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

[关于失对的问题]

失对这一规则最早可在南朝四声八病一说中找到根据。南朝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已佚)。这符合当时汉语语音的实际情况,被普遍接受。《康熙字典》开篇还载有四声口诀:“平声平到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沈约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迭韵的特点,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所谓平头就是出句和对句开头声调相同,违背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平仄基本对立的规定,也就是失对。

唐诗中有人并不遵守这一规则。还有人把律诗首联平仄失替失对出律,美言以蔽之曰“江左体”。失对的五言例句如:

唐·储光羲《京日送别王四谊》诗:“落潮洗渔浦,倾荷枕驿楼”“潮”与“荷”俱是平声字,这是失对。

唐·王维《阙题》: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两联都失对。

唐·韦应物《简庐陟》:涧树含朝雨,山鸟弄余春。失对。

唐·韦应物《新秋夜寄诸弟》: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痾,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一二三联均失对。

唐·杜甫《忆弟》: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失对。

唐·刘禹锡《春有情篇》:雨频催发色,云轻不作阴。失对。

唐·刘禹锡《送河南皇甫少尹》:从此洛阳社,吟咏属书生。失对。

七言的如: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首联失对。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其五》:锦官城西生事微(失替),乌皮几在还思归(失对)。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三平尾)。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

唐·杜甫《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失对且三平尾)。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失替),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首联失对。

唐·王维《苑舍人能书梵字兼达梵音皆曲尽其妙戏为之赠》:名儒待诏满公车,才子为郎典石渠(失对)。莲花法藏心悬悟,贝叶经文手自书。 楚词共许胜扬马,梵字何人辨鲁鱼。故旧相望在三事,愿君莫厌承明庐(三平尾)。

唐·罗隐《渚宫秋(一作愁)思》: 楚城日暮烟霭深,楚人驻马还登临(失对且三平尾)。襄王台下水无赖,神女庙前云有心。千载是非难重问,一江风雨好闲吟。欲招屈宋当时魄,兰败荷枯不可寻。

唐·韩偓《残花》:余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失对且三平尾)。黄昏月下惆怅白,清明雨后寥梢红(失对、三平尾)。 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

对于这一现象,一些后世的评论家说这些是唐诗中的病句。有些人似乎觉得如此评论唐代诗圣诗仙诗豪等人的作品有些不妥,于是统统将失粘失对失替等诗篇说成是古风。如此他们就可以自圆其说了。其实有些诗明明是近体格律诗,只不过古人讲究格律而又不拘泥罢了 。

END

【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__【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

作者简介

俞思义,1933年生,在中学教学语文21年,在高等院校教学普通逻辑等21年。从南京晓庄学院退休。

我的昵称是集义所生。六岁时读私塾,先生为我起了“集生”为“字”。这个“字”源于《公孙丑章句上》,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所说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意思是,浩然之气必须积善,做任何事都要合乎义才能生成,而不只是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取得的。我用“集义所生”作为昵称,也是一种纪念吧。

【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_【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_

_【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_【学海泛舟】俞思义︱学习诗词偶得(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