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就是太阳,solar。阳历也就是太阳历,即以回归年(约365+³¹/₁₂₈)为基本参数的历法。
阳历通常分为12个月,也有分成10个月的。一年分成十二个月的阳历也叫宫分历。当然,也只是汉语中用「月」、格里高利历中用月次(month),波斯历用的是「宫」、印度国定历用的是「望宿」。
波斯历是比较标准的阳历,以春分为年首、1~6月大(31)、7~11月小(30)、12月是动月(29/30),128年31闰。
印度法定历是大致标准的阳历,以春分为年首、1月为动月(30/31)、2~6月大(31)、7~12月小(30),与格里高利历同步置闰(四年一闰、偶尔八年一闰)。
格里高利历(公历)是不标准的阳历,上半年单月大(31)双月小(30)、下半年双月大(31)单月小(30)、2月为动月(28/29),四年一闰、偶尔八年一闰。
格里高利历改编自儒略历,儒略历脱胎于罗马历(每月添1日),罗马历是一种阴阳历。另外,儒略历年首原本在March 1, 置闰于年末,后来可能是受中国影响而移至冬至后五日(现已偏离)。
有传格里高利历元旦来源于天狼星偕日升,其实天狼星偕日升的时间在7月初。
宋朝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介绍了十二气历,从描述上看大致是儒略历,当时的冬至已经偏移至12月中。
另外,儒略历切换至格里高利历的时间比较混乱,延续的时间比较长(16世纪~19世纪)。俄国1917年切换格里高利历,误差13天,按格里高利历反推,儒略历大约应该在公元201~300年之间颁行的。当然,三世纪中期基督教在罗马合法化,也许格里高利历是根据基督教所载来的最早复活节来推定误差(基督教合法化之前可能没有资料)。
儒略历采用耶稣纪年(Anno Domini)。公元535年,狄奥尼修斯受教皇约翰一世之命编制复活耶稣诞生节日期查定表。他推断耶稣在罗马754年出生,于是将这一年作为纪年的开始。这个纪年后来被欧洲各国所接受,被称为基督纪年。
基督教的复活节,大致上是希伯来历逾越节(Nissan 14)之后的星期日,而基督教采用的儒略历为阳历,因此需要经常核算复活节日期。基督纪元并非耶稣生年,实际上只是春分和逾越节重合的那一年。
古早之时,中国的四时八节历、阴阳五行历亦属阳历。中国彝族使用的历法为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为十个月(姑且称之为月),每个月36天,冬至前后5~6天假。
阴即太阴,lunar,也就是月亮,阴历即月亮历,也叫月分历,即以朔望月(约29+⁴⁵¹/₈₅₀)为基本参数的历法。
朔望月有三个流派,中国以朔日(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为准、日食皆朔;印度部分地区农历以望日(地球处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为准、月食皆望;中东以新月(月亮首次出芽)为准,因此伊斯兰教历、希伯来历月初一均比中国农历晚一两天。
阴历又分置闰阴历和不置闰阴历。
不置闰阴历,现在直接称阴历,仅伊斯兰教历一种。伊斯兰教历单月大(30)、双月小(29)、12月为动月(29/30),每30年有11年的12月为大月、19年的12月为小月。
伊斯兰教历以武德五年六月初三癸丑为首日。伊斯兰教历不置闰、12个月只有354~355天,比回归年要短,因此伊斯兰教历年份跑得比较快(大致是32.5年闰1年)。
置闰阴历,现在称为阴阳历(lunisolar calendar),希伯来历、印度农历、中国农历(含朝韩越琉旧历)均为阴阳历。
希伯来历以秋分后第一个满月对应的新月为年首(年首在秋分前后),单月/闰月大(30)、双月小(29),但8月(Heshvan)有时大、9月(Kislev)有时小,以调节朔望、规避一些禁忌。
希伯来历闰月置于12月(Adar)之前,按十九年七闰的闰周置闰。希伯来月份序号比中国农历晚1~2个月。
希伯来历采用创世纪年(Anno Mundi),以7月1日为年首。据《圣经》记载,伏羲4580庚辰年八月初二辛亥,上帝造出了亚当,希伯来历即以此日为历元。2023年9月15日为希伯来历5783年6月29日、2023年9月16日为希伯来历5784年7月1日。
印度将黄道均分成27宿,又选出典型的12个宿(类似于黄道十二宫),以望日月亮所在宿确定月份,重复宿位即闰月。
中国农历历算分阳历、阴历两部分,阳历即定二十四节气,阴历即分朔望月,以二十四节气中十二个中气标定月份,无中气的月份置闰。
中国农历历算的阳历部分以冬至为回归年核算节点,农历以立春前后最近的朔日为年首。
中国农历原本采用年号纪年,1912年1月2日后一般直接套用公历年份,兼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来源于太岁纪年。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11.86年为一太岁,分12等份,每份361日,60除361余1,即木星每转30°,日干支递进一位,遂以首日干支标记木星角度,称岁次xx,例如「岁次甲子」为「岁次甲子日」之略。
注,太岁纪年之十支称岁阳、十二支称岁阴,汉代时岁阳、岁阴都有专门的名词。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还特地用岁阳、岁阴替代干支。
又以岁星所处位置,分十二星次(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即岁星纪年,木星公转一周为一纪,十二星次之首即为星纪。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是一回事,只是表述方式不同,岁星纪年较早、太岁纪年略晚。
因一个星次/岁次有361日,回归年有365~366日,约86年会多跑出30°来,这种情况被称作超次,也叫超辰(「辰」就是30°的意思)。汉章帝时期,嫌超辰麻烦,决定直接以农历年为准,不再超辰也不管首日干支,每年一个干支。此即干支纪年。
傣历亦属阴阳历,创制于贞观十二年。傣历单月和闰月大(30)、双月小(29),八月为动月(29/30),约5年有1年的八月为大月(30)、4年的八月为小月(29),每19年置7个闰月于九月后。
傣历在谷雨前几日(傣历六月)跨年,月序则比中国农历早三个月,即傣历九月约为农历六月。
总之,波斯历、印度国定历、格里高利历为阳历,伊斯兰教历为阴历,中国农历、傣历、印度农历、希伯来历为阴阳历。
下一篇
古装权谋,还是它玩得溜