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龙的后裔,古代文献记载,上古时代的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等都是龙的后代。《列子·黄帝》中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天中记》一书中载:伏羲人头蛇身。《玄中记》中说:伏羲龙身。蛇首麟身有圣德。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说:轩辕之国,人面蛇身。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帝尧……母庆都出洛渚,遇赤龙,感孕。
目前已经发掘出的殷墟甲骨文中,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这说明古人对龙的理解具有多样性。甘肃武山县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绘有人面蛇身纹和人面龙蛇纹,这些图案都是中国先民崇拜龙的最重要物证。商代铜器有《人面蛇身纹卣》。山东、四川等地的汉代石刻上都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形象。中国是龙的国度,南北朝沈约《竹书纪年》记载龙的氏族有: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飞龙氏……龙的苗裔遍于九州。
有关龙的图案多出土于中国北方,说明远古时期中国北方龙蛇遍地,气温较高。
到了清代,龙的形态经过数千年演变已各彩纷呈,千姿百态。现今我们看到的龙、角似鹿,头似驼(也有说似马),眼似鬼(也有说似虾),身似蛇,腹似蟹,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动态的龙其形态更是千变万化,粗略言之有:升龙、降龙、盘龙、卧龙、团龙、行龙、飞龙、云龙、僵龙、雨龙、急升龙、急降龙、水龙、困龙、坐龙、戏龙……
以上都是中国神话故事中龙的具体形态形象。
但是,《周易》经传中提到的龙,与以上这些活龙活现有形的龙是两个概念。《周易》经传中最少有30多次提到龙,这些龙有:潜龙、见(现)龙、飞龙、亢龙、战龙……在这里,龙代表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
《乾》卦为什么称乾呢?唐代易学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说:案:《说卦》载: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周易·乾卦》爻辞,把龙的生存哲学和伟大精神简练地归结为:潜、见、惕、跃、飞、亢、见,这样一个轮回,并以此指导中华民族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
《周易传文·文言》中对《乾》解读说: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什么是潜龙勿用呢?潜龙勿用中的勿,不是无、不是不,而是不轻易、不故意、不有意。
潜龙勿用,就是不要轻易显露,也不应该轻易显露,故意卖弄。潜龙勿用,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没有机会就自暴自弃放弃追求。恰恰相反,龙所隐藏的、固有的美德,是上智无言,不炫耀,不卖弄。这是天地之大德。这种大德并不因为世道的迁移而改变,不因为机遇未到而放弃。
龙潜时期,不是争名正名的阶段,面对种种不利条件而无怨愤无忧闷,不因为别人对你不重视不理解而烦恼。你坚韧不拔地做着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事情,勇往直前而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坚定而不动摇,这就是潜龙啊!
潜龙时期,是鱼龙混杂的阶段,龙与井底之蛙同处在一个层面,虽然你是非池中物的龙,但是你还不能飞跃,你只能像蛹一样潜藏在茧中孵化,等待破茧飞升。
在潜龙时期,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干,恰恰相反,而是要象《传文·文言·乾》中说的: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这样才能德博而化,为以后的见龙而作准备。这是《周易·系辞下》中所说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时期。
孔子在这《传文·文言·乾》中,已经告诉人们在龙潜时期应该干什么。龙潜时期大概相当于刘玄德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时期,这时需要聚之、问之,学之、辩之、行之,就像刘玄德到隆中找诸葛孔明商讨天下大事一样。
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应该是深通《周易》的,《三国演义》第21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曹操对龙有一段论述:刘备当时属于龙潜时期,万般无奈暂时寄人篱下依附曹操,这一天曹操主动找刘备饮酒。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这是曹操对龙的随时取用发表的一番言论,目的是借龙喻人来测度刘备的志向。如果不是刘备巧借闻雷来掩饰,曹操必杀刘备。
潜龙阶段过后,机会来到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见龙。见龙不是现龙,不是突然发力,雷鸣电闪,横空出世,而是龙的自然显现,就像草木一到春天就要萌发一样。《文言·乾》解读见龙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以上庸言、庸行中之庸,当平和讲,庸不是平庸、庸俗。《九家易》中解读庸字说:以阳居阴位,故曰谨也。庸,常也。谓言常以信,行常以谨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即便到了见龙的时候,你也应该不冒进、不轻信,慎重地保持中庸。中庸,就是平淡的心态,就是恰到好处地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以自己吃苦耐劳的美德无声地影响周围的人,见龙不是自我表现,而是努力工作,这才是龙的大德啊!
关于见龙,我们还应多说几句。在中国历史上,每到政局发生改朝换代的剧变时,很多人都想急于见龙。
例如:秦末的陈胜、吴广;隋末的李密、窦建德、杨玄感、宇文化及;近代清末的袁世凯;抗日战争时的汪精卫等,哪一位不是急于见龙,那怕当一个汉奸总统,当一天汉奸总统也好。这算不算见龙呢?当然不是。这些人既无龙德,更无龙行,其本质就不是正人君子。这类人中的成功者可以以西汉末年的王莽为代表。但王莽的下场又如何呢?历史又是怎么评价王莽呢?这些大家都知道的历史,在此不再多讲。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中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卷而怀之,就是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假装糊涂。
王莽
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的话言简意赅,作学问的人,就作学问研究,终生守好你的道。酝酿着动乱,社会矛盾尖锐的地方不要去,战乱而不安定的地方不要去。天下有道的和平年代,你可以出来干点事,天下动乱就隐居。在和平能干点事的年代,你贫困终生,是耻辱;在动乱的年代,你反而大富大贵了,更是耻辱。现今的阿富汗、伊拉克等地无论谁去都难以做出什么事?稳定团结的地方,你才能够做点事,否则就是不明智。
中国传统的文人比较清高,历来讲求:天下有道则显,无道则隐。天下无道,宁肯老死林泉,也不愿出来做官。例如:东汉初年的严子陵、晋代的陶渊明、清初的傅山等,不胜枚举。
如果让诸葛亮去给秦二世作丞相,诸葛亮不会去,他宁肯老死隆中。秦二世的丞相只能是赵高,最后的结局是国破家亡,君臣双双被杀。即是诸葛亮,出山见龙之后又遇到了阿斗,弄得进退两难。这说明,即便见龙之后还会遇到意料之外的事,不是仅凭智慧可以解决的。这时候,见龙之后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硬着头皮干下去,不再潜渊。或者像岳飞、文天祥一样殉主、殉国、殉难。二是像范蠡、张良、刘伯温一样急流勇退。这里面有很多深层的问题,不作深入探讨。
见龙以后的第三个阶段,是人生最艰苦的阶段,也是最容易犯错误的阶段。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一生的事业能达到见龙的为数不多。《文言·乾》解读说: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机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无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
《东坡易传》中针对九三曰:九三非龙德欤?曰:否。进乎龙矣。此上下之际、祸福之交、成败之决也。徒曰龙者,不足以尽之,故曰君子。夫初之可以能潜,二之所以能见,四之所以能跃,五之所以能飞,皆有待于三焉。甚矣!三之能处也!使三之不能处此,则乾丧其所以为乾矣。天下莫大之福、不测之祸,皆萃于我而求决焉。其济、不济,间不容发。是以终日乾乾,至于夕犹惕然,虽危而无咎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到了见龙后的第三个阶段,你的上面有领导,下面有你领导的群众,你不能对下骄傲自大,对上卖弄邀功。这个阶段需要的是诚恳、踏实、勤奋、自律、不为闲言碎语所蒙蔽。从《周易·象》来解读《乾·九三》所处的位置,九三是下卦的上爻,相当于中层领导,为基层的最高位置,类似于当今的市、县级最高领导。这是人生承上启下的阶段,有鲤鱼化龙的希望。这时需要的是稳健,以诚信服众,以忠诚见上,不越位、不骄下,时刻诚惶诚恐才能升华。这个阶段,龙以君子的姿态出现。如何解读君子,需要一篇大文章,在此我们只能说个大概,略述君子的由来。
君子,最早的定义是男人。例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意思是说,丈夫去服役到了远方,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意思是说,我的情人见到我脸上就满是兴奋喜悦。他用左手的笙簧向右示意,约我去老地方见面。《诗经·邶风·雄雉》载:百尔君子,不知德行。意思是说,你们这些男人啊!都是一样的德行。
在《诗》三百篇中,提到君子的一共有45篇:《君子阳阳》《君子于役》《樛木》(樛音居弯曲的树枝)《汝坟》《草虫》《殷其雷》《雄雉》《淇奥》《扬之水》《有杕之杜》《车邻》《小戎》《终南》《鳲鸠》(音尸鸠布谷鸟)《鹿鸣》《采薇》《出车》《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蓼萧》《湛露》《菁菁者莪》《庭燎》《斯干》《小弁》《巧言》《卷伯》《四月》《小明》《鼓钟》《瞻彼洛矣》《裳裳者华》《桑扈》《鸳鸯》《頍弁》《采薇》《角弓》《都人士》《隰桑》《瓠叶》《旱麓》《既醉》《泂酌》《卷阿》……以上45篇占《诗经》全部的几乎六分之一。这说明在孔子以前,君子这个词儿,人们经常使用。
但是,君子在《诗经》中的本义是男人。《诗经》305篇中惟有《采薇》《小弁》《小明》《瞻彼洛矣》《鸳鸯》《頍弁》《角弓》等不超过十篇中的君子,可以解读为掌权的贵族男子。
总之,早在孔子之前500年,人们传唱的《诗》歌中,君子的基本定义就定型了。确切地说,在孔子之前的所谓《诗经》,还只是散乱流行于民间的诗歌,孔子把这些诗歌收集、分类、删定后,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诗经》。《诗经》中的君子只是男人和掌权男人的代名词。并且,《诗经》中的男人不一定是好男人;掌权的也不一定是好男人。只能说这个时代是以男性掌权、男权社会为主体的时代。
以上《诗经》各篇中,最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卷阿》篇,《卷阿》篇是召公随从周平王到卷阿这个地方旅游后,写诗赞美周成王美政的篇章。但在该篇中被召公赞颂为君子的周平王,从字义上讲仍然是掌权的王、掌权的男人,并没有什么超凡脱俗之处。
真正把君子升华为理想中男子的是孔子(前551至479),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中,君子才真正大放异彩。我们在此不必通举《论语》中论述君子的全文,只需举例说明: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政。
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便表面庄重也难持久。最主要的是要讲忠信,不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有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为君子以忠信为原则亲密团结,但不勾结;小人以私利为目的相互勾结,而不团结;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心里装的是道德,小人心里装的是田产私利。君子遵纪守法,小人时刻想捞取实惠。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只知道义,小人只知道利。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意思是君子的处世原则有四条,行为态度谦恭端庄、对待上级谨慎负责、对待百姓多施恩惠、用到百姓的时候要合乎情理讲诚义。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你可以不重用君子,但不要陷害他。可以欺骗他、欺侮他,但不要蒙蔽他。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学习礼义典章自己约束自己,不会离经叛道,做出格的事。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我们读孔子的《论语》,满篇都是君子、小人。在《论语》中,孔子把一切美德美行都归结于君子,把一切违背君子德行的人统称之为小人。这种对君子的褒奖和赞美,我们在读孔子所作的《周易大传》中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可以这样说:在孔子眼中,君子就是国君之子,君主之子,是太子,是可以辅佐龙,甚至是 龙之所以成为龙应该倚重效法的理想中人。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这封家信的主旨,明志从俭而来,致远从静而来。如果世俗利禄的欲望过于强烈,就必然骄奢,当然不会宁静;就必然轻浮险躁,骚动不宁,也就谈不上做大学问、干大事业了。宋代诗人陆游读诸葛亮《诫子书》后有一句话:外物不移方是学。外物不移,就是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就是确乎其不可拔,这才是真学问、真正学到了家。
诸葛亮还有一封《诫外甥》的信,其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是诸葛亮自己对自己一生修身处事的总结,这封信中的主旨和《诫子书》一样,就是说你只要不断绝情欲,沉溺于权势利禄,就必然凡庸下流。以上这种不追求权势利禄的君子之行,也是所有宗教的宗旨。
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因为你是君子、是贤人,就必定会受到重用而建功立业呢?不一定,小人也可以爬到很高的位置,例如:秦二世身边的赵高、赵构身边的秦桧等。然而这些人无论位置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最终都是亢龙身上的虱子,其下场必定可悲。这种小人掌权的现象,孔子在《系辞下》中总结为: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鲜不及矣!就是很少有好结果。《周易》中说:三多凶,五多功。64卦中不仅是乾卦,其他63卦的三爻爻辞多是凶险。易学家崔憬解读说,三爻处下卦之极,居上卦之下,上承天子,若无含章之美德,则必致凶。
越过《乾·九三》,就跨入了人生的另一番境界,进入了《乾》卦的上卦。从卦象来说,《乾》卦的九四爻超越了下卦;从爻位来说,《乾》卦的九四爻进入的是上卦的最下位。并且这个位置是阳爻居于阴爻之位,就像硬让一名大男人委屈去当小媳妇。《乾》卦的九四爻就像一个人的事业又回到了新的起点,和《乾》卦在九二爻时一样。所以,《乾·九四》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文言·乾》解读说: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乾·九四》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其中之渊是地下,当然也包括水中,就像寒冬阳气潜藏于地下,没有上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上下是相对而言的,并非固定不变;进退也是相对而言,由《乾》卦九三下卦最上爻,却上升为《乾》卦九四上卦最下爻,这是进还是退呢?这是福还是祸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八章》中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时更需要通过学习来进德修业。
孔子在《传文·文言乾》中说: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这段话就非常明白的活话出九四之位的艰苦处境。这种处境就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日夜操劳,与诸葛亮作丞相时所处的位置一样。
或跃在渊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乾·九四》爻或者飞黄腾达,或者还会再次沉入渊中,一切从新开始。但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也许永远没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乾·九四》之位,相当于政治体制中的丞相之位,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很少有善始善终而的,秦始皇和秦二世执政20余年,10个丞相中有吕不韦、李斯、赵高三个丞相被杀,几乎占三分之一。又例如:唐王朝历经22帝计290年,任过宰相的约有380余人,免官流放共约95人,占做过宰相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还有更惨的,这就是被诛或下狱赐死。唐代宰相中被诛或下狱赐死的约77人,占作过宰相总人数的约五分之一。
唐代任过宰相的380余人中,被贬谪、被诛杀或下狱赐死的几乎占一半。这些人都是在九四爻上出事的。
《乾卦》初九的爻辞是龙,九二是龙,九三是君子,九四不言龙却有龙跃,九五才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周易》经传中最少有20多次提到大人,如《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否卦》六二爻辞:……小人吉,大人否,亨。《革卦》九五爻辞: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上》载: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何谓大人?多数人把大人解释为伏羲、文王这二位圣人,也就是《周易》中的太极和两仪。
宋代罗大经著的《鹤林玉露》中说:古今称大人,其义不一。《左氏传》载:子服昭子曰: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入之事’此以位言也,所谓王公大人是也。《孟子》曰:养其大者为大人。昌黎《王适墓志》曰:翁大人不疑。此以德望言也,所谓大人君子是也。若《易》之利见大人,则兼德位而言之。今人自称其父曰大人。然疏受对疏广曰:从大人议。则叔父亦可称大人。范滂将就诛,与母诀曰:大人割不忍之爱。则母亦可称大人。
《孟子·离娄》中说: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闲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这句话是说,适,是错误、过错的意思。闲,通间。只有大人才能纠正人的过错,指正政治的失误,还能及时谏诫使君主不出大错,使君主的心归于正。
如何确切地解读大人,《周易传文·文言·乾》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这段话就是在《周易·传文》中孔子对大人的解读。
这里需要弄清几个概念:天地之德,是什么?日月之明,是什么?四时之序,是什么?鬼神之吉凶,又是什么?怎么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
天地之德首先是:无言。不言德而有德,不言名而有名。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地之德就是乾坤之德,就是奉献,是生生不息,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孔子在《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国人历来敬天法地,尊奉天为老天爷,尊奉地为地母。古时敬奉天地神祗的对联是: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川。天地之德,就是无声无息地给所有的生命以光和热,给一切生命以生命。天地之德,就是无声无息地承载一切苦难,包容一切痛苦。
日月之明是什么?日月之明就是热烈、奔放、光明、生机、进取,就是生生不息,光明正大,而不是消极、冷淡、懈怠、黑暗、死绝。日月之明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生之,畜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孔子在《彖传》中说:大有,其德刚建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日月之明就是光明正大,永远进取,不做亏心事;日月之明就是对历史和现实、对身边的人和事、对某些事未来发展的洞察明辨和把握。
四时之序是什么?就是春、夏、秋、冬之序。就是生生不息之序;就是新的生命产生,老的生命死亡之序;就是大自然的演化之序;就是自然进化之序……这种生、旺、死、绝、绝之又生之序,是天地之序,自然演化之序。是无言的天地预先“安排确立”之序,不以人的意志而变移。人,只有依从天地之序,才能幸福着并痛苦着、快乐着并遗憾着的活在这个世界或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四时之序就是说话办事要懂得逻辑和步骤。
鬼神之吉凶是什么?鬼为阴,神为阳。鬼在暗处,神在明处。鬼在暗中为害,神在明处佑护。鬼鬼祟祟必受其害,光明正大必获其福,其中吉凶自明。《周易》经传中,吉、凶二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吉凶往来就是神出鬼没。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神鬼不离人之左右,即吉凶不离人之左右。人的语言和行为,不能没有是非观念,应该讲原则、崇尚真实。
至此,人怎么合德、合明、合序、合吉凶?我们就有了答案。不明白这个答案的是小人;明白这个答案的是人;能按这个答案去合天地的人就是大人。
大人一词,是《周易》的专指和发明。大人,就是伟大的人。大人,要高于伟大的人。飞龙在天”还没有达到大人的境界,还只是利见大人、接近大人。
所以,《史记·谥法解》中说: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绥柔士民曰德……谥法中的最高品位是神,神和人的结合就是大人。大同太,就是太上人。大人高于圣人、真人、太上真人、君子。
通过对大人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孔子作《周易大传》的基本理论观点来源于老子。孔子对大人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道德经》的解读。所以,孔子在《周易·系辞上》中发出如下的感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孔子最终的境界是圣人。
《乾卦》九五爻之后,爻位升到了最高,最高就好吗?不一定,就像珠穆朗玛峰,这里氧气稀薄,气候恶劣,不是凡人能够常住的地方。上九就成了亢龙有悔。
《文言·乾》解读《乾卦》上九爻辞说: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而动而有悔也。从以上《文言·乾》这段话可以看出,《乾卦》九四爻所在的位置是贤人之位。《乾》卦从初九的龙升华为君子,又从君子升华为贤人,从贤人升华为“飞龙,飞龙穷尽之时又变为亢龙。亢龙虽高,却处于虚脱之位,龙的变化实在是奥妙而神奇。
中国近代史上的林彪曾大吹特吹毛泽东,林彪最爱用的是:最、最、最……最高指示、红太阳。毛泽东主席听了很警惕地说道:捧我的人有二心。
在《周易》这本书中,惟有《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乾》《坤》两卦各多出一个爻辞。据刘大钧先生《周易概论》考证:中国解读《周易》在春秋以前没有用九、用六之说,为什么后来有了用九.用六?其中的原因自古就多种说法,综合诸说:所谓用九.用六是因为《乾》、《坤》两卦为64卦中之父母卦,是其他62卦的本源。《乾》卦用九.《坤》卦用六,九为老阳、六为老阴,阴阳老极就要互化互变。64卦384爻全部都是九.六来标示的,据说是古人为了占筮的需要而设定的。
孔子在《文言·乾》中解读《乾卦》用九说: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周易·象上》中说: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唐代易学家李鼎祚在《周易集解》中说:用九,六位皆九,故曰见群龙。纯阳则天德也。万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为首。先之者凶,随之者安,故曰无首吉。
《乾卦》用九的辞条:见群龙无首吉六个字,在古今研究《周易》的版本中有几种断句的方法。见群龙无首,吉是一种。唐以前较权威的断句为:见群龙,无首吉,我们从第二种。
邵雍
宋代易学家邵雍在他的诗集《伊川击壤集》中的《乾坤吟》这首诗中说:用九见群龙,首能出庶物。用六利永贞,因乾以为利。四象以九成,遂为三十六;四象以六成,遂成二十四。如何九与六,能尽人间事?
清代易学家刘仕伟在他的诗作《河图八卦吟四章·第三》中说:画得一阳继一阴,积之六九见天心;弥纶宇宙本无外,错综须当仔细寻。
以上两条引文都强调说明,《乾》《坤》卦为64卦的父母卦,是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