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31窟概述
这是北魏-431窟的窟内景。莫高窟第 431 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第三层, 前室为宋修木构窟檐。主室前部为人字披顶,后部为平顶,有中心塔柱,中心塔柱上层东向面开一大龛,其余三面上下均开小龛。龛内塑像, 龛外左右塑胁侍菩萨。
主室顶部、四壁及中心塔柱上部均为西魏作品,下部多为初唐和宋代壁画。中心塔柱南侧为上下两层 龛,在上龛内塑结跏趺坐佛像一身,龛外两侧各塑一身胁侍菩萨。龛外东西两侧有壁画,过去多被学者们认为是“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近年来有学者考证认为其应为“乾基罗”和“茂持罗”,本文后面会提到)。
窟内景1右
431 窟是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可供佛教信徒右旋礼拜,塔前较大的空间是信佛者聚会的场所。
上图:壁面中间是千佛,位于千佛上方是一排天宫伎乐,窟顶前部是人字坡,窟顶后部是平綦。
画在人字坡下的天宫平台栏墙纹,呈棱形凹凸状。下面绘有千佛,呈现出“佛佛相次,光光相接”的壮观景象。绘制手法是:以红、青绿、黑、灰四色,横向连续反复涂饰,形成竖行斜向错格排列,犹如光影,使千佛的形象变化多样、附有节奏感。
窟内景2左
二、天宫伎乐
左边这位天宫伎乐在弹奏箜篌。
敦煌莫高窟431窟北魏壁画中的竖箜篌,近似弓形,七弦,弦距不等。伎乐天右手及臂挟持其器,左手弹奏。
天宫伎乐[临摹]
天宫伎乐局部:伎乐弹竖箜篌图(局部)注:竖箜篌亦称‘擘箜篌”、“胡箜篌”原非华夏之器,大约在东汉后期传入中土。《后汉书·五行志》:“灵堂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此服妖也”。 :“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一作二十三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它最初祖于亚述属西亚系乐器,最先传入西域,成为龟兹、疏勒、安国乐中的一员,并在那里得以发展光大。伴随着西域诸地同内陆文化、贸易交流日益增多,特别是魏晋至隋唐间佛教及其造像艺术的大量涌入,竖箜篌也受到了华夏民族的青睐,风靡华夏。
三、乘象入胎 /乾基罗图像
说法一:乘象入胎佛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出生之前,是住在天国兜率宫的一位善慧菩萨。他决定投生人间成佛度化众生,于是选择了仁慈的净饭王夫妇作为父母。净饭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已结婚多年,却一直膝下无子。一天,摩耶夫人在睡觉时,梦见一位菩萨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又从她的右肋进入了腹部。这时,周围大放光明,天女散花,醒来后,她就把这个奇特的梦讲给净饭王听,国王就请来相师,占卜说王后所怀的是位圣子。
说法二:乾基罗图像梦王图像位于中心塔柱南向上龛东侧[见下图],现存大象形象为白色,两象牙弧形上曲,象脖装饰二圆形项圈。大象整体作飞驰奔跑之状,象尾随奔跑之势呈卷曲摆动态。一天人作跪姿坐于象背上,一手捻花贴于胸前,另一手持披帛垂于身体下方。天人上身袒裸,仅着披帛,下着裙装;头顶盘发髻向前倾斜,后部披发随风而动。天人头部上方为二青龙,二龙擎持巨型幡盖, 急速向前,使得画面极具动态艺术美感。虽然整体画面并未具体表现渡江情形,但其以隐晦和象征的手法表现出天人乘白象横渡大江的场景。譬如,二龙擎持幡盖或代表江河之意,《管子.水地篇》卷 14 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 入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这里龙应该代表水, 故白象疾驰之状以及仙人随风向后摆动的飘发、披帛,则表现出渡于大江之上的情景。(摘录自:《莫高窟第431窟中的“乾基罗”和“茂持罗”——乾基罗、茂持罗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研究》,作者:马兆民)
乘象入胎/乾基罗图像
四、夜半逾城 /茂持罗图像
说法一:夜半逾城
释迦当太子时,决心出家,却受到父亲阻拦,于是夜半骑马悄悄出城,因城墙太高而无法逾越,此时西方飞来四个天人托起马蹄,送释迦顺利出城。
(此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还不确定。如果此图描绘的是“夜半逾城”,那么此图并未画出托举马蹄的天人,只以马蹄处的几瓣天花示意,这种写意性的画法,颇似“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风格。)
说法二:茂持罗图像
梦王图像位于中心塔柱南上部龛西侧[见下图],与乾基罗图像对称分布。白马三足驻地,一前足高高抬起;上身着绿色披帛、下着红色裙装的天人赤脚跨坐于马背上,天人头顶似有宝冠,头光上方为幡盖,天空有飞花。整体形象与《大方等陀罗尼经》 所言“大臣着净洁衣,单乘白马”的茂持罗形象极为吻合。与山西晋城青莲寺北齐十二梦王石刻碑中的茂持罗形象比较,后者马后相随一侍者持幡盖,第 431 窟中则是单乘白马独立出现。
(摘录自:《莫高窟第431窟中的“乾基罗”和“茂持罗”——乾基罗、茂持罗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图像的对比分析研究》,作者:马兆民)
夜半逾城 /茂持罗图像
夜半逾城[张大千临摹]图轴,绢本设色,74.8cm×54.2cm,四川博物院藏
五、平綦图案
平棊方井中心为莲花,边饰纹样包括:比较常规的有忍冬纹、云气纹、几何纹样,还有星云“十”字小花纹、长丝花草纹,更为新颖独特的纹样是——龙纹、凤纹、虎纹,这些神兽的形体虽屈服于窄长的条块中,仍显示出腾跃、展翅、奔袭的生动神态,设计得十分巧妙。
(此段文字参考自:关友惠《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
平綦1
平綦1龙凤虎纹特写
平綦1龙凤虎纹[线描]
在北魏第431窟平棋中,除了绘有龙纹边饰,还绘有凤鸟纹边饰(上图)。与变形龙纹一样,凤鸟纹也是变形纹样,其形象似孔雀,鸡头,高冠,上身卷曲,肚子上的花纹显著,展翅,尾平举,尾上雀眼历历在目,伸脚爪,侧身卧于边饰中,空白处有叶片衬托,形成一幅横条式的边饰图案。其构图设计巧妙,虽委曲于窄长的边条中,仍能显示出展翅飞翔的生动神态。
(此段文字参考自:王义芝 胡同庆《敦煌北朝艺术中形态各异的凤鸟纹饰(图)》)
平綦1凤鸟纹边饰
平綦1凤鸟纹边饰[线描](欧阳琳绘)
六、莲花摩尼宝纹
莲花中摩尼宝呈四棱晶体状,光芒四射,表现光芒的线纹已脱落,只存留光的椭圆形轮廓,两侧各有一荷叶形天莲花,摩尼宝向上又伸出一枝莲花,花叶如在水中荡漾,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纹样勾勒流畅,简洁明快,显示出绘者熟稔的造型能力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文字参考自:敦煌北凉、北魏壁画装饰图案,李敏,《敦煌研究》2008年第3期)
窟顶人字坡椽望装饰、平綦
窟顶人字坡图案[临摹]出自:《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97
七、供养天人
人字坡椽间各绘一胡跪式天人,手执莲枝供养,莲枝造型相同,莲枝细节相异。莲花花瓣尖长下垂,莲蓬突起,叶纹纤秀,是由内陆传入的新花形。
(文字参考自:李敏《敦煌北凉、北魏壁画装饰图案》)
椽上饰金釭纹,红椽、白地上绘黑与青绿色的莲枝,色彩清爽而华丽。
窟顶人字坡西坡-供养天人1
窟顶人字坡西坡-供养天人1特写:左数第2位
天人双手高擎花盘,跪于大朵莲花之下,虔诚供养,一心礼佛;天人姿态潇洒,莲枝随风飘荡。
佛经记载莲有四义,即“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喻佛之四德“恒常、快乐、自在、清净”,莲花,质品高洁、富有灵根,象征着佛果之美好。
窟顶人字坡西坡-供养天人1特写:左数第5位
注意上图左右两侧:这就是“金釭纹”——在土红色的椽身上所绘的“M”形图案,如商周木结构宫殿椽上的青铜金釭花纹,装饰趣味浓厚。
八、马夫与马图
431窟主室顶部、四壁及中心塔柱上部均为西魏作品,下部多为初唐和宋代壁画,如下面这幅图。
唐马天下震,骅骝长安肥——绘于莫高窟431窟西壁下层的马夫与马,为初唐时期作品,纵33厘米,横77厘米,此为供养人行列的一部分。
画面中疲乏困倦的马夫,着裤褶,穿马靴,手牵缰绳坐于荒漠的戈壁之中,低头抱膝打盹小憩,似已沉入梦乡。三匹健壮而驯顺的赭色骏马分立两侧,静立等候。画面构图均衡、人物与马相映成趣。
西壁南侧下部-马夫与马图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2.敦煌西魏》(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2.敦煌北朝艺术中形态各异的凤鸟纹饰(图),作者:王义芝 胡同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