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易学发展简史

易学及其传承

有关《周易》的记录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近3000年,研究《周易》的不乏其人,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易学史。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周易》产生之源,旧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至为古远,先秦时代,《易》用多见于占筮,其说颇具“象数”、“义理”色彩。而《易》学流派的明确创立,并不断地发展演变,则是发端于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不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发令焚毁一切旧传经籍,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有幸的是,《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不属焚烧之列,遂独得完好保存。所以,西汉初年复兴经学,《周易》的传授较其它诸经最为无阙。而且,由于《易传》十篇的流传日益广泛,并为学者所高度重视,以至被合入“经”中传习,乃使历代对《周易》的研究,均以经传两者为主要对象。

从西汉到今天的两千多年之间,沿着历史时代的推进,《周易》学说的流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先秦易学、汉魏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明清《易》学,现当代《易》学。各个阶段的《易》学,又有不同的特色,出现不同的流派。下面,依照这几个阶段,分别简述各种主要《易》学派别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庶可略见两千余年《易》学“门庭”之大端。

先秦易学

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奠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两汉易学

有三种解易倾向:

一是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了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

二是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

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

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与郑玄儒家解易系统相对,《周易参同契》则代表道家黄老派解易系统,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理论和方法,将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对《易纬》天人感应说和阴阳灾变说加以扬弃,它是以易学指导其他学科的范例。早于《参同契》而于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则开创了易学与具体科学《医学》结合的先例,反映了易学对具体科学的推动、指导作用。

晋唐易学

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以王弼易学为代表,扫象言理,将易理玄学化,开《周易》义理派之先河。王弼作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在理论上对汉《易》象数派进行清算,使在两汉400年中不绝若线的义理《易》学得以复兴、壮大。隋唐时期,出现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总结前人和时人易学成果之巨著,虽然前者偏重魏晋义理;后者偏重汉代象数,但已呈现融合两派易学的倾向,代表儒家解易阵势。

宋代易学

宋时,《周易》被当作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而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依据。以程朱易学为代表,沿义理派发展,将易学伦理化,程颐以儒理解易,而力排老庄玄学。南宋朱熹作《周易本义》,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各家之所长,集理学之大成,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对儒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其后代官方哲学的代表。同时兴起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象数学派,将河图、洛书引入易学,使《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其末流同江湖术数混杂在一起。

《周易》学说发展到宋代,又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形成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

宋代《易》学,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图书之学

此派以道士陈抟开其端,相继传授给刘牧、邵雍等人,以《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等图为说,形成宋代特有的“先天象数学”,使《易》学研究别生一条途径。

(二)专阐儒理

北宋胡瑗、程颐等人,专以儒家伦理道德阐说《易》义,其说兼取《十翼》及王弼《易》学而广为发挥,自成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至南宋朱熹,全盘接受程颐的《易》学,又采纳陈抟、邵雍“图书”之学,全面推广阐扬,遂有“宋《易》”之名与“汉《易》”相对峙。

(三)以史证《易》

南宋李光、杨万里,虽不废胡瑗、程颐以儒理解《易》的旧风,但更注意援引历代史实,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义理相互应证,以揭明各卦、各爻的象征旨趣。这种方法,又自成一派,对后代《易》学也颇有影响。自此以后,《易》学派别的纷歧,日益繁多。

元明清易学

自元代至清代,《周易》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在汉,宋两大流派的基础上衍申开拓的。这一时代,统治者对臣民加紧思想控制,在独尊程朱理学的同时,大兴文字狱。明代钦定了宋学的统治地位,其易学以宋易为主流。明末清初王夫之掀起明清时期宋易义理研究的最后一次高潮。随着图书象数学被批判,宋易逐渐被以考据学、训诂学为特征的汉易所代替。清代汉易重视实据,考订文字,在对《周易》经传文字的注释、考据、辑录、校雠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对《周易》原理的探讨终未摆脱汉易窠臼,没有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学体系。

元代《易》学家,大都笃守程颐、朱熹的遗说,如吴澄《易纂言》、胡震《周易衍义》等皆是代表作。

近代以来,《周易》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被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现代易学,在义理、象数两方面都各有深入,呈现出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综合交叉研究的趋势。同时,不少现代自然科学家热心加入易学研究行列,力图将《周易》象数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势必将形成异军突起的科学易学派。

当代《周易》研究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它不断地向不同时代的人们发出不同的信息,启发和诱导人们去创造生活。美国国际易经研究会主席、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成中英教授1987年在山东济南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谈到《周易》研究的趋向时认为:“易经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是整个文化综合而成的结晶。占筮不能仅从浅层迷信方面去理解,卜筮现象背后有其一套合理的逻辑、理论,有其现代意义。易经、占筮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学,它着意的是由现在透视未来,从而参与未来,是预测和决策的统一,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要……在易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单向预测学说,到《易传》则发展为一种宇宙科学、智慧。易经成为一种创造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学说。它所追求的既是整体又是开放,又是运动的思想体系;既是发展又是最平稳的人类社会。《易经》具有历史性、现代性和未来性,有其世界性的意义。”

注:参考《大易论集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