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鬼吹灯》中,胡八一等一行人每到需要辩方向时,胡八一就会拿出一个复合罗盘,在运用口诀,这里出现的罗盘就是在我们国家有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延申的产物。它不仅仅能够辨别方向,可以说它的每个圈层包含的是每一代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以说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们将来了解一下关于罗盘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罗盘,网络之盘,意思是网罗天文地理人文,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中看人事,观形察气,在用上特定的符号配合相应的数理,把风水的知识在盘上呈现出来。这样集科学于文化为一体的罗盘,堪称是中华民族独创性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将来认识认识传统罗盘它的传统文化底蕴。
罗盘的数理于意象其实是有深刻的关系,比如太极表示一年,两仪代表冬至、夏至。四象表示春夏秋冬,二十四山表示二十四节气等,这些都是罗盘的盘面上的信息。罗盘的种类也是很多,按圈层分有一层的,有五层、八层、九层等。按直径分有四寸盘、八寸盘、十二盘等。按生产地分有徽盘(徽州生产),建盘(福建漳州生产),粤盘(主要在广东与江西、湖南交界的小镇上生产)。按磁针的构造又能划分为水罗盘与旱罗盘等等。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很注意观察神态环境,任何事物都有预兆和表现形式,而“观察”这两个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易·系辞》中有写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也正因如此,先民最初判断方向并不是根据地磁,那时候也还没有指南针,而是依靠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地面上相应的现象,白天通过日影来分辨方向,晚上通过观察北极星来确定方向。
在《诗经·大雅·公刘》生动记载了有一个叫公刘的首领在山川平原考察了很长时间,通过观察方向、流泉、湿燥,感觉都满意了才让部族定居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有提到,公刘新迁之地,北边山坡,高平开阔,南边有泾水,是天然的农耕之地,周人在黄土高原上进行旱作耕种,慢慢的强大,以至于后来建立的周朝。
同样,先民通过观察进而发现了磁石与指南针。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发现了类似于指南针的司马。1978年,在安徽阜(fu,第四声)阳出土了汉文帝时期的太乙式盘,盘上显示有方位、季节、吉凶。还有壬盘、司南,但是普遍的学者对司南持质疑的态度,因为司南的制作方式太奇特,在当时的工艺来说很难制作,也没有挖掘出相关的实体。
对于指南针最早的指南这一功效的记载是在唐代诗人戴叔伦的《赠徐山人》的诗中记载“乱余山水半调残,江上逢君春正阑。针自指南天窅窅(yao,第三声),星犹拱北夜漫漫。”,此外,唐代晚年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zu,第三声)》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勇带磁针石”、“遇钵更投针”。
到了宋代,造船业发达,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多。宋代的指南针的运用方法,大致上有四种形式,一是将针搁在指甲上,二是把针搁在碗沿上,三是以针横贯灯心草浮在水面,四是以独股的茧丝用少许喇粘于针腰悬在无风的地方。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这四种试验,可将他们分别概括为水浮法、楼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其中水浮法指南针从宋代到明代航海中运用得最多。到后来,指南针得装置归纳起来就是水罗盘与旱罗盘这两种,而水罗盘因摇摆性,逐渐被淘汰。
宋代还有文献介绍了磁偏角以及看罗盘得方法。在1041年,宋代司天监杨惟德撰写的《茔(ying,第二声)原总录》记载了看指南针和磁偏角,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地磁偏角的人。宋代的风水师王伋(ji,第二声),撰有《阵法诗》,在诗歌中有有提到罗盘的之间在“虚危之间”,即相当于南偏东7.5度。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术士以磁石磨针,针指南而偏东,其中还体现了人工授磁的方法。还有大量的宋代文献标明了古人在这时候已经对磁偏角有了确切的认识。
到了元代,指南针已经成为海上指航的基本仪器,不论昼夜雨晴都用指南针导航,为此人们编制出一幅由罗盘导航下,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也叫做“针路”。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问,这里讲的是指南针,跟罗盘由什么关系呢?其实,指南针可以说是罗盘的一部分也就是最中间的那部分,罗盘上一圈一圈的内容,如果读者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我也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为大家一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