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磅打造的新一季《国家宝藏》又开播了,这档节目透过影像化展示,以音乐、舞蹈和故事等形式讲述一件件国宝的前世今生,用全新的角度解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
推荐松巴音乐曲库作品:
Where The Heart Is音频:00:00/03:54
音乐编号:ADD226-1
音乐描述:爱国的赞美诗合唱,与管弦乐队一起慢慢地营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景。
中国古乐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留存下许多珍贵的“国家宝藏”。这些古乐器穿越时空,跨越历史,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而精湛的乐器制作工艺,在它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感受和探索呢?
秦乐府钟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
秦乐府钟是秦代的青铜器,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的飤官遗址,钟上刻有“乐府”二字,证明了秦代已设有乐府机构。秦乐府钟采用嵌错结合工艺,花纹精美清晰,显示了秦代高超的青铜冶铸工艺水平。它还是一件珍贵的古乐器,内壁有四条调音带并有锉痕,说明秦人已经对钟进行过调音。1982年音乐家吕骥先生敲响了乐府钟两千年来的第一声,并鉴定它的音调为C调。秦乐府钟的音质清脆悦耳,音准度高。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关于秦乐府钟的故事,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1986年11月,秦乐府钟被盗流失境外,经历十余年的辗转,国宝才终于在1998年回到陕西故乡。历经沧桑的面孔诉说着曾经的过往,不变的是那穿越悠久历史的钟声依旧清脆动人。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馆
贾湖骨笛曾在《国家宝藏》节目中亮相,它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这是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距今7800-9000年。这些骨笛(30多支)是用鹤类的尺骨管制成,磨制精细,多为7孔。在骨器刚刚出土时,考古专家学者们并不能断定此为何物,经过中国著名古乐器专家萧兴华鉴定和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吹奏,以及此后的科学实验证明,骨笛确为乐器,以竖吹方式演奏,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乐曲,音色明亮、古朴、优美,有着原始风格的古乐之声,是后世竖笛或洞箫类乐器的祖型。
推荐松巴音乐曲库作品:
石莲漾月音频:00:00/04:08
音乐编号:SPM-CQ-002-22
音乐描述:箫/竹笛/竖琴/电子音效;乐曲以舒缓婉转的方式进入,箫以它独有圆润婉约的音色将乐曲诠释的惟妙惟肖,在加上竹笛的进入,两种音色虽然接近但却有微妙的不同之处。
有意思的是,在其中出土的一支骨笛,虽已折为三断,却并非入土后损坏,而是墓主人生前折断,由于不忍心弃之,还在两处折断的地方钻上小孔,以细线缀合。可见墓主人对其钟爱。
贾湖骨笛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贾湖先民在乐器制造和音阶选择上,已建立了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他们的音乐文化生活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丰富多彩。
石峁口簧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出土的口簧(又称:口弦琴),是目前已知世界范围内时间(龙山时代晚期)最早,数量最大的一次口簧发现,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口簧是一种长条薄片形骨器,出现于新时期时代末期,体积较小,可放于口中,演奏时借助口腔作为共鸣腔。它是人类最初的原始乐器。石峁口簧由牛肋骨磨制而成,长8至9厘米,由簧框、簧舌、穿孔、拉绳组成,簧框有绳子拉振形成的痕迹,表明这个乐器是通过绳子拉振实现簧舌振动发声。在先秦的文献中记载,口簧是兼用于宫廷和民间的乐器,承担着敬祀鬼神祖先、娱宾遣兴及爱情表达等功能。
唐代九霄环佩琴
©️中国国家博物馆
九霄环佩琴目前传世的仅有4张,由盛唐开元年间四川最负盛名的制琴世家雷氏制作。由于其音色温润,犹如天籁,历来被古琴家视为“仙品”。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九霄环佩琴为“伏羲式”古琴,形制古朴浑厚,以梧桐木为面,杉木为底,通体紫漆,琴背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其他几张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和何作如先生手上。关于九霄环佩琴,有一段小插曲,何作如先生在得到琴后,广邀古琴名家弹奏,然而大家都在试弹后认为它的音质不好,已不适合弹奏,只能作为文物收藏。后来,何作如先生找到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李祥霆教授,古琴在他的手中再现天籁之音。从此,李祥霆成为“九霄环佩”的唯一演奏者。只要他有需要,何作如就会免费为他提供使用。在2019年10月,《国家宝藏》节目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国宝音乐会》上,李祥霆就使用九霄环佩琴演奏了古琴曲《梅花三弄》和《流水》,博得满堂掌声。古人以高山流水古琴觅知音,今日,传承了千年的古琴依然清韵悠扬,以琴会友的佳话依然传颂不绝。
推荐松巴音乐曲库作品:
Oriental Pearl音频:00:00/01:45
音乐编号:AD2076-5
音乐描述:古琴深沉醇厚的音色营造出催眠的节拍,用阮构建出迷人的中国音乐印象。
广南羽人船纹铜鼓
©️云南省博物馆
铜鼓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器乐,最早由濮、越人创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初期,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广南羽人船纹铜鼓,整件铜鼓器身纹饰带有浓郁的云南地域文化特色,鼓高47厘米、鼓面直径68厘米、在鼓面饰有太阳纹,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太阳的崇拜。鼓胸装饰的船纹记录了一场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铜鼓造型端庄,铸造精细,纹饰华美,代表了石寨山型铜鼓的最高成就。广南是“铜鼓之乡”,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祭铜舞”、“跳铜鼓舞”的民间习俗,被誉为世界铜鼓文化演绎的“活化石”,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全套编钟共65件,每一件都能演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调式乐曲。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时期楚王为了祭奠曾侯乙送给曾国的礼物,它见证了两国之间友好的交往。
在早期的中华文明遗址中,就有笛哨和钟鼓为代表的古乐器;先秦至汉代,礼乐制度的建立开始出现了以编钟为代表的大型乐器;琴瑟为代表的弹弦乐器代表着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思想精神;随着多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各种外来的乐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乐器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些乐器文物珍品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变历程,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的存在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演绎着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艺术繁荣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