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北洋水师向日本秀出了“肌肉”,朝鲜壬午事变始末

百年前的北洋水师,留给国人是痛苦的记忆。但作为远东地区曾经举足轻重的海上劲旅,北洋水师在其短暂的生涯中,在维护国家权益上也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在1882年爆发的朝鲜壬午事变中,正是因为北洋水师的存在,才最终遏制了日本侵略朝鲜的企图。

一、历史背景

1863年,朝鲜国王哲忠驾崩,因其无后嗣继承王位,奉翼宗神贞王后赵氏之命,转由大院君嫡第二子李熙即位,庙号高宗。但此时高宗尚未成年,高宗生父、亲华派兴宣大院君李罡应作为摄政王代理朝政。

大院君李罡应

1873年,21岁的李熙开始亲政。由于李熙生性懦弱,王妃“开化派”闵氏趁机做大,很快扳倒了大院君李罡应,掌握大权,开始推行开放政策。

高宗李熙

此后,朝鲜宫廷中以大院君李罡应为一派、以闵氏为核心的“开化派”外戚政治集团为另一派的内斗愈演愈烈,斗争的焦点简单讲也就是四个字“开放与否”,大院君李罡正坚决反对开放,而闵妃坚决支持开放。

闵妃

闵妃在与大院君争斗中,与亲日“开化派”势力渐行渐远,逐渐偏向亲华。因为闵妃的开放政策,与当时清政府主张的“以夷制夷”有异曲同工之处。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显著增强

19世纪中叶,日本与中国、朝鲜一样,都遭受了西方列强入侵。为此,继中国1861年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之后,1868年日本也开始了“明治维新”。随着国力显著增强,日本的势力开始逐步向亚洲大陆拓展。1872年,日本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1874,侵犯中国台湾,但遭到失败。

1876年2月,日本借口“云扬”号军舰事件,派大臣黑田清隆和井上馨带领8艘军舰逼近朝鲜外海

1876年2月,日本借口“云扬”号军舰事件,派大臣黑田清隆和井上馨带领8艘军舰逼近朝鲜外海,在朝鲜半岛西海岸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朝日修好条约》,也就是《江华条约》,获得了很多不平等权利,朝鲜国门从此被打开。

今天的韩国江华岛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利用条约赋予的特权,一方面在政治、外交、军事上加紧对朝渗透,积极培植亲日实力;一方面大肆掠夺朝鲜粮食等廉价资源。由于日本商品享有免税特权,致使朝鲜赖以生存的必需品不断流出,加剧了人民贫困和国家财政困难。与此同时,闵妃外戚集团还谋划与日本建交,尤其开始招募日本军事顾问训练新式军队“别技军”,此举触动了朝鲜旧军人利益,朝日矛盾日益激化,为“壬午事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事变起因

1882春季,朝鲜发生大旱,国家财政十分困难,朝鲜军队连续13个月未得到军饷。在士兵们抗议下,当局决定先给武卫营、壮御营发放1个月的军饷。然而,闵妃堂兄、主管俸禄的兵曹判书闵谦镐,趁机指使其家仆在稻米中参杂砂石谋利,招致士兵极度不满,引发冲突,其家仆被当场殴毙。当局对此非但不进行安抚,反而抓了领头闹事的士兵金春永等四人,扬言要斩首。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对此十分愤怒。

1882年7月23日,也就是农历壬午年六月初九日,以金长孙、柳春万为首的上万名士兵及眷属迫于无奈在汉城哗变。

哗变士兵首先到闵谦镐家中说理,未见闵谦镐本人,却发现闵谦镐家中珍宝美食堆积如山,士兵们的情绪顿时失控,一把火烧了闵谦镐府邸。哗变士兵随后请求大院君“出山”,大院君明里呵斥哗变士兵,暗地里为哗变士兵出谋划策,最终使哗变演变成起义,大量汉城市民因对现实不满也纷纷加入。

壬午兵变

在大院君李罡正暗中怂恿下,起义士兵和市民在相继攻下武器库、捕盗厅、义禁府、京畿监营等要地后,8月24日攻入王宫昌德宫,李最应、金辅铉、闵昌植、闵谦镐等大量闵妃外戚集团高官被打死,闵妃仓皇外逃,其统治随之被推翻。此时高宗李熙只得急宣大院君李罡正入宫收拾乱局,得到起义士兵和市民推戴。李罡应重返政坛后,开始对闵妃外戚集团进行清算。

日本驻朝鲜公使花房义质

起义士兵和市民攻下王宫后,在大院君李罡正支持下,接着又攻占了附近的日本公使馆,“声言将尽屠倭人”,这一幕与后来中国的义和团何其相似。日本驻朝鲜公使花房义质眼见抵抗不住,带领使馆人员28人冲出一条血路逃窜,经仁川乘英国船逃回日本。

三、清日干预

在壬午兵变过程中,有13名日本人被愤怒的起义士兵和市民杀死,为日本谋划已久的武装干预朝鲜提供了口实。

日本铁胁巡洋舰“金刚”号

日本军舰“清辉”号

早在8月8日,日舰“金刚”号就驶抵仁川港。8月12日,“比睿”“天城”“磐城”“清辉”“日进”“孟春”“迅鲸”7艘军舰,满载日本公使花房义质率领的1500名海陆军士兵也到达朝鲜外海,花房义质率军队强行进入汉城,与朝鲜政府谈判。

山县有朋

日本陆军卿代理山县有朋率领新组编的混成旅团及“高砂丸”等4艘运兵船在福冈待命,准备在谈判破裂后入侵朝鲜。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战斗力最强的装甲舰“扶桑”号在家府港待命,随时准备作为日本海军第三梯队开赴朝鲜。

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清朝,附属国琉球刚刚稀里糊涂被日本吞并,对日本此次借“壬午事变”试图武装干预朝鲜非常警惕,加之被赶下台的闵妃外戚集团频频向清政府求援。7月29日,清政府命代理直隶总督张树声(此时李鸿章因丧母在家丁忧)酌情派水陆两军前往朝鲜处理此事件。

“超勇”“扬威”号型号相同

“威远”号

张树声接旨后,遂派统领北洋水师的丁汝昌、北洋水师营务处道员马建忠率领“超勇”“扬威”“威远”三舰前往朝鲜处理。三舰中的“超勇”“扬威”两舰是英国制造的当时最新式军舰,刚从英国接舰回国。

丁汝昌

8月10日,当丁、马率舰抵达朝鲜后,发现日舰“金刚”号已经到达两天,同时得知“比睿”等7艘日舰军舰运送1500名日军不日也将到达朝鲜,中国已经处于明显劣势,形势日益紧张。

由于当时中朝之间并未开通电报线路,丁汝昌只得乘“威远”号军舰匆匆回国,将这一紧急军情报告给清政府,请求增兵。

“镇东”号

自鸦片战争后,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中屡屡受挫的清政府,见昔日的“蕞尔小国”日本如此猖獗,十分恼火,反应迅速。8月20日,派广东海军提督吴长庆率领清军淮系六个营3000余人,乘坐“威远”“日新”“泰安”“镇东”“拱北”五艘军舰前往朝鲜仁川,后又增派南洋水师“登瀛洲”号参与运兵。

吴长庆

吴长庆率领3000名清军在朝鲜登陆后,最初驻扎在仁川西面的南阳湾。8月25日开至汉城外驻扎,丁汝昌则率领北洋水师百余人进驻城内。次日,吴长庆、丁汝昌联手设计,将大院君诱捕并押送天津。

对于诱捕大院君的过程,史料是这样记载的:8月26日,吴长庆、丁汝昌等人拜访大院君,并与其约好当天下午礼节性回访,对此大院君毫不怀疑。

在当天下午大院君到军营回访时,却被清军当场抓捕,并由丁汝昌率领数十名北洋水师官兵,当晚即乘“登瀛洲”号将其押回天津,后押往保定软禁。其后清军镇压了壬午兵变,将郑完邻等10名士兵斩首,大院君政权垮台,“壬午兵变”被镇压。9月8日,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握政权,从此由亲日彻底转向亲清。

看到这里,网友可能有所不解,李罡应是亲华派,这次借“壬午事变”斗败闵妃外戚集团重返政坛,按理说清政府应该感到满意,但清军为何要将李罡应逮捕押往天津呢?

朝法“丙寅洋扰”事件

朝美“辛未洋扰”事件

究其原因,还得从李罡应说起。李本人虽是亲华派,但同时也是个地地道道的顽固派,主张闭关锁国、反对开放,执政期间曾因闭关锁国政策,坚决拒绝通商,驱逐和屠杀外国传教士,引起了法国入侵朝鲜的“丙寅洋扰”事件和美国入侵的“辛未洋扰”事件,导致法国、美国派军舰威胁,这一点与清政府此时推行的“以夷制夷”方针格格不入,给清廷造成了不少麻烦。

“壬午事变”爆发后,西方列强群伺远东,朝鲜成为焦点,近邻日本急于借事变插手朝鲜事务,力争占据主动。但李本人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在“壬午事变”中鼓动起义士兵和市民杀死日本军事教官,攻击日本公使馆,给日本插手朝鲜事务提供了借口。重返政坛后,又积极清算闵妃外戚集团开放政策,如果就此下去,势必威胁日本、美国及诸多列强在朝利益,引发更大事端。清朝及时出兵,意在杜绝日本武装干预朝鲜,避免出现更大的国际纠纷。

与顽固不化的大院君李罡正相比,自称“开化自强”的闵妃外戚集团似乎更符合清政府的利益。闵妃外戚集团取代大院君李罡正掌权后,主张学习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建立了与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类似的“统理机务衙门”,出台了很多改革举措,聘请日本教官训练新式军队“别技军”就是其中之一,其目的试图讨好中国和日本,属于“墙头草”,并非真正的“亲日”,对此清政府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壬午兵变”最终以日本、朝鲜政府签订《济物浦条约》,朝鲜以向日本赔付55万日元,同意“日本公使馆,置兵员若干备警”等而平息。这一条约虽然至今说法评价不一,但制止了日本的侵朝企图,朝鲜的天平也倒向了清政府。

四、实力较量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永远是以实力做后盾的。在“壬午事变”中,清朝与日本几乎是同时出兵,经过长达40多天紧张较量,清军士气高昂,丝毫不落下风,日军是始终不敢进击。究其原因,清政府筹划周密、决心坚定、决策迅速、派兵及时、将士用命是其一。除此之外,正处于洋务运动中清军武器装备也不落下风,尤其是北洋水师“超勇”“扬威”两艘新式巡洋舰。

在“壬午事变”中,清军士气高昂

训练中的清军士兵

各式洋炮开始大量装备清军

清日海陆军近代化几乎是同步开展,清朝陆军由于受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运动的刺激,建设步伐较快。但海军建设两国各有所长,尤其在造船规划、军舰购置、舰队建设等方面,作为海洋国家的日本并不落后。

阿斯本

清政府在经历了“阿斯本舰队”受骗上当、购置“蚊子船”决策失误后,针对国内造船业发展缓慢,东邻日本开始崛起之后,开始重视购置铁甲军舰,而“超勇”“扬威”二舰正是清政府从英国购置的首批先进军舰。

这是一幅很难得的“超勇”级建造图片,舰首水线下方装有锋利撞角

据史料记载,“超勇”“扬威”是同型舰,因舰首水线下方装有锋利撞角,两舰也称“超勇”级撞击巡洋舰或防护巡洋舰,均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著名设计师伦道尔设计。

“超勇”号回国途中

“超勇”级舰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排水量1350吨,乘员 137人。1880年开工建造,1881年7月完工,1881年8月9日启程回国,同年11月22日驶返大沽口。两舰造价64万两白银,约合当时9万英镑。在当时世界海军同类军舰中,“超勇”级的性能是比较超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结构先进。“超勇”级船身全部采用钢材制造,整体结构低矮,上层建筑集中于舰体中部,主要舰炮均位于专门炮房内,便于保养维护,乍一看与今天的隐形舰艇颇为相似,除当时日本海军有一艘跟风购买的“紫竹”号外,几乎没见到其他国家有此种类型的军舰。

外观光洁,造型低矮,恰似当代“隐形舰艇”

“超勇”级还是世界上第一型主要动力为大功率发动机、完全摆脱风帆的军用舰艇,用今天的话说,是近代巡洋舰的“概念舰”,即便是当时海上霸主的英国海军当时也尚未装备同类舰艇。

大清国海关税务司赫德

曾向清政府大力推荐“超勇“级的大清国海关税务司赫德,曾对该舰评价道:“这种军舰将被证明比其他各种巡洋舰优越,对中国已经购买的蚊子船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是动力强劲。“超勇”级动力系统为2座霍索恩莱斯利公司生产的三气缸往复式蒸汽主机,6座圆式燃煤锅炉,这套机组自然通风时功率为1912马力,航速14.3节;战时采取先进的强压通风时,功率可达2887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6.5节,当时很少有舰艇能达到这样的指标。

建造中的“超勇”号舰尾,两个大型螺旋桨清晰可见

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堆还肩负保护主机舱的职责。反观日本海军,派出了8艘军舰,但均为旧式机帆并举的战舰,蒸汽机功率很小,航行仍需要依靠帆具,性能落后于“超勇”级。

三是火力齐备。“超勇”级舰载武器称得上炮种齐全、大小口径兼备,计有阿姆斯特朗254毫米26倍口径舰炮两门,每门炮重25吨,分别位于舰首舰尾专门炮房内,均可绕枢轴旋转,向前方和舷侧目标射击,其威力足以穿透1882年日本装备的任何一艘战舰装甲。

前后254毫米主炮均内置炮房

“超勇”号侧面简洁,主要舰炮均为内置,这在当时比较少见

“超勇”号前后炮房,结构很精巧

除此之外,还有阿姆斯特朗120毫米舰炮4门,阿姆斯特朗104毫米舰炮2门,3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炮4门,11毫米十联装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上还有舰载杆雷艇2艘。

四是官兵优良。当“超勇”级建造即将完成时,清政府接舰准备也着手实施。1880年10月7日,李鸿章奏请清廷,从原为购买练船而训练的练勇中挑选出4名官弁、306名水勇,交由丁汝昌、洋员葛雷森训练,组成赴英接舰部队。1880年12月27日,接舰部队乘招商局“海琛”号商船从上海出发赴英。到达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在地纽卡斯尔后,开始接受紧张而严格的培训。接舰部队官兵表现出的优良素质,给英国海军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赫德对此曾说“如果船的质量是好的,中国水手们可以把船开得同英国水手们一样的安全”。

日军主力战舰“比叡”号

在清军平定“壬午事变”的整个过程中,气势汹汹的日本陆海军,始终没敢向清军发射一枪一弹,一直在家府港待命的“亚洲最强大战舰”的“扶桑”号装甲舰也始终未敢露面。为平息国内舆论压力,日本海军称,“扶桑“号上的官兵染上了令人谈虎色变得“脚气病”。其实,当时的日本海军除“扶桑“号外,落后但火力不逊于”超勇“级的,还有铁胁巡洋舰“金刚”号和“比睿”号,但两舰虽也在朝鲜仁川,但迫于北洋水师的压力,最终不过是当了“看客”。说到底,武备滞后,迫使最初气焰嚣张的日本海军,最后无可奈何的偃旗息鼓。(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