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什么是“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阳货想会见孔子,孔子不去见他。于是,阳货想了一个办法,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根据当时礼尚往来的原则,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拜谢。孔子不想见这个人,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在路上遇上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有才能却怀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爱吗?” 孔子回:“不可以。”“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 “不可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 孔子应景式的说:“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选自《论语》) 阳货是孔子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和反对的“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作为仁者的孔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孔子,有原则又知权变的孔子,在跟这种小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中庸的超高的智慧。

元代胡炳文《四书通》中对这一段,解释得非常之细致:“此一事耳,而见圣人之一言一动皆时中之妙。阳货欲见孔子而遽(jù)见之,非中也;既有馈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时其亡则中小人之计,非中也;不幸遇诸途而又避之,则绝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辞易至于不逊,非中也;辞之逊而或有所诎(qū),非中也。圣人不徇物而亦不苟异,不绝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刚直不屈,此其所以为时中之妙也。”

《中庸》的显著特点在自诚明,而致中和,程子认为,凡事都有一个刚刚好的“和”在里头,这个“和”该如何找?唯有从修身上多下功夫,不轻易让良知被蒙蔽,经常省察克治,自我诚明,自然就能保持住良知的活泼泼,自然就能“肫肫(zhūn )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大慧生出,即自然能在事事中找到最佳的那个“和”。

《新唐书·卢承庆传》中讲了卢承庆的一个故事——

唐高宗时,承庆典选校百官,有一官督漕运,遭风失米,承庆考之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容色自若,无言而退。承庆重其雅量,改注曰:“非力所及,考中中。”既无喜容,亦无愧词。承庆嘉之,又改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一个人能做到宠辱不惊,品格修养不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核心原因是其“性分定”,是其有强大的良知自信,这份自信无论是“默而识之”,还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都是让人尊敬的。也唯有如此,方能做到夫子所言:“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化人,对蛮横无礼的人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君子即属于这一类。经常枕着刀枪,穿着盔甲席地睡觉,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性格强悍,勇武好斗的人即属于这一类。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算是真的“刚强”!信守中庸之道,独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黑暗时不改变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南方之强与_什么是“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