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坎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郝亚伦(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东风”一词较早出现于《楚辞·九歌·山鬼》。在“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带有灵性的春雨中,作者怡然自得地等待神女,竟然忘记了归期。
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春回大地之时,我国中原地区一般会吹起东南风,而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说成东风。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依我国古代历法来看,天干的周天分布方位和五行属性决定了古诗词中的东、南、西、北四种风向与春、夏、秋、冬四季基本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中原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东风”一词蕴涵丰富,有着文学、科学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诗嗟叹韶华易逝,莫负春光。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中“东风夜”,让人不禁想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春风”意象,将读者带入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的狂欢氛围之中。整首词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意蕴隽永。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化万物的春风,蕴含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此外,“东风”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此意因诸葛亮借“东风”的典故而生。人们常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就有这种含义。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都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陆游对“东风”的嫌恶似乎达到了极致:“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句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此外,在古人心里,“东风”也能如同“明月”一般“千里寄相思”,只是这种相思多了些哀愁的味道。《红楼梦》中的“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就以“东风”寄托了哀婉的思念之情。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时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礼记·月令》中有将立春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每五日为一候)的描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立春时节,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向水面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浮在水面。这幅图画生动展现了古人浪漫的生活情致与朴素的生活智慧。
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人们对“东风”的企盼从全国各地农谚对于“东风”与降水的关联描述中可见一斑:“春东风,雨祖宗”(江苏)、“东风是个精,不下(雨)也要阴”(湖北)、“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偏东风吹得紧要落雨”(上海)、“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春东风,雨潺潺”(广东)。这些农谚也反映出先人对于农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的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有“东风菜”的记载:“草则藿蒳豆蔻……东风、扶留。”刘逵注:“东风,亦草也,出九真。”“东风”之所以成为药名和菜名,大概与其具有生机与希望的美好寓意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作为享誉知识分子群体的副刊,《东风》名家云集,佳作频现。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东风航天城”,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导弹、卫星发射中心,这里生产的“东风”导弹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重器。
此外,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69年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其发展壮大是我国经济建设成就的缩影。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这是对深圳、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2日15版)
上一篇
潮汕的农家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