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三礼
——人伦有序,天下化成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一般指西汉戴圣所编的《小戴礼记》。《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大率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有《曲礼》、《檀弓》、《王制》、《礼运》等四十九篇,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亦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但也有个别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唐以后,《礼记》地位愈隆,逐渐超越《周礼》和《仪礼》。此外尚有戴圣之叔戴德所编的《大戴礼记》。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
成语故事
桐叶封地
西周时,周武王平定天下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诵即位,史称周成王。当时,周成王还是个小孩子,朝政大事暂由他的叔叔周公掌管。
一天,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在梧桐树上摘了一片梧桐叶子,削成一个上尖下方的玉珪之状,把它授给叔虞说:“我拿这玉珪授你。”
玉珪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一种玉制礼器。周成王将玉珪授给弟弟叔虞,就意味着封叔虞为侯。但他们兄弟俩都还小,并不懂得这一点,以为不过是闹着玩玩而已。
玩耍结束后,叔虞拿着桐叶剪的玉珪蹦蹦跳跳地走了。路上,叔虞正巧碰到辅政的周公,就将桐叶珪给周公看,高兴地说:“刚才我和天子哥哥一起玩耍,他将这桐叶做的玉珪授给了我。”
周公除了辅政外,还负责管教成王,教授他各种帝王应有的礼仪。于是,他就去见成王,说:“天子把桐叶玉珪授给叔虞,是封叔虞为侯,不知您准备把什么地方封给他?”
周成王惊奇地说:“这是我和弟弟叔虞玩耍时,一时好玩,摘下桐叶做成玉珪的样子授给他的,怎么能当真呢?”
周公听了,严肃地说:“您虽是个孩子,却是一国之君。要知道君无戏言,国君一旦说话,就有史官记录下来,是不能不作数的。”
于是,周成王就按周公的教导,正式把方圆百里的唐地封给了叔虞。所以后来人们便把叔虞称为唐叔虞。唐叔虞也成了晋国的始祖。
人们知道这件事后,称赞周公说:“周公如此谆谆善诱、教导成王,使成王知道君无戏言。他真是个忠心耿耿的辅政大臣呀!”
后来,“桐叶封弟”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皇帝金口,言出必践。
素材锦囊
始终微笑待客
美国的希尔顿旅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馆之一。在他们的职工手册中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不管你多么辛劳,请始终向旅客保持礼貌的微笑。公司总经理康希希尔顿认为:“旅馆服务员甜美的微笑,正像花园里的阳光和春风。”他说:“如果让他选择,他宁愿住进虽然只有残旧地毯,却微笑服务的旅馆。而不会去一流设施却看不见微笑的地方”他检查工作时,向员工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微笑了吗?”。正是凭借着良好的服务,希尔顿旅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它的事业已经扩大到五大洲,在全球有200多家分店。“微笑服务”成了希尔顿旅馆的“发家宝”之一。
【素材点睛】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微笑就会使事情发生巨大的变化,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个小小的细节可能就关系着事情的成败。
晏子谏景公
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晏子听说后,容色顿变,严肃地对齐景公说:“国君的话不妥!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所以天天都在更换首领。大臣们如果抛弃礼节,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敢问您将如何处理呢?”景公听了,很不高兴的背过身子,不让他继续说下去。过了一会,景公出去了。回来后,晏子坐着不动、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饮。景公怒容满面,瞪着晏子说:“刚才你不是还教训我人不可没有礼节吗?你讲的礼节哪儿去了?”晏子离开坐席,向景公拜了再拜,恭敬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国君了解没有礼节的实际情形啊。”景公听了,恍然大悟,说:“看来是我的错啊!先生请入座,我按您说的办好了。”此后,景公完善礼制,整顿法度,来治理齐国,由此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素材点睛】
大到国与国的往来,小到人与人的交际,都离不开必要的礼节礼貌,待人处事以礼在先,对于沟通感情、促进交往乃至成就工作都大有裨益。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们在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
佳作展台
品“礼”
文/郭佩
一向很喜欢也很欣赏各种礼仪,因为它谦恭之中有一份内涵清雅,关切之间有几丝默契风韵。礼仪中蕴涵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谊与千丝万缕的联系诠释得精妙得当的无字箴言。
礼仪,似音乐。它隽永深沉,怡人心志。反复赏玩后,不仅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感动,更是满口的余香,通身的灵澈。日本的礼节雅致细密,谦恭之余有一份淡淡的冷漠,正如《夜曲》,于点点沉寂之间揉入几丝灵动与温存,于冷淡缄默中加进几丝暖色悸动。让你在条理秩序之间感受古雅,感受温馨,感动心灵薄如蝉翼的颤动。仿佛置身古斋,端坐案前,静品香茗,感受彻骨的香韵。中国的礼仪恰似苏格兰风笛,悠扬之延长,绵绵之中不乏明媚。中国人将文化中的谦虚、忍让、善良揉进了礼仪之中,让您在感受之时,恰似嗅到春的气息,感到春的温柔。同样的古雅,却更灵动婉转;同样的谦恭,却更大气热情。让人感受到恰如风笛之音的高雅、明丽和蕴长。
礼仪,更如画。不知怎的,每当品读琢磨法国人的礼节时,脑海中总是勾勒出一幅雅致的画面。那是秋风中法国梧桐安静独立,地上静铺一层落叶,虽有风,但叶子的灵魂并不随风飘起,而是安详地,静静地被落日金黄的光辉铺满全身。我喜欢沉浸在以自己对法国文化的理解而勾画出的画图中,它充满了淡淡的花香,还有一丝香醇的酒气。法国人一向怀旧,因此礼仪之中更多透露出文化的底蕴,文化的痕迹。让人在矜持典雅之余,感受到其中散发的文化的墨香,这不正如赏读名画时心灵的感动与领悟吗?
礼仪,方似茶。茶香,雅致灵澈,古朴怡人,这不恰如韩国的礼节吗?微笑之中透出聪慧坚韧,高雅之中不乏友善幽默。有人说,韩国的礼节比中国还要严格繁琐。也许正是这点滴细致的礼节之中透出了茶的丝丝清香,袅袅上升,沁人心脾,百品不厌,浓厚醇美,仿佛摒弃一切尘杂,只独享吾心于朝暮之中。
俄罗斯的礼仪文化恍若排山倒海的钢琴曲,英国矜持的礼节又如冷峻的木萧声,巴西热情狂放的礼仪恰似梵高的《向日葵》……各种礼仪,以其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舞蹈,不同的旋律表现出文化内涵。礼仪之精,礼仪之妙,你品懂了几分?
【点评】
这篇文章,以对“礼”的品味为角度切入话题展开联想分析。全文主要从“礼仪,似音乐”“礼仪,更如画”“礼仪,方似茶”三个不同的侧面对中外的礼仪进行了分析。文章语言清新,文采斐然,充满浓郁的诗情哲理。作者善于联想,善用比喻,发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