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白居易的痴情绝恋

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因为有人爱你。被人思念也是一种痛苦,因为相爱却不能相守。在古代,爱情从来就不是能自主的,那时谈爱情自由简直是一种奢望。

皇亲国戚,世家大族要靠彼此间的联姻巩固地位;平民百姓家想通过婚姻攀附权贵,平步青云,即使不能也要看对方家境的穷富、彩礼的多寡。谁会在意婚姻中人的感受呢?能流传下来被后人传诵的爱情故事大多是悲剧。或是两情相悦却百般受阻、不能相守,或是相爱相守却又被棒打鸳鸯、生生拆散,亦或是琴瑟和谐却一人早亡、半生凄凉……幸福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不幸。

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_

有些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情感的潮水早已汹涌澎湃,不可遏止。

白居易的这首《逢旧》即是如此。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从表面看,这就是一首写老友重逢的感怀诗。诗人在感叹岁月催人老,旧愁未消又添新恨。诗中既没有久别重逢的忘情喜悦,互诉衷肠;也没有人世沧桑后的呼天抢地,悲痛欲绝。但谁又能想到在这看似平常的诗中竟蕴藏着一段三十多年的痴恋呢?

在被贬江州途中的这次相逢让白居易的思绪瞬间飞到三十三年前,停留在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地方-----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州符离镇)。

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_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白居易11岁,中原骚乱。

自幼聪慧绝人,刚生下六七个月的时候,便能默识“之”、“无”二字的白居易在新郑东郭宅老家已生活了十一年。

这十多年间国家并不太平,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军阀混战,朝廷平叛;战事不休,战火连绵……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在腐蚀和折磨着唐王朝。不过白居易的童年生活还算无忧无虑,平静安稳。他五六岁时,便学作诗,九岁时已谙识声韵,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才华。父亲白季庚常年在外做官,教育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母亲陈氏的身上。陈氏的婚姻是幸运的,因为她生养了有诗神、诗王和诗魔之称的大诗人白居易和善写传奇小说的白行简兄弟。陈氏的婚姻又是不幸的,一是老夫少妻,二是近亲结婚。

陈氏是白季庚的续弦妻子,两人结婚时,白季庚41岁,而陈氏只有15岁,两人相差26岁。这样的结合很难说他们有深厚的感情。关于陈氏和白季庚的近亲关系,史学家们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是“亲舅甥婚配”,白季庚是陈氏的舅舅;有人认为是“中表结亲”,两人是表兄妹。

不管哪种看法,两人有亲戚关系是无疑的。这种婚姻让陈氏感到尴尬和难堪。好在陈氏任劳任怨,孝顺公婆,对白季庚前妻所生的孩子视如己出,用心教诲,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和谐温暖。

白居易后来回忆说:“夫人(母亲)亲执诗书,昼夜教导。循循善诱,未尝以一篦一杖加之。十余年间,诸子皆以文学仕进,官至清近,实夫人慈训所致也”(《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_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

这期间父亲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抵抗叛军。白季庚“亲当矢石,昼夜攻拒”(《襄州别驾府君事状》),因浴血奋战守住徐州有功,被朝廷授予徐州别驾(州刺史的佐官)一职。建中三年,白居易的家乡新郑,还是没能躲过绵延不断的战火。在父亲的安排下,白居易举家搬到父亲在徐州所管辖的符离埇口一带,寄家于此。白居易将在这里度过他人生中最甜美也最伤情的青少年时光。

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_

在安土重迁的古代社会,举家搬迁是一件迫不得已的痛苦的事情。车马颠簸,心神凄恻。

当辚辚的马车在熟悉的道路上碾出第一道离别的车辙时,当故乡的老树在眼中渐行渐远渐无影时,当拥有的一切只能成为记忆而再难相见时……少年白居易的心中一定会波澜起伏,黯然神伤。

这次搬家及以后的江南漂泊,让白居易深刻的体会到“辞根散作九秋蓬”的苦楚。他们住在符离镇毓村的东林草堂。符离在父亲的辖区内,家人团聚,往来方便。

父亲在徐州为官多年,人脉广,声誉好,再加上白家“世敦儒业”(世世代代都是以儒学为业),白家人虽官位不高,但也是书香门第,家风甚好,他们和当地人和睦相处,很受尊敬。既来之则安之,白居易和家人在这个芳草萋萋、风景优美的小村庄住了下来。

白居易有机会聆听父亲的教诲,母亲对他的学业严加督促,他自己更是发奋苦读,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茧)。

_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

他还结识了被称为“符离五子”的刘翕习、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和贾沅犀。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讨论学问,游山玩水,白居易的生活还算惬意。让白居易更觉惬意的是他还结识了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她心灵手巧,乖巧伶俐。她还有一个充满灵气的动听的名字——湘灵。湘灵身世不详,翻遍新旧《唐书·白居易传》和《唐才子传》,也没有找到有关她的只言片语。白居易和湘灵的这段恋情好像从人间蒸发了,再也难觅踪影。我们只能根据白居易写的诗来推测出湘灵是白居易在符离时的邻家小妹,是白居易早年的恋人。

就让我们从白居易的诗歌里来梳理一下他和湘灵的那一段让他伤怀半生的恋情,来找一找他这个29岁即高中进士、名满京师的大诗人直到37岁大龄时才结婚的原因吧。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15岁时的湘灵。《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湘灵15岁时,她和白居易相识至少已五六年了。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白居易并没有因为湘灵是农家女而瞧不起她,反而和她相处的很好。小湘灵会经常去白居易家玩耍,白居易顺便也会教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读书写字。

在学习之余,两人可能会到河边柳荫下去散步,到青青的草地上去追逐,在轻盈如水的月光下吟诗唱歌,倚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感受清风习习……

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_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轻轻淌过,感情在言笑晏晏中潜滋暗长。

如今的湘灵已是亭亭玉立、貌若天仙了。她像月中的嫦娥一样天生丽质,她像旱地里的荷花一样清纯淡雅。情人眼里出西施,白居易对湘灵如此赞美,心中定是无限欣喜,或许已把她视为红颜知己。初恋是美好的,它使你尝到两情相悦的甜蜜;初恋又是苦涩的,它让你尝到甜蜜的同时也会把更多的苦楚给予你。离别,好像是人永远无法摆脱的魔咒。人在离别中黯然销魂,在离别中泪飞如雨,在离别中孤苦寂寞……白居易十五岁时,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先后旅居苏州、杭州。十七岁时,父亲被任命为衢州别驾,他又跟随父亲去了衢州,直到二十岁时才回到符离。这中间他和湘灵大约有五年的分别时光,有一首《潜别离》的诗可能写于他们分别的时候。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离别时悲伤不已却不能痛哭一场,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只能缄默无声,相思唯有两心知。

由这种离别时不正常的表现我们可以推知他们的相爱是不被认可的,甚至有人要故意拆散他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美好的愿望被生生碾碎。

鸟被深笼幽囚,连理枝被利剑斩断,年轻人的悲伤莫过于此。

_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

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悲咽难言,低声啜泣的声音,就连昔日欢快的河水也跟着悲伤起来。我仿佛看到了白居易在写《长恨歌》时那种惆怅徘徊、沉思默念的痛苦的表情,这《长恨歌》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长恨歌”呢!

白居易情诗__痴情绝句

白居易23岁时又随父亲去了襄阳,后来父亲在襄阳病故,他才又回到符离为父亲守孝三年。27岁时跟随在饶州浮梁县做官的长兄白幼文到了浮梁,后又移家至洛阳。她和湘灵的距离越来越远。在两人依依惜别时,湘灵送给白居易两件信物:盘龙铜镜和绣花锦鞋。

物中有誓两心知,这两件信物白居易视同珍宝,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不离左右。距离是有形的万水千山的阻隔,距离是无形的心心相印的守望。

长时间的分离不仅没有让白居易淡忘他和湘灵之间的情感,反而使这份感情因分离而更浓烈、更炽热。在独行的路上他默然流泪,他登高望乡,他相思愁绝。这首《寄湘灵》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一别心知两地秋”,被相思侵扰的又岂止只有他一人,湘灵也在“西楼望月几回圆”,也在深深的把他思念。还有一首《寒闺夜》,应该也是这一时期所写。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寒风凄凄,夜半衾冷;香销成灰,泪滴成冰;形影相吊,通宵难眠。

这是诗人想象中湘灵在风寒之夜、独对孤灯的情景。这又何尝不是白居易自己“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情景呢?

_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

白居易作诗,擅长从对方着笔来书写身处两地之人相同的情感,使诗歌曲折有致,委婉含蓄而又深情款款。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皆是白居易从对方来写的名句。

相思成灾,相见无期。

是什么人从中作梗,非要拆散他们呢?应该是白居易母亲陈氏心中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唐代是一个讲究出身、郡望(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极重门第的朝代。

上至皇帝选官授爵,下至百官联姻通好都极为看重门第。唐代门第中的五大家族——崔、卢、李、郑、王,是世人艳羡和攀附的对象,当时人以娶到这五大姓的女子为最高荣耀。白家虽不是世家大族,但也是世代为官,簪缨之家,门第观念自然是很重的。就算娶不到五大姓的女子,但母亲也不会让白居易娶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门当户对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高墙。我们在为白居易和湘灵的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时可能会痛恨陈氏对儿子的恋爱横加干涉。

但我要说的是白居易的母亲绝非恶母,她及笄之年嫁给白季庚,和丈夫聚少离多,后又因躲避战乱而四处搬家,她抚养孩子,打理家庭,让白季庚没有后顾之忧。在符离时她又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金刚奴,但后来孩子身染重病,九岁夭折。白居易在《祭小弟文》中写道:“黄墟白日,相见无缘,每一念至,肠热骨酸,如以刀火,刺灼心肝。”

小弟的夭折让母亲痛断肝肠,憔悴不堪以至于精神恍惚。但没过多久,更大的打击便又接踵而至,66岁的丈夫病逝于襄阳。

小儿子和丈夫的相继离世,让已是不惑之年的陈氏跌入万丈深渊。到底要经受多少磨难和痛苦上天才肯放过她呢?我们无法想象她在痛苦的煎熬中是如何度日如年的。

_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

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陈氏患上了心疾(精神病),并且严重到要自杀的程度,她曾“忧愤发狂,以苇刀自刭”(《阙史》)。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白居易和白行简兄弟身上了。她怎么会同意她寄予厚望的儿子和一个毫无地位的农家女结婚呢?

读到这里,你还会痛恨这个深爱儿子、命运坎坷、多灾多难的母亲吗?其后两年,白居易忙着在宣州参加乡试,凭着《射中正鹄赋》和《窗中列远岫诗》这一诗一赋,被当地长官崔衍推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人生。

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_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29岁,春风得意。

他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进士及第。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光耀门楣的时刻终于来到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可以结束了,含辛茹苦的母亲终于可以开颜一笑了……

但他和湘灵的事情是否也会因这件喜事而出现转机呢?这年九月,白居易衣锦还乡,回到符离,住了将近十个月。

在此期间他应该会言辞恳切的向母亲说他要娶湘灵为妻,但母亲的态度甚为坚决。白居易无法说服母亲改变观念,只能无可奈何的离开了符离。三年之后,白居易在长安参加在吏部主持的“书判拔萃科”的选拔考试,与元稹一同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职。生活稳定之后,他把母亲接到了长安。身在长安,心在符离。在一个寂寥的深秋时节,白居易写了两首怀念湘灵的诗,一首是《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秋风无情,凛冽劲吹;两心有意,千里同情。岁华摇落,佳期难逢;浓情蜜意,凄然成空。另一首是《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坐看新落叶,行上最高楼。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想忘不能忘,才最心伤;想去不能去,才最无趣。身无双羽翼,华发空满头;坐看叶落时,独上最高楼;暮色牵离恨,满眼愁茫茫!“一开始我只相信,伟大的是感情,最后我无力的看清,强悍的是命运”(信乐团《离歌》)。命运把相爱的两个人“隔在远远乡”,把相恋的一种情“结在深深肠”。

痴情绝句__白居易情诗

大约在贞元二十年(804)的冬至这一天,白居易远行在外,孑然一身,想到远在符离的湘灵,挥笔写下《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冬至夜冷,寒衾似铁。有情人再也不能相见,只能抱着孤独让自己没入漆黑的漫漫长夜。在另外一首《独眠吟》中写道:夜长无睡起阶前,寥落星河欲曙天。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已经分别十五年了,时光流去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你用固执的心对抗着世俗,对抗着时光。但人生还有多少个十五年让你去等待呢?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和在太极宫中翡翠衾寒的唐玄宗何其相似!

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_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35岁,仍孤身一人。这一年他被调到陕西周至县,做了县尉。同年十二月,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马嵬坡近在咫尺。剥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拂去岁月云烟的缭绕。

马嵬坡下杨玉环三尺白绫香消玉殒,李隆基掩面哭泣不能相救。那种天地昏暗,那种无可奈何,那种心酸悲苦,那种万念俱灰的情景一一浮现在白居易的眼前。

他仿佛又看到了湘灵,看到了她回眸一笑,看到了她梨花带雨,看到了她衣袂飘飘……一曲让他名满天下《长恨歌》横空出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地之间,这一声对悲剧爱情的浩叹、对坚贞爱情的歌咏让多少人潸然泪下。《长恨歌》是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和他自身爱情遭遇的叠加,《长恨歌》既是对李、杨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的祭奠。

白居易情诗_痴情绝句_

白居易已经35岁了。这个年龄即使是在现在,也是大龄剩男了。

这么多年,给他提亲的人肯定不少,他的母亲肯定也会多次催促他尽快结婚,但他都不为所动。他相信自己的坚持能感动上天,“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他想用无声的反抗来提醒母亲他要和意中人“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他想凭一己之力挽回他“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的爱情。个人的力量是伟大的,他可以开天辟地,可以炼石补天,可以劈山通海,可以拯救世界。伟大的惊天动地、万民敬仰、可歌可泣。个人的力量又是渺小的,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他无法感动自己身边的人,他甚至无法抓住触手可及的爱情。渺小的转蓬随风、灰飞烟灭、无声无息。白居易的坚持没能打动母亲执拗的心,她甚至可能以死相逼,好让白居易尽快结婚,以了却她的心愿。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何其难也!宁愿伤害最亲最爱的人也不愿做出些许的让步,宁愿相互折磨、痛苦不堪也不愿当面讲和皆大欢喜。

爱,本是人世间最温暖的情感,是世人最向往的港湾,但有时它会像金锁囚笼,冰冷似铁。母亲陈氏的心疾越来越严重,做官之后的白居易遍访名医,也未能医治好母亲,病情还是时好时坏,寻死觅活是常有的事。为了母亲的安全,白居易雇了两名健壮的婢女来看护母亲。

命途多舛的陈氏不会不明白儿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她无法打破门第观念的桎梏,无法屈从于自己的内心而让儿子如愿以偿。

再加上病情加重,精神恍惚,人生多苦,她更固执的要让儿子娶一个有门第的女人为妻。

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_

看着深爱自己的母亲日渐消瘦萎靡、泪干眼枯,白居易怎忍心让她再多一层痛苦。

再看着自己,而立早过,已近不惑,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都早已成家立业,儿女成行了。他自己也曾感叹“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戏题新栽蔷薇》)。

自己和湘灵也已多年未见,此生注定是和她有缘无分了。他该给自己一个家了。

痴情绝句__白居易情诗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37岁,和好友杨虞卿的堂妹杨氏喜结连理。

杨家出自弘农杨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婚后夫妻和睦,共贫同富,恩爱相守,白头偕老。三年后,母亲陈氏或许是心疾发作,亦或许是心愿已了再无牵挂,趁两个婢女懈怠之时,她竟然投井而死,时年57岁。母亲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获得了解脱,白居易却负疚自责,悲痛长号。母子一场,相伴经年;儿时欢笑,如在昨日;颠沛流离,尽心呵护;历经磨难,身染心疾;瞻顾遗迹,历历在目;一朝离世,天人永隔。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44岁,被贬江州。

这一年的六月三日,大唐的铁血宰相武元衡因主张削藩、支持朝廷平叛,在上朝的路上被贼人刺杀,他的副手御史中丞裴度也遇刺受伤,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极为愤慨的白居易上疏皇帝,请求缉捕刺客,严惩凶手。但他的正义行为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时越级上奏,不和规制,要受到严惩。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白居易因此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

_痴情绝句_白居易情诗

人生中有很多不辞而别,也有些许的不期而遇。

在被贬江州的途中,白居易竟然巧遇了四处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可能无数次的想象过他和湘灵再次相见的情景,但没想到的是在如此凄凉的漂泊途中。

他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多年来的相聚相离、相思无奈、坎坷痛苦都涌上心头,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端。这些情感熔铸笔端,让他写下两首《逢旧》诗,一首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已经看到,另一首是:久别偶相逢,具疑是梦中。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短暂的相逢即是永别。白居易已成家立业,湘灵仍漂泊无依。

她的心中也许能装得下江湖的烟雨,岁月的苦难,却再也装不下另外一个人了。命运无情,造化弄人,伤如之何!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53岁,访旧未遇。这一年的五月,白居易从杭州被调回京城。在回京途中路过符离,再去探望湘灵,却发现此地早已人去楼空,湘灵不知所踪。

一段绵延四十余年的恋情就此终结,只留给白居易无限的怅惘和无尽的回忆……我们可以从另外两首诗中看出白居易怀念湘灵的深情。一首是《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湘灵当年赠他的铜镜已落满尘埃,再也映照不出他莲花般的美貌了。

拂镜自照,容颜憔悴,年华流逝,空余惆怅。盘龙成双,劳燕分飞,物是人非,感镜寄情。一首是《感情》。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有一天,白居易在庭院中晾晒衣物的时候,忽然看到湘灵当年送给自己的绣花锦鞋,把玩良久,睹物思人。

当年“永愿如履綦(鞋带),双行复双止”的愿望,现在只落得“人只履犹双”。飘荡三千里,仍不忘带着故人所赠之物,其心可鉴,其情可明。

痴情绝句__白居易情诗

现代诗人金克木曾写过一首名为《邻女》的诗,在诗的结尾,他这样写道:你的眼睛是我的镜子/我的眼泪却掩不住你的羞涩/最好我忘了自己而你忘了我/最好我们中间有高墙一垛/愿我永在墙这边望着你/啊,愿我永做你的邻人。

湘灵就是白居易心中永远的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