方扫过月亮的时间。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朔--全黑,农历定为每月初一;望--全白,为阴历的十五或十六;并且农历利用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的方法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是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的历法。
19年7闰,农历每年也是12个月,1年=29.53059x12=354.36708天,比365天少好几天,所以农历使用闰"月"的方式弥补少了的天数,规律是19年7闰,19年时间中增加7个闰月,共12x19+7=235个月。
农历:29.53059x235=6939.68865 天
公历:365.2422x19=6939.6018 天
对比农历和公历,19年的天数差
日历,对比2016年和2035年2月日历。春节,立春、雨水、惊蛰。我可以看到农历,二十四节气,公历之间的关系。每一年立春、雨水、惊蛰的日期都是相对固定的。而农历和阳历重合要相差19年。
农业耕作,古人的农业耕作是根据二十节气制定的,这是因为农业耕作(植物的生长规律)是跟随春夏秋冬季节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根据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而变化的。这就是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古人在使用阴历的同时还必须要编制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耕作的原因。古埃及同样也是根据农业耕作制定的天文历法。公历(阳历)好似是为了二十四节气而量身定制的一样,这是因为,公历和二十四节气都是以太阳移动的时间规律为基础制定的天文历法。太阳,天空中最亮的天体,太阳系的核心。白天、黑夜是由太阳决定的,一年四季的变化也由太阳决定的。
农历的制定相对于公历,对天文历法计算的要求更高,他要同时考虑太阳的周期和月亮的周期;但是反过来讲,虽然公历只考虑太阳的周期,但是他更简单,更方便于记忆和使用。学习天文学,我们从最简单的开始,只学习公历就可以了,但是研究天文学,只有公历就不行了,月亮也是不可或缺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开始使用公历纪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公历和二十四节气是完全重合的,对于农业耕作的制定,公历是更简单的。但是我们同样保留了农历纪年,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农历中依然还有很多实用的天文现象。
"春节",中国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公历的4月5号前后,这个节日不使用"农历"日期,因为"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每年的2月4号前后,他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春节的日期在一月下旬到二月中旬变化,这是19年7闰的结果。对比二十四节气公历日期的相对固定,春节日期的变化是很大的。赏月,是月圆之夜,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这和公历日期是没有关系的。
。。。。。未完。。。。。
原文:十四. 天文历法 - 知乎 (zhi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