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细数鹰在历代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付诸于文字,往往属文人造境自喻所惯用的典型。一生颠沛流离饱受黍离之痛,却始终身怀家国天下的诗圣杜甫,即曾写就多篇题画鹰诗,如《画鹰》《姜楚公画角鹰歌》《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王兵马使二角鹰》《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二首》等。往往以鹰之威严形象,比喻铁骨铮铮之谏臣,期许明君能任用贤能,匡扶帝国基业于将倾。其后的文学创作涉及到『鹰』句,也多是取类似象征意味寓意于文字之间。

『鹰』的形象,付诸于纸绢,由文到图,其视觉内涵,实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往往取其英雄独立、卓尔不群之势。由日本学者野崎诚近所著《吉祥图案解题》中,即将鹰的形象,赋予『英雄独立』『英雄斗志』等人格化气质。在学术研究者的视角之中,不同的时代,『鹰』的视觉形象,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具体内涵。如蒙元时期所呈现的许多鹰隼图像,实际是以其构成狩猎文化的符号,『蕴含蒙元统治者讲求武备之深意,从而维护蒙古旧俗,标示草原游牧民族的善武性格』。

而在学者宋后楣的一系列明代宫廷『鹰画』研究中,则指出宋代时将『鹰图』尚且作为一种猛禽图像,到了元代时,则成为野蛮的入侵者或者隐退的士人象征。时至明代,由于鹰的发音同『英雄』之『英』,因此往往象征着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帝国领导者。延至民国,鹰的形象也多取褒义,画家绘鹰,多取振奋民族精神之意,以表征其强国意志。如高剑父、徐悲鸿、张书旂等人即擅于绘鹰言志。

鹰的寓意,从谏臣到英雄,从英雄到英主,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均承载着时代与绘者的特质与期许。对于李苦禅而言,他善绘鹰喜画鹰,更多地是个人自我心性气质的图像表达。由一介寒门子弟而至名家桃李,再到艺专教授,终成一代风骨,其间所遭遇的辛酸荣辱,诚如其自言『我在人事间曾遭遇崎岖,数数险决而未及亡而有今日者』,靠的是『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性格与强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