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公历、阳历、阴历、农历的区别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提到的这几个历法,它们有啥区别呢?为啥会有这么多叫法?

首先我们先说说公历,也就是“太阳历”,也叫“公元纪年法”、“基督纪元”、“西历”、“西元”、“格里历”,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在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颁行。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一直沿用至今。

公历,也就是“阳历”,是以太阳的运动制定的历法,其历法一年分12个月,一个月有28天、29天、30天、31天四种。四年闰一日,闰年在2月加1天。 平均一年约365天5小时48分钟。 它的长短与太阳回归年的长度吻合,因此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历法,这也是“公历”这一词的由来。

有没有发现这是西方的历法,在辛亥革命前我们古代人用的是什么历法呢?

那就一定要提到“阴历”这个词,阴历是以月亮的朔望制定的历法,也就是月亮圆的时候就是十五,月牙的时候就是初一,有没有发现这跟现在我们的阴历有点像,其实像也不像,阴历的历法是小月29天,大月30天,一年12个月,不闰月,一年共计354天,这么一看,好像跟现在的又不太一样了对吧,是的,所以我们现在常说的阴历,并不是真正的阴历。

我们知道,太阳影响的是四季的变化,月亮影响的是潮汐变化,四季变化是天的变化属阳,潮汐变化是地的变化属阴。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怎么可能只管太阳或者只管月亮呢?古代皇帝每年要颁布“皇历”让老百姓知道岁月的变化,合理安排耕种收割,这是影响民生的大事,所以历法自古就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关心天的变化,也要关心地的变化。据现在发现的甲骨文记载在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阴阳历”就已经在使用了。

阴阳历,也叫“农历”、“夏历”、“阴阳合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农历”。要让阴历阳历结合,月以阴历为准,年以阳历为准,以阴历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所以用加闰月的方式来调整,每隔三年加一个闰月,这样还多几天,每19年中有7个闰月,这样就与太阳回归年基本等长,同时也能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

《史记.月令》注疏中说:“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数者,谓十二月中气一周,总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谓之一岁;朔数者,谓十二月之朔一周,总三百五十四日谓之年”。从这段记载来看,古人已经将岁与年分开了,岁是指365天5小时48分的太阳回归年;年则是指354天的太阴年。

那我们的阴阳合历有什么好处呢?现在用的公历比阴阳合历好吗?其实不然,我个人觉得更多的是历史原因和国际交流原因。只是为了能更方便地与国外交流才使用公历作为统一纪年,而老百姓在过生日、过节日时更多的是看农历。因为农历有它的天然优势。

好的,现在请你想象一下,你不看日历,你知道今天是几号吗?如果你在荒野,你还能知道吗?我们祖先的农历能。晚上抬头看看月亮就知道了,满月就是十五、朔月就是初一。我们用月亮来纪日,用太阳来计时,看月亮知道是这个月几号了,看太阳来看现在是什么时辰了,当然,到晚上没有太阳,我们用计时的香来计时辰。没有现代的工具,也可以做到。

中国的历法非常实用,能根据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行规律来告诉老百姓该做什么了,以达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目的。

虽然现在科技是发达了,但若有一天能源枯竭,回归农耕,相信,还是要返璞归真的。农历一定要传承下去,同时也倡议,在日历上加上“黄帝纪年”。我们的公元2022年是“黄帝4719年”。

写于黄帝四七一九壬寅年己酉月 丁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